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估价规范地产价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出收益价格。 注:潜在毛收入、有效毛收入、运营费用、净收益均以年度计。 净收益应根据估价对象的具体情况,按下列规定求取: 1 出租型房地产,应根据租赁资料计算净收益,净收益为租赁收入扣除维修费、管 理费、保险费和税金。 租赁收入包括有效毛租金收入和租赁保 证金、押金等的利息收入。 维修费、管理费、保险费和税金应根据租赁契约规定的租金涵义决定取舍。 若保证合 法、安全、正常使用所需的费用都由出租方承担,应将四项费用全部扣除;若维修、管理 等费用全部或部分由承租方负担,应对四项费用中的部分项目作相应调整。 2 商业经营型房地产,应根据经营资料计算净收益,净收益为商品销售收入扣除商 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商业利润。 3 生产型房地产,应根据产品市场价格以及原材料、人工费用等资料计算净收益, 净收益为 产品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和厂商利润。 4 尚未使用或自用的房地产,可比照有收益的类似房地产的有关资料按上述相应的 方式计算净收益,或直接比较得出净收益。 估价中采用的潜在毛收入、有效毛收入、运营费用或净收益,除有租约限制的之 外,都应采用正常客观的数据。 有租约限制的,租约期内的租金宜采用租约所确定的租金,租约期外的租金应采用正 常客观的租金。 利用估价对象本身的资料直接推算出的潜在毛收入、有效毛收入、运营费用或 净收益 ,应与类似房地产的正常情况下的潜在毛收入、有效毛收入、运营费用或净收益进行比较。 若与正常客观的情况不符,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正,使其成为正常客观的。 在求取净收益时,应根据净收益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动情况及可获收益的年限 ,确定未来净收益流量,并判断该未来净收益流量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1 每年基本上固定不变; 2 每年基本上按某个固定的数额递增或递减; 3 每年基本上按某个固定的比率递增或递减; 4 其他有规则的变动情形。 资本化率 应按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1 市场提取法:应搜集市场上三宗以上类似房地产的价格、净收益等资料,选用相 应的收益法计算公式,求出资本化率。 2 安全利率加风险调整值法:以安全利率加上风险调整值作为资本化率。 安全利率 可选用同一时期的一年期国债年利率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风险调 整值应根据估价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现状及未来预测,估价对象的用途及新旧程度等确定。 3 复合投资收益率法:将购买房地产的抵押贷款收益率与自有资本收益率的加权平 均数作为资本化率,按下式计算: R= MRM+( 1- M) RE ……………… ( ) 式中 R ─ 资本化率(%); M ─ 贷款价值比率(%),抵押贷款额占房地产价值的比率; RM ─ 抵押贷款资本化率(%),第一年还本息额与抵押贷款额的比率; RE ─ 自有资本要求的正常收益率(%)。 4 投资收益率排序插入法:找出相关投资类型及其收益率、风险程度,按风险大小 排序,将估价对象与这些投资的风险程度进行比较,判断、确定 资本化率。 资本化率分为综合资本化率、土地资本化率、建筑物资本化率,它们之间的关系 应按下式确定: RO= LRL+ BRB ……………… ( ) 式中 RO ─ 综合资本化率(%),适用于土地与建筑物合一的估价; RL ─ 土地资本化率(%),适用于土地估价; RB ─ 建筑物资本化率(%),适用于建筑物估价; L ─ 土地价值占房地价值的比率(%); B ─ 建筑物价值占房地价值的比率(%), L+ B= 100%。 计算收益价格时应根据未来净收益流量的类型,选用对应的收益法计算公式。 收益法的基本公式如下: n Ai V = ∑ ……………… ( ) i=1 ( 1+ R) i 式中 V ─ 收益价格(元,元 /m2); Ai ─ 未来第 i 年的净收益(元,元 /m2); R ─ 资本化率(%); n ─ 未来可获收益的年限(年)。 对于单独土地和单独建筑物的估价,应分别根据土地使用权年限和建筑物耐用年 限确定未来可获收益的年限,选用对应的有限年的收益法计算公式,净收益中不应扣除建 筑物折旧和土地取得费用的摊销。 对于土地与建筑物合一的估价对象,当建筑物耐用年限长于或等于土地使用权年限时 ,应根据土地使用权年限确定未来可获收益的年限,选用对应的有限年的收益法计算公式 ,净收益中不应扣除建筑物折旧和土地取得费用的摊销。 对于土地与建筑 物合一的估价对象,当建筑物耐用年限短于土地使用权年限时,可采 用下列方式之一处理: 1 先根据建筑物耐用年限确定未来可获收益的年限,选用对应的有限年的收益法计 算公式,净收益中不应扣除建筑物折旧和土地取得费用的摊销;然后再加上土地使用权年 限超出建筑物耐用年限的土地剩余使用年限价值的折现值。 2 将未来可获收益的年限设想为无限年,选用无限年的收益法计算公式,净收益中 应扣除建筑物折旧和土地取得费用的摊销。 当利用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共同产生的收益单独求取土地价值时,在净收益每年 不 变、可获收益无限期的情况下,应采用下式: AO- VBRB VL = ……………… ( - 1) RL 当利用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共同产生的收益单独求取建筑物价值时,在净收益每年不变 、可获收益无限期的情况下,应采用下式: AO- VLRL VB = ……………… ( - 2) RB 式中 AO ─ 土地与地上建筑物共同产生的净收益(元,元 /m2); VL ─ 土地价值(元,元 /m2); VB ─ 建筑物价值(元,元 /m2)。 