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福州市民文明礼仪手册全文doc内容摘要:

对牛弹琴,大 可不必;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扬汤止沸,适得其反。 在特殊的日子、特定的时刻,一句由衷的祝贺、一段真诚的赞美,必有锦上添花之效果;在他人陷入困境之时、心情沮丧之日,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番恳切的鼓励,更有雪中送炭之功效。 ( 2)不可说假话、空话、大话 狼来了 只能捉弄人一回、两回,第三回就必然受惩罚了。 栽赃陷害、出口伤人、诽谤他人,是对人的极大伤害,挨打的皮肉之伤易愈合,被冤的心灵创伤难平复。 因此,冤枉他人不仅是亏心的表现,也是礼仪的大忌。 说空话、大话者,可能会迷惑人一时,但绝不能哄 人长久。 在这种情况下, 日久见人心 ,所见的是浅薄之心,不可信赖之人。 ( 3)注意区分客套语和反语 在日常生活及其社交中,还有一类 言不由衷 的现象,是出于特定的需要和惯例,则不能视为虚伪和失礼。 在社交场合的客套话,如 久仰大名 、 幸会 、 光临寒舍 、 蓬荜增辉 等,显然有点言过其实,但令对方感到舒服,觉得受到尊重,已是约定俗成的社交客套话,是不失礼貌的表现。 在亲友,尤其是情侣之间,常说些 傻妹 、 冤家 、 好恨你 等等,且不必为他们担心,这些带戏谑的反语 ,与相敬如宾相辅相成,也是一种生活的情趣。 用心一读 我国电影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夏衍先生在他临终前最痛苦的时候,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情急之下说: 我去叫医生。 夏公听见,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 是 39。 请 39。 ,不是 39。 叫 39。 照理,夏公以90 多岁的高龄,对晚辈医生怎么 叫 都是可以的,但夏公一辈子都注意尊重他人,医生是为自己看病的,无论辈分大小,都要用 请 ,而不是 叫。 我们不妨学习夏衍先生的崇高人格,尊重他人,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多用 请 ,少用 叫。 2.情感 是否动听的关键 人是最富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获得礼遇可满足自尊需要,因此,说话必须讲究情感。 ( 1)态度诚恳。 与人交谈时,神情应专注,态度应诚恳亲切。 表示祝贺时,表情应热情,如果仅是嘴巴动听,表情冷冰冰,就会被认为是敷衍,甚至讽刺。 与人交谈时,神态应专注,如果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答非所问,就很失礼。 ( 2)善于聆听。 当对方说话时,我们应认真听,并经常有一些交流的体态语,如点头等,这样可使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千万不要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去打断对方的话语。 ( 3)细微有别。 人类的话语是丰富多彩 的,有的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情感就大不相同。 如:坐、上坐、请坐、请上座;喝茶、请喝茶、请用茶,就令人明显感受到所获礼遇等级的差别。 ( 4)严于律己。 说话者要有换位思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用心一读 作为听众,哪一句话最入耳。 A.你懂不懂。 (责问式:你怎么这么笨。 ) B.你听明白了吗。 (抱怨式:归咎于听众。 ) C.我说清楚了吗。 (自省式:尊重听众。 ) 3.技巧 说话也要有艺术 ( 1)要有角色意识。 说话时应 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主从不分、没大没小,从来都是不礼貌的。 对小孩说: 在吃东西前要洗手,懂吗。 对成年人讲就不宜了。 对好朋友、同学可直接说: 张三,今晚来我家一趟 ;对尊长、对老师你能这样说吗。 ( 2)要顾及他人。 俗语讲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因此,说话者要顾及他人的情感,不要在无意中刺伤他人的自尊心,令人尴尬难堪。 要考虑到听众是否听得懂,因此要尽量说大家都能听懂的话。 比如同学谈天,哪怕在场者有一人不懂当地方言,你就不要用方言讲话,也要避免不时与人耳语。 