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物修复工程项目申报材料内容摘要:

牌 ,是推进文化富民的重大课题。 而重建古城墙能起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与此同时 ,随着古城墙的重建 ,将会吸引大批旅客前来观光 ,能带动我区住宿、餐饮业和土特产销售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直接促进经济增收。 (三 )是打响区域品牌 ,建设新城区的需要。 古城墙悠久的人文历史 ,淳厚的文化积淀 ,正是新城区新面 貌的集中体现。 实施古城墙重建项目 ,对于打响区域品牌 ,提升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 )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人们的精神需要寄托 ,我国人民崇尚文化 ,希望文化能使自己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本项目将按照康熙年间的风格恢复古城墙鼎盛时期的原样 ,进一步弘扬文化 ,还人民精神寄托的文化胜地 ,这不仅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 ,对稳定社会起着良好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 ,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五 )是保护历史文物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 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快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 ,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古城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 ,展示了 ******的悠久历史 ,具有教育意义、史料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本项目以重建和保护古建筑 ,保持民族文化及宗教历史的传承为主导 ,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 ,并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 ,进一步丰富现有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体系 ,发挥历史 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 项目发展概况 ******,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化建设的思路 ,经过与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接触 ,广泛调查和积极运作 ,得到了 ******政府和广大市民大众广泛的支持 ,我公司编制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根据国家及市有关规定编制的本报告。 第三章 建设场址与建设条件 建设场址 场址选择 本项目拟建场址位 于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平方米 ,约合******亩。 该场址区域位置较好。 自然条件 ******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带 ,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高温多雨 ,秋季天高气爽 ,冬季寒冷干燥 ,四季分明。 每年降水集中于 8 月份。 ******市属半干旱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冬季受蒙古气压影响 ,雨量少。 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 ,气温高降水量少 ,风速小。 秋季空气侵入逐渐增多 ,风速增大 ,气温下降 ,前期雨水多 ,后期急剧减少。 年平均气温 ℃ 冬季平均气温度 ℃ 夏季平均温度 ℃ 绝对最高温度 ℃ 绝对最低温度 ℃ 年平均降雨量 最大积雪深度 230mm 全年主导风向 S/W 冬季主导风向 N/W 平均风速 相对湿度 65% 全年无霜期 136 天 最大冻土深度 1570mm 地震烈度 7 度 地质状况 ******市地跨山地与平原两大地貌单位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坡降均为千分之一 ,平均海拔 1270m,城区为洪水冲积造成的倾斜平原 ,基底岩层以上有较厚的第四纪覆盖层 ,表层主要由亚粘土和轻亚粘土组成。 地耐力一般为150200kpa。 