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内容摘要:

德育教学工作。 (三)贯彻始终渗透信息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道德却把握着学生个体信息素养的方向。 信息道德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反映了人类在信息社会中道德关系的基本要求,是人类在整个信息交流活动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信 息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学生养成遵守信息行为规范的习惯,使其信息行为能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总目的相协调。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我国中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各学校纷纷加大了计算机、网络设施等硬件及软件资源的投入力度。 然而,这些高新科技设施常因其精密性而易损坏,学生也会因其操作不当或者出于好奇心理,而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 这些不良信息行为都会使得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对待学生的不良信息行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首先尽量保持客观和中正态度,然后通过说理诱导和榜 样示范等教学方法,实现信息道德教育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总之,德育教学就是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逐渐地转变为个体的内心信念,形成个体行为的内在约束和外在行为规范,也就是促使德育对象实现个体道德内容上的社会化。 然而,德育内容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德育目的、德育任务、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所以,德育内容又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性。 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精神的教育等等都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开展的内容。 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需要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和使用情况有较全面地了解,平时注意搜集、掌握德育材料,把握时事。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及时地搜集并整理相关的德育信息素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完善德育教学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倡导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科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毕竟不能替代思想品 德教育课程的存在,反之亦然。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达成渗透德育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