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方案内容摘要:

上一台全站仪、二台经纬仪按前方任意角交会法控制。 选取测量控制点时,保证交会角在 60~ 120 度之间。 常规测量 仪器主要用于对 GPS 定位系统的比对测量和斜桩定位测量。 现场拟采用的常规测量仪器见表 2。 现场拟采用的常规测量仪器表 表 2 仪器名 精 度 测站点位 施工安排 PENTAXETH302 电子经纬仪 2 秒级 GK06 侧面观测 PENTAXETH302 电子经纬仪 2 秒级 GK02 校 核 LeicaTC402 全站仪 2 秒级、 1mm+2ppm GK01 正面观测、高程 LeicaNA724 自动安平水准仪 3mm/km HG 临水 贯入度观测 斜桩定位前,先抄出提高后的控制标高,岸上仪器按提高后的观测角度进行桩位控制。 必要时,根据施工区域水流、泥面坡度、倾斜度大小等情况适当设置提前、落后量,使下桩后的桩位能满足设计要求。 定位时,只有当所有测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时,才能下桩。 下桩后,若偏位较大,应起桩,重新定位,尽量减少沉桩偏位。 偏位按《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 2572020) 无掩护离岸水域沉桩标准控制。 5) 桩身扭角、倾斜度:桩身扭角由设置在打桩船上的经纬仪按放样角度控制。 即在打桩船轴线上设置一观测点 ,以轴线往船头方向为起始方向,旋转仪器对准岸上测量点,使仪器读数为理论角度值,扭角误差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桩身倾斜度由读取打桩船桩架上的刻度尺读数控制,倾斜度误差满足规范要求。 桩顶标高由岸上水准仪按高程测量法读取桩身或替打上的读数控制。 桩身、替打上的刻度线要划分精确,并保证正确延续。 6) 沉桩停锤控制标准 : 本次沉桩以标高控制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校核。 根据设计要求,采用 D100 锤型,停锤标准如下:桩顶达到设计标高后,且最后 10 击的的平均贯入度小于 10mm( 15 ㎜) /击;当最终 10 击的平均贯入度小于 5 ㎜ /击,且桩顶标高不大于设计标高 3m 时,持续锤击 100 ㎜或 30~ 50 击,且贯入度无增大的趋势,可以停锤。 如最后 100mm贯入度大于 5mm/击,距离设计标高 1m 时,需及时与设计联系。 沉桩过程中,测量人员要随时掌握贯入度变化和桩顶标高下沉情况,并做好记录。 当达到设计要求的停锤标准时,准确发出停锤信号,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锤击,及时与设计、监理等部门取得联系,协量一致意见后,方可继续沉桩。 工艺流程: 1. 沉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方法: 1) 沉桩 : 沉桩作业的实施过程见 附录沉桩作业流程图 2) 测量 :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见《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JTJ29198)。 制桩 落驳运桩 船舶 抛锚定 位 捆 桩 吊 桩 锤击沉桩 夹 桩 围囹 船机进场 测量定位 测量 基线 布设 施工准备 3)定位方法 : a 直管桩定位:采用 GPS 为主, 配合一 架经纬 仪一架全站 仪分别在沿码头岸线方向和垂直于码头岸线方向进行直角交会控制。 如因施工条件限制,用上述方法有困难时,可采用任意角交会控制,其交会角宜在 60176。 ~120176。 之间,当潮差小、离岸近时, 可采用一架经纬仪和拉距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 b 斜管桩定位:桩的正面用经纬仪直接控制。 桩的侧面控制方法为:桩入龙口大致就位后,在控制桩上测一控制标高,再由桩侧面的经纬仪对该点进行定位控制。 桩位控制点及测量方法确定后,进行桩位测量计算,绘制计算成果图表,并经技术主管校核。 4) 打桩船、驳船在拖轮配合下进行抛锚定位 : 移船吊桩及就位:吊点位置按设计要求规定。 下吊索长度(包括捆绑长度)一般取 ~ 倍桩长;桩顶放置符合规定纸质、厚度大小的桩垫;打桩船吊起桩身至适当高度(如超越驳船上所有锚机、封舱架等障碍物)后,打桩船退后,横移至设计桩位;慢速升主钩,降 副钩立桩,同时将桩架收回至前倾 3176。 ,打开上、下背板,再将桩架变幅至后倾 5176。 ,将桩进入龙口,关上、下背板、解副钩吊索。 5) 定位:将上背板升至适当位置,下背板放到水面,使桩稳定后、移船至桩位准确位置;有条件时采用前方直角交会法定位。 否则用前方交会法定位,在正式沉桩前算出每根桩所用的测点位置和有关参数,填好表格作为沉桩定位控制用,测量人员通过仪器观测船位扭角,报出偏差,打桩船移船调整至符合要求;通过仪器观测报出桩的垂直度误差,打桩船通过调整平衡车或左、右舱压水调整或通过变幅调整前后垂直度误差。 6) 下 桩:当扭角、垂直、桩位均符合要求时,桩工班长指挥降主钩下桩,下桩时,测量班和桩工班跟踪观测,随时掌握桩位和垂直度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 措施确保桩位和垂直度符合要求,在斜坡上下桩,一般将桩尖往岸坡前移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