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木家具制作工艺流程内容摘要:

在制作时必须要注意,长短榫头的大小长短一定要与卯眼部分的大小深浅吻合,绝不能任意为之,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便横竖两材连接上了家具也不牢固。 还有的厂家图省事,本来三碰肩应为长短两个榫头,他们却简化成一个榫头,这无疑也会让家具的牢固度受影响。 图一:大柜的三碰肩结构 图二:长短榫细部图 图三:卯眼细部图 图四:带卯眼的柜帽 图五: 三碰肩组装示意图 图六:长短榫插入面 从民间家具看中国榫卯之美 目前国内欣赏古典家具的价值标准 ,基本还停留在对黄花梨和紫檀等硬木材料花纹的审美趋向、造型的比例协调和表面漆面的风化和包浆上 ,大抵不超过以上三种。 这些只是停留在对家具表面的视觉来评判的价值标准 ,而没有从传统文化的诸多领域、哲学思想、军事理论、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 ,多视角地分析和研究。 虽然古人在《营造法式》 《鲁班经》 《长物志》中有描写木做工艺的论述 ,但是局限于 “材美工巧 ”上。 榫卯结构并没有作为一种科学发明 在家具中加以记载。 欣赏中国古典家具的精神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家具除 “材美工巧 ”之外 ,真正组成家具灵魂的是榫卯结构。 科学合理性的榫卯设计是它永恒的魅力。 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 早在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 ,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 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 ,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 ,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 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 计而赋予它生命的。 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 ,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 欣赏家具的榫卯 ,不像欣赏家具外表造型那样容易。 它是一种理性、内在、似乎带有一种神秘和抽象符号隐藏在家具中。 而且大部分古典家具的榫卯结构是隐藏在外表造型之内 ,古代工匠们留下大量实物资料 ,但在理论上并没有给我们解释其深邃的含义。 笔者近几年在对家具的浓厚兴趣中不断发现 ,以明式黄花梨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气质在造型线条上讲究韵律 ,材料上讲究花纹意向的完美。 而以山西中原地区为代表的软木家具 ,大漆的自然风化和包浆更具有宋元高古风格。 南北两地的代表性古典家具 ,都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 ,似隐若现 ,变幻莫测 ,成熟科学的榫卯结构。 当你在使用它、品味它造型外表的同时 , 也不断在询问自己 ,是什么赋予它永恒 ?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 ,那神韵是否尤在 ?即中国独特的榫卯设计。 设计一词似乎是现代从西方传来的词。 大约在 20 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工业革命 ,对一切工业革命的成果 ,如建筑、室科学合理性 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 ,如玉雕、牙雕、鼻烟内画壶等 ,完全是技巧的纯熟 ,为了装饰而装饰 ,取悦于人们的视觉快感。 而家具中的设计必须在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后 ,还要求科学合理性 ,使其长久的耐 用。 这就要求每个木料榫头卯眼 ,必须根据家具的造型组合 ,从力学上每个木料所受到的承受力 ,在古代木工师傅的多年目测经验中 ,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有时一个木料要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和三到四个木料相交。 如四方禅凳 ,每个腿必须跟腰部牙板成 45 度立面相交 ,而腿的顶端又必须做出两个精确榫头和坐面大边和抹头相接 ,大边和抹头又必须做复杂的阴阳套榫 (棕榫 )自身相接 ,然后再做两个卯眼和腿柱榫头相接 ,凳面的面板又通过穿带使其受力均匀到大边抹头 ,然后再集中到腿柱 ,其科学合理性非常到位。 有的腿桌设计带有霸王杖 ,力学上更加合理 ,视觉上也美观大 方。 复杂的腿桌的榫卯如同高速公路的立交桥 ,错综复杂 ,环环相接 ,四通八达 (图 1)。 半叶梅花凳 ,简洁明快见变化 ,凳面设计采用自然中梅花叶瓣 ,三根腿柱明榫相接 ,从上到下由细变粗 ,三角形的腿柱在设计中 ,和其他形相比 ,在物理力学上可以降低重心 ,大大提高稳定性。 有趣之处在于连接腿部的三根横杖上 ,每根横杖端头跟腿柱做明榫相交 ,而端尾跟另一横杖 2/3 处做明榫相交 ,三根横杖环环相套 ,在腿部中心形成三角形支点图案 ,从视觉上不仅美观大方 ,在力学上也非常科学合理。 等边三角形各内角 60 度 ,所创造的稳定性 ,使其凳子在受到压力时 ,均 匀力从腿柱分散到横杖上 ,然后横杖对腿柱又起到反作用力 (图 2)。 其二 美观含蓄性 三足圆凳、五足圆凳 ,其原理基本相同 ,但在榫卯结构上 ,设计别出心裁 ,三根横杖端头明榫相交腿足 ,端尾三根横杖重叠榫卯相交 ,在腿部中心形成漂亮的图案 (图 3)。 腿足和五根横杖相交 ,第一种五根横杖交叉连接 ,产生五角星形图案 ,从五角星的物理力学上 ,我们能分析出有 15 个不等边三角形 (古人称勾股定理 )支撑点 ,三角形的个数越多 ,承受的压力越均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