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内容摘要: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 从规模经济到品牌经济规划管理科 胡东霓 王明玉汤林鹏 蒲晓波目录一、国内汽车行业格局简介二、品牌经济必将取代规模经济三、比亚迪品牌经济发展模式一、 国内汽车行业格局简介1、汽车行业现状2、规模经济与品牌经济介绍3、汽车行业的品牌经济与规模经济主要车企 2010年上半年完成率统计表 单位:万辆车企 上半年销量 全年目标销量 完成率上海通用 48 85 安铃木 10 18 风日产 33 60 55%上海大众 45 83 风本田 4 汽大众 41 80 利汽车 20 40 50%长安福特马自达 20 40 50%广汽丰田 京现代 7 汽本田 汽丰田 2 瑞汽车 0 城汽车 8 安 (轿车) 5 亚迪汽车 0 淮(乘用车) 0 35%1、国内汽车行业现状1、 2010年上半年, 31家主流汽车企业销量同比增幅超过50%,却仅有 11家车企完成半年销量目标,而大部分都是 合资车企 完成目标。 2、权威数据显示,在制定 2010年销量目标,由于自主品牌车企的整体增幅目标大大高于合资车企的增幅,总体上,合资车企的半年完成率好于自主品牌车企 ;3、根据目前的市场走势,长安、奇瑞、比亚迪、江淮乘用车和一汽丰田可能 完不成全年的目标销量。 模经济规模经济按经济主体的范围可以分为 内部规模经济 和 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 ,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 ,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 :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经济或范围经济。 2、规模经济与品牌经济盈亏平衡点:总收入 22行业规模迅速发展使得单位产品价格降低,而导致总收入线斜率降低,假使总成本曲线保持不变,则盈亏平衡点将上升。 品牌 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战略 就是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 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 战略的本质是塑造出企业的核心专长。 品牌经济 :企业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以获取额外利润与价值的盈利模式。 牌经济1、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产品成本2、获取差别价值实现利润增长3、长期稳定发展1、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2、以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3、不安全、不稳定,适用于起步阶段企业的发展模经济与品牌经济企业名称 上汽集团 一汽集团 东风汽车 广汽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万元)22707952 21923686 19772838 10226931利润总额(万元)4362632 2787599 2298023 1910852利润率( %) 业名称 奇瑞汽车 吉利汽车 比亚迪 长城汽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667348 1294342 834921 763475利润总额(万元)102714 175783 129239 86388利润率( %) 均利润率为 均利润率为 过上表分析显示,合资品牌车企的利润率普遍高于自主品牌车企利润率。 2008年几大汽车生产企业利润率比较3、汽车行业的品牌经济与规模经济我国汽车行业可以分为 自主品牌车企 和 合资品牌车企 ,一般而言,合资车企的销售量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利润率也相对高于自主品牌汽车。 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追求的是销量,以此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取利润。 由此看来,可以将合资品牌车企的盈利模式归于品牌经济增长模式,将自主品牌车企归于规模经济增长模式。 规模经济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品牌经济上汽一汽东风广汽二、 品牌经济必将取代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的致命伤2、其他行业的对比3、比亚迪的案例1、规模经济的致命伤我国汽车业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理论前提之下,通过规模的迅速增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举起降价屠刀,从而迅速挤占市场。 中国车企成长图低端徘徊盈利困难打价格战增大销量迅速扩大规模诞生:小规模重要前提规模经济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即行业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盈亏平衡点是稳定的或不变的,此时,销量的增长就一定能带来利润的增长。 行业的盈亏平衡点比较稳定,当企业的规模扩大,销量增加时,企业的利润也随着增加。 行业格局变化不定,部分企业依靠爆发式增长,大规模降价,迅速提升盈亏平衡点,导致部分车企尽管销量增长,却利润下降,濒临死亡。 成立 不成立中国汽车行业格局不定,很多企业尤其是汽车自主品牌均经历过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过程。 