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治理工程勘查内容摘要:

措施建议。 设计 阶段 勘查 成果应能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依据。 施工阶段勘查是针对现场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施工 方法的意见及处理措施,保证防治工程的施工适应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 施工阶段勘查应采用信息反馈法,施工单位在防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随时编录、分析现场地质资料,将重大地质结论变化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情况紧急时直接通知设计单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设计 阶段 勘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 (一)工程地质测绘 ( 1) 工程地质测绘 平面图 的比例尺宜选用 l: 1000~ 1: 500,对 崩塌体和 崩塌方向主剖面的比例尺宜选用 1: 500~ 1: 200, 对主要裂缝应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地质素描图。 ( 2)工作范围以查明崩塌体及其影响 范围 和防治工程实施范围 为准; ( 3)工作内容主要有: 1)查明 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 以微地貌测绘为主,重点调查崩塌体产生的地貌单元,侧重于沟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而单纯,分析地貌与崩塌的关系; 2)查明 崩塌区岩 土 体的 基本质量等级、 岩性特征、风化程度 ; 3)查明 崩塌区 地表 水 和地下水 的活动情况 ; 崩塌体所在区域的地表(河流、湖泊和泉、井等)水体的分布范围、动态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重点调查地表水对崩塌体坡脚的冲刷掏蚀情况; 了解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和地表 水的关系; 4)查明 崩塌区地质 环境条件 , 查明各种构造的位置、要素和规模,查明各种构造与地貌和崩塌的关系; 重点查明崩塌区的岩土体结构类型、结构面形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贯通情况以及下覆洞室等, 并 绘制 崩塌区的 工程 地质图 ; 查明 工程场地内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岩体基本质量、岩体分类和岩性特征等; 查明岩体 风化的分布、形态和性质,测量风化壳的厚度,分析岩石风化的成因、特点及规律, 查明 易风化层的空间分布等; 鉴别土体的各种要素(如颜色、定名、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况等),测量土层的厚度、空间分布、裂隙、空洞和 层理发育特征;要特别注重对特殊土(黄土、红粘土、冻土、膨胀土、人工填土等)的成分和特征调查; 5)查明 气象 (重点是大气降水 )情况 ,查明工程场地所在区域所属构造单元、新构造运动、地震地质和抗震设防烈度等; 6)查明 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 产生 原因 、特征和强度 (如 地貌、岩性、构造、地震、 开挖、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 ,以及它们对崩塌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等; 分析崩塌体进一步变形趋势; 7)查明崩塌造成的灾害损失、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的对象,预测进一步的损失程度; 8)了解 当地防治崩塌 的经验 ; (二)勘探和测试 在 可行性论证阶段 勘查结论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采取下列勘探手段进行本阶段工作。 ( 1)物探 根据崩塌勘查的具体要求和工作区的地形、地质、外部环境和干扰因素等具体条件,根据不同物探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适用范围,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探方法。 尽可能采取多种物探手段, 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互补性,扬长避短并相互验证。 在其后进行的钻探和山地工程进行中,对物探成果予以验证,提高物探成果的准确性和应用推广价值。 可选用 高密度电阻率 法、 声波 法、 瑞雷波法、 浅层地震波法或低频电磁法等。 ( 2)勘探 勘探 方法应采用钻探或 山地工程 相结合。 ① 钻探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崩塌体的岩性、结构、风化带、破碎带、软弱夹层和崩塌体的形态特征及规模,了解崩塌体的厚度、结构、形体特征、崩塌堆积体形态、地质构成与崩塌体的界面特征等。 钻探 线和勘探孔 的布置可参考滑坡勘查要求。 钻孔应穿过底部崩滑带、溃曲带、控制裂缝开裂变形的结构面或软弱夹层,进入后部稳定体内 3m(土体) ~ 5m(岩体)。 设计孔深时应依据物探和地质测绘结果,在第一批钻孔施工过程中,根据钻进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设计孔深,一保证实现钻探的目的。 对崩塌堆积体的勘探,钻孔应进入崩积床 3m(土体) ~ 5m(岩体)。 对于大型滑移式崩塌或弯曲溃屈型崩塌,主勘探线中部的钻孔 ,可设计为一个超深孔,用来查明深部滑移面及深部弯曲变形带存在与否。 勘探孔孔径一般不小于 110mm,便于取得岩石或土体样本,以及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钻孔的实施和地质编录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钻孔验收后,对于不需保留的钻孔,必须及时进行封孔处理;对于需保留的钻孔,应做好孔口保护措施。 钻探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使过多冲洗液漏失进崩塌体内,以免引起崩塌体变形加剧,建议采用 空气钻进或干钻;由于崩塌体内裂隙或破碎带十分发育,还应做好钻孔纠偏和保证岩心采取率的施工准备。 ② 山地工程一般分为轻型山地工程(试坑、探槽等)和重型山地工程(竖井、平斜洞、石门等);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采用哪些山地工程手段。 山地工程应在崩塌体重点部位布置,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编录和地质素描了解崩塌体特征,如岩土体名称、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层厚、成因类型、产状、接触关系、层序、风化带特征、风化带和卸荷带的划分、风化与裂隙的关系、结构面(节理、裂隙、断层及破碎带)的特征等。 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以地质素描为主,其比例尺一般采用 1:20~ 1:100。 ( 3)测试和试验 测试和试验的目的是查明崩塌体和周围地质体的材料特性和赋存环境,为稳定性评价、模型模拟试验和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必需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 室内实验和 野外试验以及现场测试要相互结合进行,如此进行,最终建议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才具有可信度。 岩石或土体样本应以岩性层或工程地质岩组为基本单元,每个单元取样数量不少于 6件,以满足数理统计需要。 崩滑带是测试工作的重点,同一层位取得的数据指标不宜小于 6 个,试验点的确定要十分慎重,要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 测试和试验项目要根据崩塌变形破坏机制进行选择。 测试和试验成果(数据)只能作为稳定性计算和防治工程设计的参考。 具体计算参数和设计参数取值,应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业试验、现场测试、模型模拟试验和工程工作经验等予以综合确定。 (四)监测 监测的意义是评估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崩塌体变形发展特征; 监测的内容以了解崩塌体的变形和位错为主; 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测绘和勘探结果确定; 监测的周期根据崩塌体发展趋势一般为 3~ 15 天不等 ,每天监测次数以崩塌体变形速率确定。 (五)稳定性 计算 应根据崩塌的破坏型式按单个崩塌体形态特征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并提供相关图件,标明危岩分布、大小和数量。 崩塌稳定性判定时应对张裂缝进行监测。 对破坏后果严重的大型崩塌体,应结合监测结果对可能发生崩塌的时间、规模、方向、途径和危害范围做出预测。 评价方法应以力学分析法为主,在分析可能崩塌体及落石受力的条件的基础上,用“块体平衡理论”计算其稳定性。 计算时应考虑当地地震力,风力,爆破力,地面地下水冲刷力以及冰冻力等的影响。 (1)基本假定 ① 在崩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突然崩塌运动以前,把崩塌体视为整体; ② 把崩塌体复杂的空间运动问题,简化成平面问题,即取单位宽度的崩塌体进行检算; ③ 崩塌体两侧和稳定岩体之间,以及各部分崩塌体之间均无摩擦作用。 (2)各类崩塌体的稳定性验算 ① 倾倒式崩塌 倾倒式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