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构建以钢铁生产流程为主线,以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 “ 岗位能力主导型 ” 课程体系 ;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形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教学 手段改革研究和实践 ,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能手共同引进和开发钢铁生产仿真系 统, 解决在钢铁 企业 高危险、高成本的生产环境中不能反复训练的难题 ,突破“工” “学”矛盾。 同时也为企业解决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不能进行操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从 新钢集团聘请 具有扎实的 钢铁冶炼 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熟练的操作技能,长期从事钢铁生产工艺技术、现场操作或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 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 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顶岗实践, 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建立一支专兼并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以新钢集团主要钢铁冶炼单 位为实训基地, 联建共管。 使学生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 真正做到教学 贴近企业生产,突出技术应用 的目的。 四 、建设 内容 面向江西乃至全国现代冶金企业,根据企业钢铁冶炼岗位群 对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 16 要,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一支专兼并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形成校内、外实训并举的实训模式,突破“工”“学”矛盾,实现“工学结合”。 改革 培养模式 ( 1)明确 人才 培养目标 深入江西主要钢铁企业及省外 钢铁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成立 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专 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 共同进行钢铁冶炼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研究 ,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明确培养目标。 即 培养德 、 智 、体 、美、劳 全面发展的、掌握钢铁 冶炼 主要岗位操作技能 , 并在某一生产区域的主要岗位具有突出能力、能适应钢铁生产一线的 高技能 应用 型 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定位为钢铁冶炼各岗位操作工。 ( 2) 构筑 “工学结合、六对接”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跟踪冶金工业发 展动态和企业人才需求情 况, 立足江西冶金行业, 依托新钢集团,深化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 为 主导, 构筑“ 工学结合 、六对接 ”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贴近企业生产,突出技 术应用的 “ 岗位能力主导型 ” 课程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 和评价 体系。 与新钢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一方面 利用学校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 为新钢集团等企业开展 职工培训 、岗位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技术 咨询 等服务, 实现企业盈利 ;另一方面学校利用新钢集团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场所 进行 实习实训 、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 拓宽就 业渠道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一步深化“双 17 证书”制度。 改革教学模式 ( 1) 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 课程 体系 与 生产过程 对接、 课程标准 与 职业技能标准 对接、课程内容 与 岗位能力 对接 ” 的原则。 以钢铁生产流程为主线,以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 理论上够用,着重于实际操作,与企业合作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 “ 岗位能力主导型 ”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技能 标准 岗位 能力 课程 标准 课程 体系 课程 内容 生产 过程 工种对接培训 加强企业职工培训 用人单位对接评价 完善评价制度 技术能手对接教师 强化双师素质 车间对接基地 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岗 位 对 接课 程 优化课程结构 企业对接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六对接 “工学结合、六对接” 人才培养模式 18 钢铁 生产 流程 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双证书 烧结 生产 球团 生产 炼铁 生产 转炉炼钢 电炉炼钢 炉外 精炼 连续铸钢 原料装卸、验收、破碎、筛分、配料、混料、看火 烧结原料准备、配料计算、混料、烧结及成品处理 、 烧结机系统巡回检查、烧结矿质量判断、生产故障排除等 基本素质模块 原料准备、验收、配料、造球、焙烧、产品验收 卷扬、炉前、热风、除尘、喷煤、配管、值班工长 混铁炉、炉前操作、废钢、合金、除尘、砌炉、修 包 废钢、炉前、配电、合金、修包 合金线、 LF 炉前、LF 配电、 VD 炉前、真空控制 钢包准备、中包准备、浇注、加渣、二冷、切割、出坯、 主控、机长 球团生产中原料准备、配料计算、混料、造球、焙烧控制及成品处 理 、 球团矿质量判断、生产故障排除等 高炉炼铁生产中供料与布料;热风炉燃烧与送风;高炉冷却与操作;煤气净化与回收;喷煤操作、渣铁处理及高炉冶炼操作、高炉工艺过程设计等 转炉炼钢中废钢准备、混铁炉操作、煤气净化与回收、冶炼操作、渣料计算、终点成分温度控制、合金料计算及脱氧合金化、出钢、溅渣护炉 等 废钢与渣料识别及质量判断、配料、补炉、配电、吹氧脱碳、扒渣、造白渣、调整成分和温度、出钢及出钢口维护等 LF 炉合金、硅钙线、渣料的识别和质量 判断、配电升温、造还原渣、吹氩、调整温度及合金成分、喂丝; VD 炉的吹氩、真空操 作等 调整钢水温度及成分、中包准备、浇注、加渣料、二冷水控制、铸坯切割及冷却及精整操作能力 专业 素质模块 技能素质模块 基于 钢铁冶炼 工作过程的 “ 岗位能力主导型 ” 课程体系 毕业证书 烧结工 高 级证书 球团工 高 级证书 炼铁工 高 级证书 转炉炼钢工 高级证书 电炉炼钢工 高级证书 精炼工 高 级证书 铸钢工 高 级证书 (必考一证) 19 ( 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技 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分割的做法,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方法, 把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过程设计为 “ 边学边练 ” 的过程,实现实训室与专业教室、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 合二为 一,保证教学质量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采用操作技能实训和课堂教学功能兼备的 仿真 实训室组织教学,为 “ 教、 学、做 ” 一体化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 解决 钢铁企业 高危险、高成本 、 规模大很难让学生亲手炼一炉铁、一炉钢 反复训练的难题 , 突破“ 工 ”“ 学 ” 矛盾。 