成本法 运用成本法估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搜集有关成本、税费、开发利润等资料; 2 估算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 3 估算折旧; 4 求出积算价格。 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 应是重新取得或重新开发、重新建造全新状态的估价对象 所需的各项必要成本费用和应纳税金、正常开发利润之和,其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1 土地取得费用; 2 开发成本; 3 管理费用; 4 投资利息; 5 销售税费; 6 开发利润。 注:开发利润应以土地取得费用与开发成本之和为基础,根据开发、建造类似房地产 相应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来求取。 具体估价中估价对象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构成内容,应根据估价对象的实际情 况,在第 条列举的 价格构成内容的基础上酌予增减,并应在估价报告中予以说明。 同一宗房地产,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在采取土地与建筑物分别估算、然后加总时 ,必须注意成本构成划分和相互衔接,防止漏项或重复计算。 求取土地的重置价格,应直接求取其在估价时点状况的重置价格。 建筑物的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可采用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求取,或通过政府确 定公布的房屋重置价格扣除土地价格后的比较修正来求取,也可按工程造价估算的方法具 体计算。 建筑物的重置价格,宜用于一般建筑物和因年代久远、已缺少 与旧有建筑物相同的建 筑材料,或因建筑技术变迁,使得旧有建筑物复原建造有困难的建筑物的估价。 建筑物的重建价格,宜用于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建筑物的估价。 成本法估价中的建筑物折旧,应是各种原因造成的建筑物价值的损失,包括物质 上的、功能上的和经济上的折旧。 建筑物损耗分为可修复和不可修复两部分。 修复所需的费用小于或等于修复后房 地产价值的增加额的,为可修复部分,反之为不可修复部分。 对于可修复部分,可直接估 算其修复所需的费用作为折旧额。 扣除折旧后的建筑物现值可 采用下列公式求取: 1 直线法下的建筑物现值计算公式: t V = C -( C - S) ……………… ( - 1) N 2 双倍余额递减法下的建筑物现值计算公式: 2 V = C( 1 - ) t … …………… ( - 2) N 3 成新折扣法下的建筑物现值计算公式: V = C q ……………… ( - 3) 式中 V ─ 建筑物现值(元,元 /m2); C ─ 建筑物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元,元 /m2); S ─ 建筑物预计净残值(元,元 /m2); t ─ 建筑物已使用年限(年); N ─ 建筑物耐用年限(年); q ─ 建筑物成新率(%)。 注: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折旧方法求取建筑物现值,估价人员都应亲临估价对象现场, 观察、鉴定建筑物的实际新旧程度,根据建筑物的建成时间,维护、保养、使用情况,以 及地基的稳定性等,最后确定应扣除的折旧额或成新率。 建筑物耐用年限分为自然耐用年限和经济耐用年限。 估价采用的耐用年限应为经 济耐用年限。 经济耐用年限应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结构、用途和维修保养情况,结合市场状况、周围 环境、经营收益状况 等综合判断。 估价中确定建筑物耐用年限与折旧,遇有下列情况时的处理应为: 1 建筑物的建设期不计入耐用年限,即建筑物的耐用年限应从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 之日起计; 2 建筑物耐用年限短于土地使用权年限时,应按建筑物耐用年限计算折旧; 3 建筑物耐用年限长于土地使用权年限时,应按土地使用权年限计算折旧; 4 建筑物出现于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之前,其耐用年限早于土地使用权年限而 结束时,应按建筑物耐用年限计算折旧; 5 建筑物出现于补办土地使用权 出让手续之前,其耐用年限晚于土地使用权年限而 结束时,应按建筑物已使用年限加土地使用权剩余年限计算折旧。 积算价格应为重置价格或重建价格扣除建筑物折旧,或为土地的重置价格加上建 筑物的现值,必要时还应扣除由于旧有建筑物的存在而导致的土地价值损失。 新开发土地和新建房地产可采用成本法估价,一般不应扣除折旧,但应考虑其工 程质量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给予适当修正。 假设开发法 运用假设开发法估价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调查待开发房地产的基本情况; 2 选择最佳的开发利用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