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内容摘要:

( 2)分析实验过程情况,完善方案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 ) ( 1)进行课题实验的总结、反思 ( 2)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八、研究过程与收获 (一)从情感意志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设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不人云亦云,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 还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说话的空间。 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学生自由 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必须使学生在平等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去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去无所顾忌地思考探索,去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因此,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 “ 人 ” ,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劣之分,要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 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架子做学生的朋友,用亲切的动作、神态、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去思维。 这种 “ 平等、理解、双向 ” 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2)倡导互助互爱互学的生生关系。 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因素不同,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但是,学生又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扣住这一要素,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同伴身上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现象,教育他们不仅不能互相轻视、嘲讽、还要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谈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处处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时时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关爱,使他们能够 团结合作,主动帮助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能主动与他人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发内驱力,激发自主学习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有自我教育 ”。 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起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体会到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产生自豪感、上进心,建立起自尊、自信、自强,成为推动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动力。 因此,实验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颗博爱心,面向全体,承认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