要将心比心,说话要有善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口伤人比出手伤人更重。 因此,要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避免恶语伤人,不说刻薄的话,避免说出他人隐私、隐痛或伤人自尊心、令人不愉快的话。 揭人的伤疤,笑他人的身体缺陷都是极为失礼的言行。 还要注意在聚会场合,不要冷落那些社会地位低、长相欠佳、有自卑感的人。 ( 3)要考虑措辞。 直率固然是优良品格,但在许多场合说话则不宜直来直去,否则就是缺乏教养,可能使人误会、难堪。 在酒店用餐、出席宴会,你就绝不能讲要去大便小便,非说不可的话,也只能讲去卫 生间、洗手间。 ( 4)要学会幽默。 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因为幽默能使气氛轻松,活跃。 温馨提示 与其说他人 变胖了、瘦了 ,不如讲 丰满了、苗条了。 与其说 她有身孕了 ,不如讲 她有喜了。 与其说 他没回来 ,不如讲 他还未回来。 与其说 李老先生在吗。 不如讲 李老先生在家吗。 4.称呼 与人沟通的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体现着双方关系的程度和社会风尚。 亲缘 性称呼:爸爸、妈妈、叔公、婶婆、三叔、二伯、大哥、二姐、姑妈、舅舅、姨妈、表哥、表姐之类。 这在家庭生活、亲族聚会时候常用,按辈分身份称呼,显得亲切温馨。 职场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职称等相称,如 孙院长 、 林教授 、 郑老师 、 陈经理 、 李博士 、 王医生 之类,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这是一种常见的称呼。 姓名性称呼:其一,连名带姓称呼(单字名的容当别论),显得比较生硬,只在开会等少数场合使用。 其二,只呼其姓,并在姓前加上 老、小 等前缀,如 老张 、 小黄 ,比较尊敬随和 ,也较常用;姓加后缀,如 王老 、 林公 之类则尊敬有加,只能对德高望重者。 其三,只称其名,比较亲切,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同事、邻里之间使用。 泛称性称呼:对未知其姓名职务身份者,可用泛尊称。 在公司、服务行业对男士称 先生 、未婚女性称 小姐 、已婚女性称 女士 ;购物、问路等场合常用同志、师傅、老板、服务员、小姐、小妹、小朋友之类的泛称,也可用 依伯 、 依姆 、 大哥 、 大姐 、 叔叔 、 阿姨 之类带亲缘性的称呼,显得更为亲切。 称呼注意三因素:关系、场合、动听。 人 际关系随着场合变更而有所不同,称呼也要相应改变。 称呼要让对方感到动听,觉得受到重视尊重,一般以 就高不就低 为好。 但也有例外,如在学校,对辈分高而年纪小的同学如果称其 叔叔 、 叔公 反而令人尴尬,这就应按同学关系直呼其名为宜。 温馨提示: 芳 、 明 、 莹儿 、 华哥 、 萍妹 之类昵称和 依弟子 、 依妹儿 等小名只能在家庭、亲族、密友圈内使用,不宜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官场、职场使用。 喂 、 哎 、 老头 之类称呼,在夫妻之间可能带有亲昵戏谑意味,但对他人则是粗俗性 的称呼; 瞎子 、 哑巴 、 矮子 之类歧视性称呼是极为失礼的; 看门的 、 卖菜的 之类标志性称呼也是不礼貌的。 5.寒暄 有情有礼不尴尬 寒暄是会面时的开场白,是交谈的序曲与铺垫。 常见的寒暄方式有: ( 1)问候式。 如 您好 、 早上好 、 新年好 之类的常见礼貌语; 好久不见十分想念 , 最近忙吗。 身体好吗。 之类的关切问候语。 ( 2)触景生情式。 如 晚上好。 这时散步很好 , 今天天气真好、这里风景很好。 这类话是日常生活常用的寒暄方式。 ( 3)赞美式。 如 多年不见,您风采依然 , 小王,你这个发型可真漂亮 之类的语言对方听了肯定高兴。 ( 4)敬慕型。 如 久仰大名 、 拜读过您的大作 、 很高兴见到您 等等。 寒暄语或客套话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却是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尴尬、缩短人际距离、向对方表达交往诚意的必不可少的礼貌,具有简洁、尊重、友好的特征。 寒暄语或客套话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时、因地而选用,以诚恳、亲切、自然为好。 温馨提示 对久未联系的朋友也不宜贸然说 孩子多大了 、 代问夫人好 之类用语,以免碰巧触及对方隐痛而尴尬。 可用 请向朋友们致意 、 请代问全家好 等寒暄语。 6.