抗震设防 依据中国地震局制定 ,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20),本项目抗震规范设防。 建设条件 供电 :供电电源引自城市电力干线。 供水 :水源为市政管网。 第四章 工程技术方案 工程设计原则 追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设计目标 ,此次设计充分结合古建筑的设计理念 ,即以“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为指导来构建 ******。 ******项目是完善文物保护建设工作的一部分 ,把 ******工程融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之中 ,优美的自然环境 ,淳厚的文化底蕴 ,较高的文化品位 ,将构成 ******文物旅游的一大特色 ,同时又考虑到 ******老城的总体环境 ,两者要达到水乳交融般和谐。 新颖而独具特色 ,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本项目总体设计原则。 总平面布置 在平面设置 上 ,尊重原设计布局。 施工主要针对在原址上抢救性保护、修复南城门及瓮城建筑工程。 建筑设计 建筑力求体量的简洁和材料的精美 ,总体风格简单大方 ,细部丰富且精致 ,是高层次高品位的需求。 建筑运用古建筑风格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手法 ,形象简洁明快 ,既是内部功能的外在逻辑体现 ,又创造了富有古代工作气息的立面形象 ,形成连续和谐的整体形象。 ******南城门及瓮城部分保护修缮工程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精细的工程。 因此 ,在认真做好古城墙的前期勘测研究和技术设计工作的基础上 ,采取正确的修缮措施和严格的 技术要求 ,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度尤其重要。 以下重要阐述本次修缮工程主要技术措施 ,其它未尽事宜均按国家现行规范、标准、规定执行。 一科学记录 在对古城墙各段实施保护修缮之前 ,首先应针对每个部位的结构特征编制专门的文物构件分类与残损状况登记表册 ,然后据此实施构件编号、钉设标牌和构件实况记录 ,并且要拍摄必要的影像资料 ,真实记录保护修缮之前的状况 ,作为修缮、检查、归位、对比的依据和文物保护档案留存备查。 有些部位的结构特征、残损状况及文字题记、图案等 ,需在解体、检修、加固时才能发现或奁清 ,为保证施工质量 ,对此务必在对其拆除解体、检修、加固、复制、安装等修缮全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有序记录。 构件编号标牌要求做到清晰可辨、小巧精致、钉设牢固、易于查找、便于拆除 ,并且不损伤构件。 图文影像记录要求分类有序 ,字迹工整 ,数值准确 ,图像清晰 ,远景、近景、特写齐备 ,选择角度恰当。 二危墙的主动拆除 施工时 ,首先对坍塌城墙的稳定状态进行认真复查 ,将存在安全隐患的相邻墙体予以丰动拆除。 拆除范围以墙体下脚为限 ,拆除线基本呈 45176。 倒喇叭口状。 自上而下依城墙砖缝作阶梯状迭涩式拆除外表砖体。 内里回填土的拆除 ,按外表砖体的拆除线走向进行 ,并较外表砖体拆深 50?80 厘米 ,斜向拆除 ,且做三次放坡处理。 每次放坡宽度约 30 厘米。 三原墙的外壁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避免坍塌段城墙外壁开裂、臌闪、塌落等损伤破坏 ,对城墙外壁采取支顶戗护保护措施。 具体方法为 :在坍塌段城墙外壁拆除线外 ,进行支项戗护 ,戗杆与城墙壁面呈 45176。 夹角。 斜撑戗杆直径 30 厘米 ,长度按需要支顶戗护的墙体高度设定 ,最长 12 米 ,随墙怪向加设长 4 米、宽 40 厘米、厚 7 厘米的戗护壁板。 坍塌段城墙设斜撑戗杆 2?3根。 斜撑戗杆上端戗于壁板中段 ,并用铁钉扒锔固定 ,戗杆下脚嵌入 地坑稳固 ,戗杆中上部位悬吊加载重物 1? 吨 ,以增强戗杆的支顶戗护能力。 待工程基本结束时 ,依次逐日缓慢卸荷 ,最后撤取斜撑戗杆。 四新旧墙体的联接砌筑 古城墙原墙身由基础上皮至顶部挡马墙下脚 ,外壁以城砖呈两顺一丁式月白灰浆砌而成 ,背里采用青砖传统做法糙砌。 丁砖嵌构于背里砌体。 为加强外壁城砖与背卑砌体的联接 ,在砌筑时 ,以两组两顺一丁为‘个单位 ,每个单位按原制钉贯山人工煅制的生铁扒锔一枚 ,与背里砌体联接 ,亦称“仞砖”结构。 同时在转角处 ,每隔五层铺设长度为 3? 米的角拉筋三道 ,以加强转角处外壁城砖与内里砌 体的联接。 为了确保新旧城墙墙身接槎部位的良好联接与稳定 ,防止新旧城墙墙体因沉降不匀、收缩不均而出现结合部位开裂变形的常见弊端 ,在补砌用砖规格及灰缝厚度一致的基础上 ,将旧城墙壁体部位灰缝剔深 l? 厘米 ,在每层新旧砖缝间 ,平行嵌入起平衡作用的生铁片 ,每砖一枚。 生铁片厚约 厘米 ,宽 ?2 厘米 ,长28?30 厘米 ,嵌入旧砖缝内 10 厘米左右 ,压穿于新砌砖缝间 15 厘米左右。 同时 ,每间隔三至五层 ,视旧城墙壁体中相对稳定坚固的砌砖上 ,钻孔钩钉铁扒钉 ,与新砌砖体链接。 每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