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务部规章制度内容摘要:

料:严格按比例投入配料和调味品,将鸡蛋、油盐、味精、花椒面、胡椒粉、香油、葱花等和于面粉之中,然后用手工和机器搅拌、揉搓,将面粉和匀。 发面和造型: ( 1)和面、拌料结束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 根据不同的品种,控制发酵的时间和面料的柔软程度,以便于造型和烤制。 ( 2)按要求将和好的面料和发好的面料进行造型制作,如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塔形等各种形状。 ( 3)完成半成品的造型后装盘,准备烘烤。 烘烤和烹制: ( 1)将装好半成品的烤盘分批放入烤箱,调好烤箱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烘烤。 ( 2)根据制作要求,分别采用蒸、煮、炸、烧、煎、贴等烹调技法,进行烹调制作。 ( 3)蛋糕的制作,应备好料,先烤制蛋糕胚备用,然后加水果、酒类、果酱等,在表面铺上鲜忌廉、奶油或巧克力,再用果酱装饰字和图案,制作完成的成品应放入冰柜中保鲜。 六 、冷冻贮存 冷冻贮藏可以延长食品原料贮存的时间,但是长期冷冻会使食品的营养成份减少,质量降低。 因此冷冻贮藏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3 掌握贮存食品的性质,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冷冻温度。 冷冻贮藏的温度一般应该保持在 18℃摄氏度以下。 食品冷冻要迅速。 食品冷冻贮藏分三个阶段,即降温 — 冷冻 — 贮藏,冷冻和速冻不可在同一环境内完成,速冻要在 30 摄氏度的强低温下完成,冷冻需要稳定的温度。 冷冻食品的验收要迅速,因为低温并不能杀死细菌,只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解冻后食品内的细菌会迅速复苏,引起食物腐败变质,再次冷冻会破坏食物组织结构影响食品质量。 食品冷冻贮存的最长期限如下: 香肠、肉末、鱼类: 1— 3 月 猪肉: 3— 6 月 羊肉、小牛肉: 6— 9 月 牛肉、禽、蛋: 6— 12 月 冷冻食品要分类码放。 奶制品要与强气味食品分放,以免串味。 冷冻保存食品要保证食品表层的空气流通,并应保持库内的整洁和卫生。 七 、冷藏贮存 冷藏是以 2— 5 摄氏度的温度抑制鲜货食品原材料中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速度,维护原料的质量,延长其保存期。 由于冷藏只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故保持食品质量的时间不能像冷冻那样长久,冷藏的本要求如下: 分类存放。 冷藏食品可分为五大类,各自要求的温度不同。 肉、禽类冷藏温度为 0— 2 摄氏度;水果、蔬菜冷藏温度为 2— 7 摄氏度;奶制品的冷藏温度为 3— 8 摄氏度;水产品的冷藏温度为 101 摄氏度;厨房的一般冷藏为 1— 4 摄氏度。 控制冷藏食品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高有利于细菌生长 ,加速食品变质;相对湿度低则会引起食品的水分 挥发形成干缩。 一般蛋、禽、肉类的冷藏相对湿度为 75— 85%,蔬菜、水果为 85— 95%。 保持空气流通。 存放食品表面要有冷空气自由流通。 因此放置要有距离间隔,如果食品表面出现粘、滑现象,这说明冷藏食品温度过高,冷空气流通不畅。 14 防止食品包装不洁造成污染。 鱼、肉、禽类应该拆除外包装,杜绝外包装上的污泥和致病细菌的污染,经加工的原料应该妥善包装,以防干缩,变色。 八 、切配刀工 整齐化一。 经过切割的原料不论是丁、丝、片、条、块或其它形状,其薄厚必须均匀,长短应该相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烹制过程中达到同时 成熟、同时入味的效果。 清爽利落。 经过切割的原料不可存在粘连,否则将直接影响烹调后菜肴的色、香、味、形。 配合烹调。 不同的菜肴,其对原料形状的要求各不相同,为此刀工必须与烹调方法协调一致。 调谐形态。 每个菜肴均有主、辅料之分,主、辅料的加工形态应该保持基本统一,辅料的形态应该随主料的形态变化。 物尽其用。 运用刀工应该特别注意合理使用原料,量材而用是减少浪费,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 九 、原料成形 为了便于烹调和食用,所有烹调用原料都需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具体如下: 块的成形标准: 菱形块:长对角线约 4 厘米,短对角线约 厘米,厚约 2 厘米。 