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勘察报告内容摘要:

性、中性及基性岩浆相当发育,其中华力西晚期黑云母板状花岗岩呈线状延伸。 地貌上形成北西南东向的台阶,北高南低 ,二者相差40m 左右。 该断裂与本项目线路相交于 K50+500和 AK34+000附近。 5)可可托海 卡拉先格尔断裂 ( F8) 从 喀依尔提西经海子口、吐尔洪西、阿特却赫尔至卡拉先格尔山,近南北向穿越项目区。 全长约 150Km以上,总走向 345176。 ,呈微向南西西突出之弧形,断裂面一般向东倾,南段倾角较缓, 6570176。 ,中段 70176。 ,北段最陡 7580176。 沿该断裂一边为高耸的断层崖、三角面、断裂谷、冲沟、洪积扇及新断裂隙,陡坎呈线状分布,另一边地势十分平缓,两侧相对高差 100500m。 在断裂西侧因断裂扭动所形成的牵引现 象较明显。 断裂使通过它的大小河道发生深刻变化。 额尔齐斯河、吐尔洪河、恰尔沟等在该断裂东侧纳数条分支汇合,尔后向西流去。 在平面上,东侧的河道相对向南移错 1~ ,河道呈直角转弯。 该断裂最新构造活动表现十分强烈 ,形成宽达数十至数百米的挤压破碎带,褪色蚀变带广泛发育,是以扭力作用为特征的压扭性断裂。 构造台阶、陡坎、断裂隙、裂缝十分发育。 古老坚硬的岩石受该断裂破坏 形成 断裂缝。 卡拉先格尔山处形成地堑式陷落体。 地堑长 2Km,走向 315176。 ,最宽 300m。 该断裂上的第四系堆积物中雁行状斜列的断裂隙普遍分布。 一般单 个裂隙长 20~ 30m, 宽 ,被绿泥石、白云母交代,并有次生绿帘石伴生, 有 少量褐铁矿。 糜棱岩以糜棱岩化岩石常见, 糜棱岩化更长花岗岩受动力作用很强。 石英均已破碎成糜棱,呈条带状平行分布, 斜长石破碎成细粒并有不同程度的重结晶。 黑云母 ~ ,大部分变成绿泥石,均呈平行带状分布。 断层角砾岩见于海子口南。 岩石经受多次动力作用而破碎。 早期岩石受动力作用形成糜棱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组成,均破碎成糜棱, 斜长石蚀变泥化强,晚期构造运动使其糜棱岩破碎成 ~ 2mm大小的角砾,后被石英脉将其交接,石 英脉自身也有轻微破碎现象。 断裂带节理、裂隙十分发育, 在南段东侧俄尔达艾尔格勒泰 ,倾向 150176。 ,倾角 60176。 和倾向 180176。 ,倾角 65176。 的两组频发育,裂隙面粗糙、不平直、参差状。 在北段西侧阿可沃巴 所见节理裂隙有六组: 走向 240176。 、倾向 330176。 、倾角65176。 ; 走向 225176。 、倾向 315176。 、倾角 47176。 ;走向 200176。 、倾向 110176。 、倾角 60176。 ;走向 200176。 、倾向 290176。 、倾角 50176。 这些裂隙将岩石切割成碎块状,除 前两组以扭裂作用为特征外,其余呈张口参差的犬牙状,属张性裂隙。 在海子口附近,该断裂的擦痕面较常见。 走向 350176。 、倾向 80176。 、倾角 80176。 的一组擦痕面很发育。 擦痕面弱硅化、褐铁矿化呈褐灰色,不很平整,局部比较光滑。 该断裂切割了北西 南东向的多条大断裂,对华力西晚期侵入花岗岩有明显控制作用,挽近时期该断裂活动性异常剧烈, 是新疆最著名的现代活动性断裂,沿断裂带曾发生多次 5 级以上地震( 1917 年以来)。 1931 年 8 月 11日在富蕴东南断裂带上发生过八级地震,震源深度 21Km。 强烈地震造成的遗迹到处可见。 该断裂与本项目线路相交于 K48+100、 AK50+400和 BK37+800 附近。 6)乌恰山背斜 受区域构造影响,项目区( F1)乌恰 库尔提断裂和( F8)可可托海 卡拉先格尔断裂 之间 南段 分布 乌恰山背斜, 该背斜总体走向 310176。 , 与北西 南东向构造平行, 南侧倾向 SW,倾角约 73176。 ,北侧倾向 NE,倾角约 65176。 该背斜与线路大角度相交, 线路 K27+000~ K48+200、 BK20+725~ BK39+098段 穿越该背斜 ,沿线山体 开挖 有利于边坡稳定。 项目区沿线 断裂构造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详见附表 “ 全线 断裂构造分布特征及评价一览表”。 四、新构造运动 及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是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下产生张性、扭性等多种类型的构造变形和复活,或者表现 为差异升降,或者发生新的水平错动,形成大断层崖、层状地面、深切河谷、河曲发育、洪积扇偏斜、地震或泉水频繁出现等异常现象,表明本区的新构造运动相当活跃,而且时代还很新。 阿勒泰地区 本项目 项目区位于阿尔泰地震带,该地震带地处阿尔泰山及其边缘,自 1917 年有地震记录以来 (截止 2020 年 ),带内已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95 次(包括余震),最大的一次是 1931 年 8 月 11 日富蕴县境内发生的震撼全球的八级大地震,有感范围直径达 2500Km,直径达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城镇,均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造成了长 176Km的地表地震断裂带(即前述可可托海 卡拉先格尔断裂)。 阿尔泰地震带总体活动频度不高,震源深度在 10~ 40km 之间,出现的主要是主震余震型地震。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据历史地震和 1979年以来地震台网的监测表明,阿勒泰地区境内 80%的地震都发生在可可托海 卡拉先格尔断裂带上。