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报批稿(最终稿)内容摘要:
射法综合进行,全数基桩进行低应变法检测,并选取不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少于 10 根桩预埋声测管进行声波透射法检测。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桩基础,应选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2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础或施工前已进行过动静对比的乙级桩基础,当满足高应变法适用检测范围时,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采用高应变动力检测方法评定,抽检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5%,且不应少于 5 根,或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3 当以中等风化或微风化岩石为桩端持力层的端承型大直径桩,沉渣厚度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可采用钻芯法测定,钻芯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应少于 10 根。 干作业成孔桩(墩) 干作业成孔桩( 墩) 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根据持力层的情况,选择单桩静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选择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确定持力层力学指标。 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或钻芯 法。 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不得小于总桩数的 20%,且不少于 10 根,每个承台中抽检桩不少于 1 根,一柱一桩全数检测。 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抽检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得少于 5 根。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以基岩为桩端持力层时,对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桩基础,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当条件不具备时可抽取总桩数的 2%且不少于 6 根桩在桩底平面处进行岩基载荷试验 ; 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础,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在桩底平面处进行岩基载荷试验,或在桩孔底抽取总孔数的 5%且不少于 6个孔取岩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17 2 以卵石土为桩端持力层时,对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桩基础,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当条件不具备时可抽取总桩数的 10%且不少于 10 个点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根据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抽取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 6 点在桩底平面处进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础,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点在桩底平面处进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3 当干作业成孔桩 持力层下存在松散圆砾或砂土等软弱下卧层并经压力注浆处理时,待注浆加固 15 天以后,在扩大端外缘 500mm 处进行超重型动力触探检验下卧层的加固效果,检测数量应不少于总桩数的 30%,且不少于 20 点。 当采用动力触探指标评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参见本规程附录 D。 预制桩 预制桩 完工后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在桩身完整性检测后,根据完整性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桩进行。 桩身完整性检测应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 应不少于总桩数的 20%, 且不少于 10根, 每个承台中抽检桩不少于 1 根,一柱一桩全数检测。 同一规格、同一持力层的基桩,对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桩基础应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础可抽取总桩数的 5%且不少于 5 根进行高应变动力检测。 预应力管桩 预应力管桩 完工后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及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对焊接接桩的 预应力 管桩,应抽取 10%的焊缝进行无损探伤检测。 应先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根据完整性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 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 桩身完整性检测应采用低应变法, 抽检数量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单节桩应抽取总桩的 10%,且不少于 10 根: 2 多节桩设计等级为甲级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30%,且不得少于 20 根;设计等级为乙级和丙级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20%,且不得少于 10 根; 3 每个承台中抽检桩不少于 1 根,一柱一桩应全数检测。 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并以卵石土为桩端持力层时,同一规格、同一持力层的基桩抽 18 检数量不应少于总 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以岩石为桩端持力层时,除按以上方式检验外,尚应抽取不少于总桩数的 5%,且不少于 10 根桩进行高应变动力检测,或增加总桩数 %~ %进行静载荷试验; 2 设计等级为丙级时,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5%,且不少于 5 根。 预应力管桩承载力检测 间隔 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端持力层为粘性土、砂土、粉土,承载力检测 间隔 时间不宜少于 28 天; 2 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土、岩石土场地,承载力检测 间隔 时间不宜少于 7 天; 3 桩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岩石和其它土层场地,承载力检测 间隔 时间不宜少于28 天。 钢桩 应抽取总桩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接桩应进行探伤检测,抽取数量不少于接桩数的 10% 19 6 基坑(边坡)工程检测 锚杆(索)抗拔试验 本方法适用于支护锚杆(索)的基本试验和验收试验。 锚杆 (索 )施工完成后,锚杆 (索 )锚固段浆体强度达到 15MPa 或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后方可进行锚杆 (索 ) 抗拔试验。 永久性锚杆 (索 )抗拔试验的最大加载应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 倍,临时锚杆可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 倍,但其最大应力值不应大于杆体强度标准值的 倍。 锚杆 (索 )抗拔试验数量,基本试验数量不应少于 3 根,验收试验抽取每种类型锚杆 (索 )总数的 5%且不应少于 6 根,用作试验的锚杆 (索 )参数、材料、施工工艺及地质条件应与工程锚杆 (索 )相同。 加在装置(千斤顶、油压系统)的额定推力必须大于试验的最大抗拔力。 加载反力装置的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 的要求。 加载时千斤顶应与锚杆同轴。 锚杆 (索 )抗拔试验见附录 H锚杆(索)抗拔试验要点。 土钉抗拔试验 土钉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抗拔试验 ,检测数量应为土钉总数的 1%且不应少于 3 根,用作试验的土钉参数、材料、施工工艺及地质条件应与实际工程所采用的土钉相同。 土钉抗拔试验应在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 10MPa 或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进行。 土钉抗拔试验的最大加载应不低于土钉轴向拉力设计值的 倍。 最大加载下的土钉杆体应力不应超过其屈服强度标准值。 加在装置(千斤顶、油压系统)的额定推力必须大于试验的最大抗拔力。 加载反力装置的刚度应满足最大试验的要求。 加载时千斤顶应与土钉同轴。 在土钉墙面层上进行试验时,试验土钉应与喷射混凝土面层分离。 土钉抗拔试验见附录 J 土钉抗拔试验要点。 排桩支护 排桩施工完后应在冠梁施工前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 并对全数排 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排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 当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有异常需要验 证时,宜采用钻芯法对桩身混凝土质量进行 20 检查。 