长方块:长约 4 厘米,宽约 厘米,厚约 2 厘米。 滚刀块:长约 4 厘米的多面体。 梳子块:长约 厘米的多面体,背厚约 厘米。 片的成形标准 柳叶片:长约 6 厘米,厚约 厘米。 骨牌片:长约 6 厘米,宽约 2 厘米,厚约 厘米。 牛舌片;长约 8 厘米,宽约 3 厘米,厚约 厘米。 菱形片:长对角线约 8 厘米,短对角线约 厘米,厚约 厘米。 麦穗片:长约 8 厘米,宽约 2 厘米,厚约 厘米。 15 灯影片:第约 8 厘米,宽约 2 厘米,厚约 厘米。 丝的形标准: 粗丝:长约 8 厘米,粗约 厘米,厚约 厘米。 中粗丝:长约 8 厘米,粗约 厘米。 细丝:长约 8 厘米,粗约 厘米。 银针丝:长约 8 厘米,粗约 厘米。 大一字条:长约 6 厘米,粗约 厘米见方。 小一字条:长约 5 厘米,粗约 厘米见方。 筷子条:长约 4 厘米,粗约 14 厘米见方。 粒的成形标准: 大丁:约 2 厘米见方。 小丁:约 厘米见方。 绿豆粒:形如绿豆大小。 米粒:形如米粒大小。 十 、原料熟处理 熟处理是指对经过初加工的原料在正式烹饪和调味前对其进行水煮、油炸、蒸制等加工,使 其成为半熟或成熟的状态,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烹调。 对不同的原料熟处理的方法各不相同,因此要注意以下事宜: 焯水。 焯水要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分别掌握焯水的时间。 有特别气味的原料要单独焯水。 深色原料与浅色原料分开焯水。 焯水的方法有冷水锅之分。 冷水锅即为原料直接下入冷水锅后加热,一般适于根茎类蔬菜和腥味重、血污重的肉类原料。 热水锅即为将原料投入水温 100度的锅中焯水,这种方法适用于叶状蔬菜,加工成丝、片状原料和含血污较少的肉类原料。 油炸。 油炸要适当地控制油温和油量。 油炸原料要掌握成熟程度,作为初加工的一个阶 段,一般将原料炸至七八成熟为宜。 16 十一 、油温判断 正确地判断油温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成菜的质量,习惯中将油的温度分为九“成”:一二成热时,油的温度约在 20— 50 摄氏度;三成热约为 70 摄氏度;四成热约为 90 摄氏度;五成热约为 120 摄氏度;六成热约为 150 摄氏度;七成热约为 180 摄氏度;八成热约为 200 摄氏度;九成热约为 250 摄氏度。 油温为一二成热时,油锅底部中心略有小汽泡泛起。 油温为三四成热时,幅面波动,有油烟上升。 油温为五六成热时,油面趋于平静,油烟量增大。 油温为七八成热时,油烟密集。 油面达九成热时 ,油烟笔直上升。 在烹饪操作中,三四成热的油适于原料滑油,五六成热的油适于烹、炒、软炸,七八成热的油适于煎、炸。 十二 、烹调火候 掌握好烹调火力和烹调时间。 习惯中对火力分为武火、文火和微火三大类。 武火适用于爆、炒、炸、氽、涮、烹,其成菜特点为嫩、脆、酥、松。 文火适用于煎、贴、熠、熬、烩、烧,其成菜特点为软、嫩。 微火适用于炖、焖、煨、焅,其成菜特点为酥烂。 不同的食品原料采用不同的火候。 不同质地的原料有软硬、老嫩之别,加工要求有厚有薄还有大小这别,这些都对火候的掌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选用适当的火候 就是显得更加重要了。 十三 、菜肴装盘 干净、利落卫生。 即盛器光洁无污点。 操作遵循卫生规范,锅底与盛器保持一定距离,汤汁不得洒溅在盛菜器皿的边缘。 菜肴丰满、主料突出。 菜肴多呈馒头状堆放,亦可呈椭圆形,但切忌平散、高低不平。 主料应该明显可见,不为辅料所遮掩。 注意色泽搭配及形状美观。 装盘时要顾全菜肴在中的整体形 \色的和谐美观。 装盘时要选用适当的盛器,既不可使菜肴溢满盛器,又不可令菜肴在盛 17 器中显得孤单、吝啬。 十四 、干货涨发 了解原料的性质和特点,以确定正确的涨发方法。 要掌握原料的品质特点 ,即干货属于动物原料还是属于植物性原料;干制的方法是属于风干、晒干还是属于烘干。 选用适用的涨发方法,或者采用碱发、盐发、水发或者选用油发,并且根据干货原料质地老嫩,掌握涨发的时间。 严格按照干货原料发制复原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要特别注意,第一容器不能沾油腻。 第二洗弄干货要轻柔。 第三泡发名贵海味要专具专用,以免造成原料变色影响涨发质量。 干货原料发制守毕要妥善保存,保存放置的方法有冰镇法、换水法、阴凉保存和通风保管等。 方法不得当会造成原料的损失。 