车企 项目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比亚迪 销量 (万辆) % 219% 100% 67% 163%奇瑞 销量 (万辆 ) 18% 61% 25% 41%吉利 销量 (万辆 ) 长率 47% 36% 22% 48%长城 销量 (万辆 ) 长率 24% 61% 97% 77%全国 销量 (万辆 ) 长率 21% 30% 22% 7% 53%219%100%67%163%118%61%25%41%47% 36%2%48%24%1%97% 77%200%100%50%100%150%200%250%01020304050607080901002005 2006 2007 2008 2009比亚迪销量 奇瑞销量 吉利销量 长城销量比亚迪增长率 奇瑞增长率 吉利增长率 长城增长率四家车企及全国汽车销量与增长率对比图50%以上的增长通过上面图表可以看出在中国汽车行业中,多数自主品牌的企业都经历过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平均的增长率均在 50%以上,远高于全国的 通过爆发式增长,可以获得决定行业盈亏平衡点的权利,从而大举抢占市场。 但爆发式增长是非常 不稳定、不安全 的增长,而安全稳定恰恰是中国企业的致命伤。 如何应对并延长成熟期规模经济有效汽车行业生命周期图爆发式的增长,在我国汽车发展尚不成熟的时期还可产生一定规模优势,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规模扩大,依靠规模经济发展的模式将越来越不可靠。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对集中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做好从粗放式的规模经济向集约型的品牌经济转变。 世界汽车市场发展研究美、日汽车行业发展较早,现今比较成熟, 产业集中度也较高 ,为了避免汽车产业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同时也为了继续维持企业规模增长和利润增加,美日汽车企业从初期的规模经济转为现在的品牌经济,通过 品牌的提升来继续延长成熟期 ,并保持自己的行业地位。 美、日汽车行业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2010年全球 10大汽车品牌排行榜品牌 品牌价值(亿美元) 价值变化 2010排名 2009排名宝马 7% 1 2丰田 27% 2 1本田 2% 3 5奔驰 11% 4 4保时捷 31% 5 3尼桑 16% 6 6福特 9% 7 7大众 9% 8 8奥迪 % 9 未进榜雷诺 4% 10 未进榜吉利 0% 未进榜 未进榜奇瑞 0% 未进榜 未进榜长城 % 未进榜 未进榜通过图表的对比,我们能看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与美日等汽车强国的汽车品牌差距之大,尽管我国汽车行业仍处于较快的发展期,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我国汽车行业以及汽车生产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谋出路、做准备 ,而最明智的做法便是学习汽车强国,从规模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2、其他行业的对比不仅汽车行业如此,大多数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行业都具有类似特点。 在产业发展初期,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爆发式的增长获得规模优势,并以此提高行业盈亏平衡点,从而挤占市场。 2、其他行业的对比通过其他行业的规模经济的事例,进行对比说明。 1、 格兰仕利用爆发式增长,打响价格战,掌握了决定行业盈亏平衡点的权利。 2、家电业处于寡头垄断时期,规模利润基本失灵。 3、世界 以要摆脱规模经济的不安全,不稳定性。 3、比亚迪的案例我司汽车产销量自 05年开始,持续保持 100%增长,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领域的领头羊,盈亏平衡点被我司屡次拨高。 但规模扩大的同时,盈利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通过 0509年相关车企的主营业务收入(或销售额)来基本确定盈亏衡点,并计算出盈亏平衡点的大致增速。 我司降低销售目标,但盈利却预期有一定增长,从单纯靠规模到建品牌,增加品牌价值,向品牌经济方向转型。 从规模经济到品牌经济,这是我们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必由之路。 比亚迪品牌经济发展模式三、比亚迪品牌经济发展模式1、规模经济到品牌经济的过渡期2、过渡期持续时间分析3、过渡期的工作安排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论证出目前中国汽车企业采用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性,并提出其进入品牌经济前所需经历的过渡期。 其主要思路如下:1,中国企业目前利用规模经济所能产生的优势,比如利用中国廉价材料、劳动力、区域经济以及广阔的市场等等(盈亏平衡点上涨);2,中国汽车企业目前进行品牌竞争模式所面临的障碍3,借鉴国外成熟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取得足够优势后,在转入品牌时代1、本只有合资企业的 1/3不到。 合资企业赖以生存的进口设备占其大部分成本,和民营企业的国内设备相比,其成本是民营企业的 3 10倍。 硬件设施投入小目前,中国平均人力成本成本仅为国外竞争对手的几十分之一,场布局研发能力在研发方面,中国汽车企业在努力追赶国外一流汽车企业,但仍无法与之竞争。 民族品牌汽车大量采用人工生产,自动化水平低,工艺水平低下。 中国还没有一个国际驰名汽车品牌,中国汽车主要是自产自销,国际市场份额微乎其微罗马城不是一天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期发展,不是短期内效果就能显现的。 丰田用了 20 30年的时间去打造雷克萨斯品牌,奔驰也有120。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