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知识应知应会手册20xx年版内容摘要:

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的物品。 ( 3)低度危险性物品:指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的物品和器材。 (医师)、血培养留取时机。 ①预防措施:留置导管时应采用大无菌单、操作时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戴外科手套 ;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则,每天评估置管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 48小时内更换导管。 ② 血培养:采血时机:应于高热、寒战初期尽快采血为最佳时机;应在抗生素使用之前采血。 (护理)、血培养。 ①护理: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 明显患者宜选 无菌纱布。 定期更换敷料时间:无菌纱布 2天,专用贴膜 7天,如出现敷料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输液管不宜更换过频,但输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 ②采血方法: 保留导管:采 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和中心静脉各 1 套,每瓶 10ml。 拨除导管:采 2套血(需氧和厌氧),外周静脉(不同部位)共 2 套, 每瓶 10ml。 再加上导管尖端 5cm 送培养。 ( 5大原则)。 答: ①采取血液、脑脊液或穿刺液 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采取大便、肛拭子等标本时,也应置于灭菌容器内。 ②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③盛标本的容器须先经灭菌,但不得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 ④尽快送检。 ⑤有些标本要注意采集时机和部位。 第三章 消毒灭菌。 消毒:清除或杀灭传播媒 介 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杀灭菌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 1)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再进行消毒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 疽 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 2020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第 11 章的规定。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 蒸 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15 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 1)加盖本企业印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复印件; (2)加盖本企业印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的复印件; (3)加盖本企业印章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或签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授权书原件及产品合格证; (4)销售人员的身份证; 、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如何管理。 应采取集中管理的方式,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内镜、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可以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也可集中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 外来医疗器械应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灭菌。 连续使用氧气湿化瓶应 24 小时更换,用后统一送消毒供应室高温消毒 7580℃ 2530分钟,或置 500mmg/L 的含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冲洗后干燥备用。 湿化液应使用灭菌水。 不同患者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重量及包布有哪些要求。 ( 1)灭菌包:下排汽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 30cmⅹ 30cmⅹ 25cm;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 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 30cmⅹ 30cmⅹ 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得超过 7kg,敷料包不超过 5kg。 ( 2)包布:新包布应洗涤去浆后使用;使用后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洗,清洗干燥后再用;包布有破损不得使用。 、灭菌时间有何规定。 戊二醛使用浓度为 2%;医疗器械必须浸泡在 2%戊二醛溶液中 10 小时以上才能达到灭菌效果;浸泡 2045 分钟能达到消毒效果。 、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各有哪些。 ( 1)灭菌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气体等。 ( 2)高效 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 ( 3)中效消毒剂:乙醇、碘伏等。 ( 4)低效消毒剂:胍类消毒剂(如酸氯已定)、季胺盐类消毒剂(如新洁尔灭)。 ( 1)待灭菌的物品必须先彻底清洁,并将水擦干,以免消毒液被稀释降低其有效浓度。 ( 2)有管腔的物品要注意管腔的清洁,浸泡时应让管腔中注满消毒液。 ( 3)消毒液应浸没物品;容器要加盖。 16 ( 4)浸泡过程中不要随时加泡物品,否则其作用时间应从最后泡入物品时算起。 ( 5)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 6)浸泡后的物品均经无菌水冲洗后才能使用。 ( 7)浸泡容器定期灭菌处理。 定期进行消毒液的浓度测定与细菌培养,不合格及时更换。 稀释配制计算公式: C1V1=C2V2 ( C1V1代表溶液稀释前的浓度和体积; C2V2代表溶液稀释后的浓度和体积。 ) G1 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 1)限于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测定。 ( 2)测定方法:取试纸浸于消毒液中片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 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 ( 3)结果判定:对应标准色块上所示浓度即为该消毒剂溶液的有效浓度。 ( 4)注意事项:溶液有效浓度 1500mg/L 时,应稀释浓度后再进行检测;储存试纸应注意防潮,以免霉变影响测定结果;每天监测一次,并记录监测结果;测试纸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L2 型戊二醛浓度指示卡。 用于测定 %戊二醛溶液。 使用方法: (1)从小瓶中取出一条,并旋紧瓶盖。 (2)将指示色块垂直插入待测溶液,完全浸没于戊二醛溶液, 3 秒后取出。 (3)横置于瓶盖上,注意不要将色块面朝下以免受到污染。 (4)等候 58 分钟的颜色变化,判读结果。 (低于 5分钟,颜色变化不彻底,结果不正确;超过 8分钟,颜色将逐渐腿去,也使判读困难。 ) 判读结果:指示色块变成均匀黄色时,表示溶液浓度在 %%范围内;指示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表示溶液浓度 %。 