十五 、干货保存 干货原料的含水量约为 10— 15%,一般能 作较长时期的保管。 由于原料大量失水后,其组织疏松,空隙增多,并且所含干物质中有许多吸湿性成份,如糖类、蛋白质等,如果贮存保管条件不适当或包装质量低,就会出现受潮、发霉和变质现象,影响原料的质量。 因此,干货原料在保存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 1)干货原料要有良好、完整的包装,贮运过程中要轻搬轻放,防止因包装破损而降低防潮性能。 ( 2)控制贮藏的温度和湿度,使库房保持干燥、凉爽、低温是保管干货原料的基本措施。 干货原料库存温度以 10 摄氏度为佳,湿度应该控制在 50— 60%的范围内。 ( 3)干货库内切忌同时存放潮湿 物品,氖干货原料的码放必须做到隔墙离地,以保证干货原料不受潮。 十六 、调味程序 热菜调味根据不同的烹调手法有一次即可完成调味的方法,如蒸、烤菜肴基本属于这一类。 还有需要进行两次调味的烹调手法,如炒、溜、烹等。 无论是一 18 次还是两次调味,按照烹调顺序可以将调味归纳为三个程序,即加热前调味,加热中调味和加热后调味。 ( 1)加热前调味,也可亦称为基本调味。 这种调味的主要目的是使原料在加热前首先形成基本味道,并且消除原料本身的腥膻味。 ( 2)加热中调味,也可称为确定菜肴的主味手法。 大部分中式菜肴需要在加热过程中进行调味 ,虽然有菜肴在加热前已对原料进行了调味处理,但尚未达到烹调所要求的口味,故需在烹调中适量,适时地下和一些调味品,最后确定菜肴的口味。 ( 3)加热后调味,亦可称为辅助调味。 有一些菜肴加热时虽然进行了调味处理,但是仍未达到技术标准的要求,必须在加热后再次调味,例如软炸虾、脆皮乳猪、油淋鸡等。 后调味不仅是烹调技术的要求,也是为了增加客人品偿菜肴的参与感的一种手段,由此增加品偿时的乐趣。 十七 、调味方法 ( 1)根据原料性质,准确、适量地加入调味品。 凡鲜活原料,要注意突出原料的本味,切不可投和过重的调味,以免影响原料 本身的鲜美。 对有腥膻气味的原料,应该投入能够去除异味的调味品,做到抑短扬长。 对燕窝、鱼翅、海参等本身无味的高档原料,应该根据烹饪菜肴的要求,投足所需调味。 ( 2)调味应该适应时节、适应习俗。 人的口味随地方、气候和生活习俗不同而有差异。 如粤菜重于清淡鲜香,川菜味厚麻辣,鲁菜味重清鲜,淮扬菜味浓略甜。 季节的变化对菜肴口味亦有影响。 炎热的夏季人们的口味偏好清淡爽口,寒冬时节人们的口味又偏重于浓厚淳香。 ( 3)调味必须突出菜肴的主味。 每道菜肴都具有其独特的口味要求。 对于多味菜肴更要注意突出菜肴味道的主次、轻重,投入 调料时应该注意投料比例多少,投料次序要对,投料时间要巧,口味一定要拿行准。 十八 、鉴别原料新鲜度 鉴别原料是否新鲜,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厨师的感觉器官,观其形、闻其味、辨其色、触其质。 19 新鲜的家畜肉质外表微干,色泽光润,稍湿。 肉质富于弹性,手指压后凹部位复原迅速,刀切部位肉质紧密,鲜肉无异常气味。 家畜内脏器官在冷却后应该略带腥气。 家畜的腰子色呈浅紫,肚子呈白色,心为深红色。 骨脏变黑、变绿色均为不新鲜的表现。 脂肪颜色因家畜不同各有区别。 猪的脂肪洁白、富于弹性,牛的脂肪呈白色或黄色,质地坚硬。 所有家畜的脂 肪组织结构紧密。 鱼的质量鉴别有活鲜和冻鲜之分。 活鲜即指未经冷冻的鲜鱼。 活鲜的鱼鳃紧闭、鲜红或紫红;鱼眼外凸、黑白分明;鳞片紧贴鱼身,表面附有一层透亮的粘液;鱼腹肌肉弹性好;肛门紧缩,呈圆坑状;抓拿鱼头时,鱼身挺直。 冻鲜鱼的眼球应该突出、眼珠黑白分明,洁净无污;鱼体色光亮,冷冻坚实,敲打时声音清晰;刀切后骨肉相连,背骨处无红线。 十九 、原料加工间清洁 不锈钢桌子:桌面光亮,用手模各部位不粘手。 ( 1)用加入洗涤灵的水将桌面和桌腿擦净; ( 2)用清水擦净; ( 3)用干布擦一遍,使桌子各部位没有油迹。 柜子:柜子里干净,表面光亮;柜子里不乱放杂物和私人物品。 ( 1)用洗涤灵水先从里部再到表面擦洗一遍; ( 2)清水冲洗,使里部不含任何杂物; ( 3)擦干。 水池子:没有油迹,没有异味,下水管通畅。 ( 1)检去里面杂物; ( 2)洗涤灵水或去污粉刷洗; ( 3)用清水冲净,外部用干布擦干。 鱼缸:玻璃亮,无异味,水清澈透明。 ( 1)将鱼缸的玻璃用无油的湿布擦净; ( 2)鱼缸里的水要经常换。 绞肉机、切片机:机器内不留残余,无杂物,外表干净,无油渍、血渍和其他脏东西。 20 ( 1)两种机器用完后,将机头和刀 片拆下来; ( 2)用洗涤水冲洗; ( 3)用清水冲洗干净。 墙面:光亮清洁,无水渍油泥,不粘手。 ( 1)用湿布沾洗涤灵,从上至下擦洗墙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