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内容摘要:

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 对比评定法 将所设计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和相应参考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作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来判定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节能要求。 参考建 筑 参考建筑是平面设计及体形与被评审的建筑一致,而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参数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物。 4 3 方案阶段评估标准 场地规划设计 选址 1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宜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 2 应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不得破坏自然水系、湿地和森林;尽可能不改变地形、地貌。 3 对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建设用地应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保护。 4 场址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5 应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停车设 施新技术,以实现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纳更多的车辆。 6 鼓励采取土地改良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交通 1 住宅区周围至少应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且公共交通设施的位置距离住宅区少于 5 分钟步行时间( 400m范围)。 2 应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 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室外物理环境 1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布置、单体建筑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冬季日照、避开不利风向和促进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 2 环境噪声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总平面规划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 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应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减少环境噪声干扰。 3 室外公共活动场所风速和热岛强度等评价指标宜符合舒适要求。 4 公共区域中的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应有适当的遮阳。 绿化 1 应通过合理规划,保证建设用地的绿化率达到或高于国家及北京地区规定的标准。 2 应合理配置与分布场地中绿地。 应选择适宜在北京地区生长和易于存活的树种,并进行合理的树种搭配。 鼓励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以创造富有层次的开放性的绿化空间。 3 应尽可能地保护利用原有绿化。 4 水景尽量少用 ―硬化 ‖工程,而尽可 能采用人工湿地。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自然水系营造景观。 节能 建筑设计 1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应考虑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利用自然通风。 建筑构造设计宜有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 2 建筑平立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凹凸。 公共建筑体形系数不宜大于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不宜超过 ,多层住宅不宜超过 ,低层住宅不宜超过。 5 3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应满足国家和北京地区的节能法规和使用要求。 4 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透光部分(玻璃幕墙、窗、中庭的玻璃天篷)面积 不宜过大,同时应设计相应的夏季遮阳措施。 建筑能源系统 1 应通过调整优化建筑能耗结构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消耗。 对各种可行的能量转换方式,应通过比较能源转换效率,择其高者实施。 2 设有的中央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应设置可靠的运行模式、控制手段和必要的计量设施。 应考虑系统在部分负荷和部分空间条件下运行的需要;应设置热(冷)量回收装置;应考虑过渡季节利用室外新风的可能性;鼓励采用先进蓄热蓄冷技术。 3 一般情况下,建筑采暖不应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设备。 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鼓励采用电或燃气驱 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 末端可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或顶棚辐射供冷方式。 鼓励在居住建筑小区采用热、电、冷联产技术。 4 居住建筑采用集中采暖空调,应设计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热(冷)量计量设施。 5 鼓励结合建筑设计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扩大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在建筑供能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 材料与资源利用 材料消耗 1 平面和体形设计应有利于简化建筑结构、节约材料。 2 应尽可能采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体系。 3 应尽可能采 用可再生和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现有建筑 1 应合理地使用建设用地范围内现有的永久性建筑。 2 对拆除的建筑材料应合理进行再利用。 节 水 1 应科学制定水量平衡计划,减少市政提供的水量,节约用水。 2 应实现雨污分流。 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污废水应进行单独处理。 3 应保证绿化、景观用水水质并提高利用率。 4 应积极合理地进行中水、雨水回用规划,并保证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建设可实施性。 6 4 设计阶段评估标准 室外工程 场地工程 1 场地工程应减少 土方量,减少对原有地貌的破坏。 2 不得破坏原有地表径流,宜采取适当措施改进地表径流状况。 3 室外场地如行人道、停车场等宜采用雨水渗透铺地。 4 鼓励建立必要的 ―动物走廊 ‖。 5 室外活动场地和步行道应考虑防滑。 绿化和园林工程 1 应保护和利用原有绿地与树木,不得随意砍伐建设用地内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 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成材树木采取原地保护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成材树木采用异地栽种的方式保护。 2 应选用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3 应合理搭配树种。 乔木量 ≥3 株 /100m2 绿地,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 ≥20%。 景观园林用地面积在 1 公顷以上时,木本植物种类 ≥40 种。 4 鼓励采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 5 鼓励对不同类型的硬质铺装地面提供绿化遮阳。 6 鼓励通过比较不同绿化方式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来择优实施。 7 鼓励采用人工湿地取代 ―硬质 ‖水景(如采用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铺砌的水池、水渠和喷泉等)。 道路交通工程 1 鼓励采用降噪路面、声屏障、绿化隔离带等降低交通噪声影响的措施。 2 应设置清晰的道路引导标识系统。 3 应通过合理布置公用建筑以减少住区内的车流 量。 应设置专用的步行道。 4 应合理选择停车方式,地面停车比例不宜超过总停车量的 30%。 5 室外停车场地宜结合绿化设计,如考虑停车位绿化遮阳等。 室外照明 1 应制订室外照明总体规划。 2 应选用高效节能光源、灯具及附件,并采取照明节能措施。 3 鼓励在下列场合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1) 园林绿地、雕塑小品等的景观照明。 2) 非主要道路的道路照明。 4 照明灯具光谱宜避开昆虫视觉敏感谱段。 光污染控制 1 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地面反射光宜进行控制。 2 应合理地进行场 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及灯具选配,以保证其眩光限制符合相关标准。 3 室外照明不应对住宅外窗立面产生直射光线。 4 玻璃幕墙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符合 GB/T180912020《玻璃幕墙光学性能》的规定。 7 室外微气候和热岛效应 1 建筑物周围行人区不宜出现风速高于 5m/s 的情况。 2 典型气象条件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