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方案内容摘要:

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 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 高小于等于 14m 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3)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 30 孔选择 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应逐跨布置测点。 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 6个。 梁 观测标规格 8 各种沉降观测标图示及安装说明如下: 9 10 11 12 观测标的安装保护要求: ( 1)各类观测标 应按照附图所示标样制作和安装,并进行点号编排,各工程项目部应组织专门的部门,进行观测标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 ( 2) 施工过程中设立专职人员 (现场施工员) 进行巡视 , 负责保护观测标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完好, 确保各类观测标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梁 变形观测方案 ( 1)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依据 变形 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 变形 观测点布点图,确定 变形 观测点的位置。 在控制点与 变形 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 同 一路线。 ( 2)首次测量 根据施测方案及确定 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 首次观测的 变形 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 使用测量精度不低于177。 1mm 的电子水准仪, 并且 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 3)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 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 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 在雨 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 4)观测时间及频次要求 1)桥梁 ①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每个桥梁墩台承台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 43 13 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表 43)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次 /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 ,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 预制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 次 /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 1 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次 /周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1 次 /周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次 /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次 /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 1 次 至少进行 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 6 个月 1 次 /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 次 /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 个月 0~ 3 个月 1 次 /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 12 个月 1 次 /3 月 13~ 24 个月 1 次 /6 月 数据采集要求真实,杜绝弄虚作假。 测量 负责人 要按照观测时间的要求,及时进行沉降和徐变观测,并注意每次进行观测的当日时间应尽可能相同。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每月将采集数据整理,以书面及电子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 1)数据采集要求 按照统一的表格形式填写,现场测量原始记录要建档保存。 报送的数据采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格式统一。 ( 2)数据汇总、管理 对测量数据建立管理档案,由专人负责 ,统一管理。 1)单一墩台、梁跨工点变形观测曲线分析 14 对采集数据及时整理,绘出变形观测曲线这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处理过程,通过绘制的单墩、梁跨的变形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每个阶段墩台基础、梁跨的变形数值。 2)对多个墩台沉降归纳、分析 本管段为张庄漳河特大桥 745墩~ 1114墩,墩台数量多,观测过程中 不仅仅要控制每一个墩台的沉降,同时也要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 做到 对多个桥墩沉降进行整体分析,由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