雅语 学识修养的表露 尊敬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体现在语言上就要常用敬语,如: 您 与 你 ; 喂 与 先生 ; 小朋友 与 小孩 ,虽然称呼的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国是礼仪之邦,古人常用的礼貌用语在古书中,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而在现代语言中却被淡化了。 当今,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还是要继承、借鉴、更新的,为了发扬光大、古为今用,起码要有所了解。 令、尊、贤 ,用以尊称对方亲属。 令 通用, 尊 称长, 贤 用于平辈和晚辈,但称对方配偶时 尊、贤 通用。 如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贤弟、贤妹、贤侄 ; 尊夫人、贤夫人 等。 家、舍、小 ,用以称自己亲属。 家 用以称长者、大者,如家父(母)、家叔(伯)、家兄(嫂)。 舍 用以称比自己小的平辈和晚辈,如舍弟(妹)、舍侄。 对子女可称小儿、小女、小婿。 已去世的父母亲可称 先父 、 先母 或 先严 、 先慈。 贵 字现代仍常用以尊称对方及其单位、公司,如 贵处 、 贵公司 等。 再者询问年龄,对年轻人可问 请问贵庚多少 ,对长者可问 老人家高寿几何。 古人的谦辞往往是 自我贬低 ,如 鄙人 、 在下 、 寒舍 等等。 温馨提示 初次见面 久仰;很久不见 久违;请人批评 指教;求人原谅 包涵;麻烦别人 打扰;求给方便 借光;托人办事 拜托;赞人见解 高见。 7.电话 闻其声可知其人 打电话的人作为主动行为者,应该考虑到被动接听者的感受。 ( 1)不打无准备之电话。 打电话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站着最好,坐 着也行,但不要躺着,或歪靠在沙发上,那势必发出慵懒的声音,更不能边吃东西边打电话。 拿起听筒前,应明白通话后该说什么,思路要清晰,要点应明确。 ( 2)选择适当的通话时间。 原则是尽量少打扰对方的作息。 一般而言,三餐时间;早七点(假日八点)以前,晚十点以后;对方临出门上班时、临下班要回家时,不宜打电话。 除非万不得已的特殊情况,切忌半夜三更打电话,以免惊扰对方及其家人。 通话时间也要控制,尽量长话短说。 ( 3)注意说话礼貌。 音量要适中,以对方听得清晰为准。 语速要稍缓,语气应平和,给对方以亲切感,但 不可拿腔拿调、装腔作势。 一般而言,接通电话后,应立即作简要的问候、自我介绍并说出要求通话的人 ,切忌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 猜猜看。 之类的话。 打电话始终要用礼貌语,常用的有: 您好 、 我说清楚了吗 、 谢谢 、 再见 、 晚安。 接电话的礼貌体现自身的教养、家庭或单位的风貌。 拿起话筒,首先以礼貌用语,通报自己的单位名称,比如 您好。 闽江学院。 这样,一方面做了礼节性的问候,又能让对方听清楚你的单位。 在办公室接电话,切忌旁若无人,影响他人 工作。 若是在家中,由于自己的身份明确,打电话者一般是熟悉的人,接电话时一声 您好 式的问候,对方就可回话了,若有必要,接着再作自我介绍。 如果对方要传呼王五,接听者应该热情地告诉对方,如: 好的,请稍候。 然后用手捂住受话器,或去请或直接把话筒递给王五。 如果王五不在场,接听者应委婉地说: 需要转告吗 ,可以留下您的电话吗 ,切忌以一声 不在 、 没看到 即挂断。 在电话机旁要备好纸和笔,以便随时记下对方的留言。 接到打错的电话也要亲切地说: 对不起,您打错了。 当 电话交谈结束时,可询问对方,这既是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最后以 再见 之类的礼貌语结束。 放下话筒的动作也要轻缓。 如果话音刚落,你就 啪 地一声扣上听筒,可能会使你前面的礼貌前功尽弃。 一般是让尊者或由打电话方先放下自己的话筒。 8.手机 开机关机不可忘 手机礼仪既有电话礼仪的共性,还有其特殊的规范。 手机的基本特点在于移动性,可能把噪音带到任何场所,因此手机使用者要特别注意顾及他人。 ( 1)开机为通话之本。 在一般情况下,要让手机处在开机状态,随身携带,以便及时接听,不 让对方焦急等待,也不让远离主人的手机吵烦他人。 在不便及时接听的情况下,一有机会,就要及时回音并说明原因,致以歉意。 ( 2)不该响时,绝不让它响。 在特殊场合,比如在开车、开会、动手术、讲课、表演、会谈时,在影剧院、医院、音乐厅、图书馆里,在飞机、公交车、宾馆大堂上„„你不能旁若无人地打手机。 ( 3)长话短说、顾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