现场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 的有关规定。 有效测试桩长与设计、施工记录桩长均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21 7 检测结果评价 一般规定 符合检测(试验)要求的地基基础检测项应评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应根据检测结果对单体工程地基基础进行整体评定。 在满足抽样数量条件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区域评价。 当检 测结果中存在不合格点时,施工方应查明原因,经建筑、设计、监理等有关单位认可,并经施工方重新处理后重新进行检测,检测数量不少于原检测方案,可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 相关规定处理。 处理地基评价 处理地基应评价地基承载力。 各检测点位的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均不小于设计要求时,地基承载力应评定为满足设计要求。 采用动力触探对换填、注浆、强夯等处理地基评价时,应绘制其沿深度变化曲线,并根据曲线形态 评价 处理地基的均匀性。 基桩评定 基桩应评价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 桩身完整性应按表 的规定判定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 表 桩身完整性分类 桩身完整性类别 分 类 原 则 I类桩 桩身完整 Ⅱ 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 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IV类桩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桩身完整性检测当抽检桩中存在的 Ⅲ 类、 IV类桩之和小于抽检桩数的 20%时,应查明原因;同时按原检测方法(声波透射法可改用钻芯法)继续扩大抽检, 当仍有 Ⅲ 、 Ⅳ 类桩时,应全数进行完整性检测。 当抽检桩中存在的 Ⅲ 、 Ⅳ 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 20%时,应全数进行完整性检测。 Ⅲ 类桩应经承载力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Ⅳ 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 工程桩承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据此给出单体工程在同一条件下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对岩基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石取芯试验应给出设计标高处桩端持力层 22 检测结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锚杆(索)、土钉 评定 锚杆(索)、土钉应评价抗拔承载力。 当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索)、土钉抗拔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 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并应增加试验量,结合工程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 23 附录 A 静力触探 Ps确定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 表 砂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单位:( kPa) Ps 2 3 4 5 6 7 8 中砂、粗砂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290~ 310 320~ 340 粉砂、细砂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注:中砂用低值、粗砂用高值;粉砂用低值,细砂用高值。 表 粉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单位:( kPa) Ps 1 2 3 4 5 砂质粉土 100 120 140 160 180 粘质粉土 110 135 160 185 210 表 粘性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及压缩模量 Es Ps 1 2 3 4 fak(kPa)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10 340 Es(MPa) 3 5 7 9 11 14 15 表 素填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及压缩模量 Es Ps 1 2 fak(kPa) 60 100 135 170 200 Es(MPa) 9 24 附录 B 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确定卵石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及变形模量 Eo 表 B 卵石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 及变形模量 Eo N120 4 5 6 7 8 9 10 12 14 16 18 20 fak(kPa) 320 400 480 560 640 720 800 900 975 1020 1070 1100 Eo(MPa) 21 26 31 34 37 42 47 52 57 62 注:仅适用于注浆地基承载力评定。 25 附录 C 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fak 及变形模量 Eo 表 C 卵石土承载 力特征值 fak 及变形模量 Eo 3 4 5 6 8 10 fak(kPa) 120 160 200 240 320 400 Eo(MPa) 8 11 14 16 20 24 注:仅适用于注浆地基承载力评定。 26 附录 D 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 N120确定人工挖孔桩桩端卵石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pk 表 D 人工挖孔桩桩端卵石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N12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qpk (kPa) 1500 202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注:仅适用于注浆地基承载力评定。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报批稿(最终稿)
相关推荐
图 1 关于室外给水管网,。 A、可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 B、枝状管网使用管材多,成本高 C、环状管网供水可靠度差 D、枝状和环状的干管都应靠近重要用户或用水量最大的用户 E、枝状管网供水可靠度 高 1排水系统的构筑物主要有。 A、化粪池 B、水箱 C、水塔 D、雨水口 E、检查 井 1 电路的组成部分有。 A、电源 B、负载 C、中间环节 D、发电装置 E、开关 1 并联补偿电路中,。 A
以不能出示 ABCD 给各位老师,这里记录下详细答案,请对照选择,保证准确率。 以基准为依据,高考可被看成是绝对评价,而不是相对评价。 答:错。 客观测验中的计算题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认知领域中的 “理解 ”层次。 答:错。 设计和计划表现性评价有以下四个步骤:决定对什么进行测验,明确表现性任务,详细规定评分规则,具体规定测验要求。 答:对。 对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答:内容处理
名 年龄 现职务 职 称 在监理单位从事工作年限 监理证书类别 证书编号 孟 义 49 总经理 党委副书记 高级工程师 15 年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注册号 51001118号 李洪武 47 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4 年 一级 建造师 0014371 付佾修 42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4 年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注册号 51000560号 罗中华 44 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3 年
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真正的学有所获。 在这次培训中,我也了解了一些新的软件。 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教学方法更新,让我们农村教师也充分享受了运 用远程教育培训的成果。 结合专家讲座、作业练习、教师间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本次学习中,让我最贴心的感受是学员们的互助学习和经验共享精神。 在学习中
设计高程线 B.原地面高程线 C.竖曲线 D.平曲线 75.在同一张图样上,各类图线随( A )的 宽度而变。 A.粗实线 B.细实线 C.点划线 D.折断线 76. Q235A. Z 牌号的钢,符号 Q 表示( A )。 A.屈服点 B.沸点 C.含碳量 D.钢绞线 77.沥青的 ( C )是沥青从粘塑状态转化为固态产生条件脆裂时的温度。 A.软化点 B.脆点 C.脆裂温度 D.临界点
经过同 学们辛勤的劳动,你们各组的调查表,老师已经保存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各组的劳动成果吧。 (最后定格在最简单的表格上) 同学们,你们在纸上设计这些各式各样表格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设计时总是要多次修改,修改时很困难,把纸弄得很脏甚至弄破。 想要多画一张就必须从头再来,很浪费时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的制表方法 ——用 WORD 制作统计表。 思考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