含氯消毒剂、酸性氧化电位水每日监测并记录;内窥镜室使用的戊二醛应每日监测并记录,口腔科及其他科室使用的戊二醛每周监测并记录。 监测浓度若低于标准时应随时更换。 监测指标:( 1)酸性氧化电位水: HCIO 盐浓度( 20/100 万、 ORP 值( 1100MV)、 PH值( — );( 2)有效氯浓度( 500mg/L)。 、灭菌剂的卫生学标准。 ( 1)使用中灭菌用剂应无菌生长(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 2)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 10cfu/ml; ( 3)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 100cfu/ml,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 2020 版) (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17 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 ,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 20℃或高于 40℃,相对湿度大于 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消毒物品表面充分暴露于紫外线。 ( 4)采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 ( 5)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 6)紫外线强度计至少 1年标定 1次。 (7)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至少半年监测一次,并记录。 ( 8)不应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 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 ( 1)开启 紫外线灯 5min 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 1m 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 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 2)结果判定: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90uW/cm2 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70uW/cm2 为合格。 30W 高强度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180μ W/cm2 为合格。 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其辐照强度逐渐降低,应定期测定,一旦降到要求的强度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理。 ( 1)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 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 ( 2)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 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按医疗废物处置。 ( 3)医疗机构应对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的表面进行定期清洁和(或 )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方法应采用合法、有效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采用合法、有效的床单元消毒器进行清洗和(或)消毒,消毒剂或消毒器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方法。 ( 1)朊毒体污染的处理流程: ① 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 18 ② 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 溶液内作用60min,再清洗、消毒、灭菌处理,压力蒸汽灭菌应选用 134℃ 138℃ ,18min,或 132℃,30min ,或 121℃, 60min。 ③ 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应每次更换。 ④ 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洗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 2)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 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 1000mg/L2020mg/L 浸泡 30min45min 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 5000mg/L10000mg/L 浸泡至少 60min 后,再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 3)突 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当时发布的规定要求。 ( 1)手消毒效果监测( 无论哪个科室都是此标准,手术室按照外科手消毒标准) ( 2)空气、物表消毒效果监测 ①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和监测结果判断标准 (空态或静态 )(30min 9cm216。 平皿 ): 等 级 手术室名称 沉 降法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表面最大染菌密度 (个 /cm2) 空气洁净度级别 手术区 周边区 手术区 周边区 Ⅰ 特别洁净手术室 个 /30minφ90 皿 个 /30minφ 90 皿 5 100 级 1000 级 Ⅱ 标准洁净手术室 个/30minφ 90 皿 个 /30minφ 90 皿 5 1000级 10000 级 Ⅲ 一般洁净手术室 2 个 /30minφ 90皿 4 个 /30minφ 90 皿 5 10000级 100000 级 Ⅳ 准洁净手术室 5 个 /30minφ 90 皿 5 300000 级 ②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监测结果判断标准: 环境类别 空气平均菌落数 暴露时间 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 洗手类别 平均菌落数 注: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如: 大肠、金葡、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属 卫生手消毒 ≤ 10 cfu/cm2 外科手消毒 ≤ 5 cfu/cm2 19 Ⅰ类 洁净手术部其他洁净场所 符合 GB50333的要求 如上图 30min ≤ 5cfu/cm2 Ⅱ类 非洁净手术部 (室 )、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 ≤ 4cfu/15min直 径9cm 平皿 15min ≤ 5 cfu/cm2 Ⅲ类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其 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 4cfu/5min直径9cm 平皿 5min ≤ 10cfu/cm2 Ⅳ类 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化验室、输血科、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 ≤ 4cfu/5min直径9cm 平皿 5min ≤ 10 cfu/cm2 注: Ⅰ类、Ⅱ类环境物表(如产床表面、产房其他物表)参照 2类环境标准。 Ⅲ类、Ⅳ类环境物表(如诊疗工作台面、治疗车台面、无菌柜表面、病历夹、门 把手、水龙头、床头柜表面等)均参照 3类环境标准。 空气与物表若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