达到 在仿真环境的校内实训 室 和真实环境的企业 实训 基地所进行的交叉学 习中,培 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毕业生 就业综合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初级能力 新生 中级职业 资格鉴定 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认识实习 仿真训练 +企业实训 专业核心课程 岗位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 专业初级能力训练 职业能力发展 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 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 流程图 高级职业 资格鉴定 20 改革办学模式 灵活安排课 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形成 “ 按需教学 ” 的 “就业导向式”和“订单式”办 学模式,为企业培 养急需人才。 在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过程中 ,所遵守的原则为: ( 1) 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一方面 利用学校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 为新钢集团开展 职工培训 、岗位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技术 咨询 等服务, 实现企业盈利 ;另一方面学校利用新钢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和场所 进行 实习实训, 提高学生的技能, 拓宽就 业渠道。 ( 2) 共同的社会责任机制 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技能型合格人才,成立 由学 院 和 新钢集团等企业有关 负责人及专家 组成 的 专业指导委员会。 共同 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聘请 新钢集团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学 院 教师或实习指 导 教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 ( 3) 规范的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 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 4) 畅通的 情感机制 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 交往,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校企长期合作。 创新教育 内容 按照基于 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 “ 岗位能力主导型 ” 课程体系 的要求, 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实现“四结合”,即“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教室与实训场所”、“专职教师与兼职老师(师傅)”、“顶岗实 21 习与工作岗位”结合,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 同时,将职业道德与素质 教育 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按照钢铁冶炼的生产工艺 流程,对应烧结与球 团生产、炼铁生产、炼钢生产、炉外精炼生产、 连续铸钢生产 各岗位 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将钢铁冶炼专业的学习内容分成 3 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和技能素质模块。 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包括学生 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专业素质模块主要包括钢铁冶 炼专业必须的冶炼基础知识、冶金机械基础知识、冶金电气设备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 奠定 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 技能素质模块包括专 业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新 课程体系 将 突出 技能训练 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围绕 专业素质模块中的《 烧结与球团生产 》、《 炼铁原理与工艺 》、《 炼钢原理与工艺 》、《 炉外精炼 》、《 连 铸生产 》进行核心课程建设,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力争建成 1 门省级精品课程;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 专业素质模块 中的《冶炼基础知识》、《冶金机械基础知识》、《冶金电气设备基础知识》进行内容重构, 完成 课程标准制定、内容选择和教材编写工作,争取正式出版。 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改革,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钢铁生产实训项目,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实现学生职业技能递进式提高。 同时 注意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进课程内容中 ,逐步达到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能力的要求。 ( 1)精品 课程建设 按照贴近企业生产,突出技术应用,理论上适度、够用的原则,校企合作 建设 《 烧结与球团生产 》、《 炼铁原理与工艺 》、《 炼钢原理与工艺 》、《 炉外精炼 》、《 连 铸生产 》 5 门优质核心课程。 完成 课程标准 22 研制、课程内容取舍和课程网络框架的架构。 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建成 院 级精品课程 , 冶金技术 专业 精品 课程建设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建设目标 1 烧结与球团 生产 2020 院级精品 课程 2 炼铁 原理与工艺 2020 院级精品 课程 力争省 级精品课程 3 炼钢原理 与工艺 2020 院级精品 课程 4 炉外精炼 2020 院级精品 课程 5 连铸生产 2020 院级精品 课程 ( 2)校本 教材建设 新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对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整合。 把 “ 冶金物理化学 ” 、 “ 金属 学 ” 和 “ 冶金 炉 热工基础 ” 课程中的理论推导部分简化,突出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关的部分,并将以上三门课程整合为 “ 冶炼基础知识 ” ;根据钢铁生产设备的特点及设备改造的要求,将 “ 工程力学 ” 、 “ 机械基础 ” 和 “ 工程制图 ” 三门课程整合为 “ 冶金机械基础 知识 ” ;将原 “ 电工学 ” 课程以侧重冶金电气设备应用为出发点,简化其中电工、电子理论部分的内容,增加可编程控制、冶金设备供配电等内容,设为 “ 冶金电气设备 基础知识 ” ,以此构成对 技能 课的支撑。 完成 课程标准制定、内容选择和教材编写工作,争取正式出版。 冶金 专业教材建设 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时间 建设目标 1 冶炼基础知识 2020 校本教材 2 冶金机械基础 知识 2020 校本教材 3 冶金电气设备 基础知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