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0362020),本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五、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地下水,按其含水层性质、埋藏条件及水动力特征、水源补给条件等, 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 1)松散岩类孔隙水: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按补给条件及含水层特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第四系冰水堆积物中的孔隙潜水,主要是由砂砾石、碎石、砂以及粉、粘粒混杂堆积,厚度一般在 5~ 8m。 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较小,水位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旱季多干枯消失。 另一种为埋藏于河床砂卵砾石含少量漂石层的孔隙潜水,主要受河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水量丰富,含水层厚度约 5m, 其渗透系数 K=30m/d左右。 属强透水层。 ( 2)基岩裂隙水:可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本项目 本项目 高 山 、中山区的强~弱风化岩体中, 并 受大气降水及河流补给,受季节和河水流量的影响。 水化学类型及 腐蚀 性: 项目区 水质优良、在高、中山区,由于岩体遭受强烈切割,裂隙水与地表水交替形成淡水, 水化学类型 以重碳酸钙型为主 , 场地环境类型为Ⅰ类, 按环境类型 判断 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 通过水质分析试验 , 项目 区内地表水体及冲洪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 PH 值 ~ , 硫酸盐含量 ~ , 氯化物含量 ~ , 矿化度 30~ 38mg/L, 水质对混凝土 及 混凝土中的 钢筋 具微腐蚀性。 六、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及道路病害 根据 本次勘察 结果,项目区内 不良地质 主要 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积雪 ,特殊性岩土有 盐渍土、软土 、季节性冻土 ,道路病害有 水毁 、弃渣等。 各类灾害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制约。 其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及对线路的影响 分 述如下。 不良地质 ( 1)崩塌(含危岩、坠石区) 崩塌是项目区内发育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 不良地质 ; 主要分布于沿线河流深切明显,地形陡峻,陡崖深谷路段。 形成崩塌病害的主要原 因有: ① 河流深切,在河谷两侧多形成高的岩质斜坡( 陡坎) ,斜坡上陡下缓,相对高差 30~ 400m。 ② 沿线的岩性主要为混合岩、片麻岩、片岩、花岗岩等,坚硬的岩层组成了高陡的斜坡。 斜坡的一般坡度均大于 50176。 ③ 区内植被稀疏,岩石裸露,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节理裂隙发育,主要结构面有 2- 3组,岩体较为破碎。 ④ 项目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侯,为全国的高寒地区之一。 冬季漫长而寒冷,积雪稳定且厚, 冻融风化及水流冲刷严重。 ⑤ 本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强烈地震及部分段落受边坡开挖等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破坏了 山体原有的平衡。 崩塌灾害一览表 方案名称 危害严重 ( m/段) 危害中等 ( m/段) 危害轻微 ( m/段) 合计( m/段) K 线方案 4300/21 2050/11 1450/7 7800/39 A 线方案 14700/43 2950/13 700/5 18350/61 B 线方案 1200/3 1500/9 400/3 3100/15 推荐 K线 共有崩塌 80处,对线路有影响的 39处, 长 7800m,占 该路段 的 %,其中 对公路危害较大的有 21 段,影响公路长度 4300m,对公路危害中等的有 11段,影 响公路长度 2050m,危害轻微的有 7段,影响公路长度 1450m。 A 线 额尔齐斯河方案全线共有崩塌 94 处,对线路有影响的 61 处, 长 18350m,占 A 线总长的 %, 其中 对公路危害较大的有 43 段,影响公路长度 14700m,对公路危害中等的有 13段,影响公路长度 2950m,危害轻微的有 5 段,影响公路长度 700m。 B 线 乌恰沟方案全线共有崩塌 16 处,对线路有影响的 15 处,其长 3100m,占 B 线总长的 %,对公路危害较大的有 3 段,影响公路长度 1200m,对公路危害中等的有 9 段,影响公路长度 1500m,危害轻微 的有 3 段,影响公路长度400m。 C 线方案、 D 线方案和 E线方案,崩塌灾害不发育。 本项目崩塌分布详见“ 崩塌 灾害统计 一览表 ”。 典型崩塌介绍 : 1) K28+600~ K29+050段崩塌( K线 方案) K28+600~ K29+050 段右侧崩塌全貌 K28+600~ K29+050 段右侧崩塌坡面 路线 沿额尔齐斯河河谷左侧布设,在该崩塌 体下方 以路基形式 通过,河谷较宽,水流较为平缓,河谷两侧岩质坡体较陡,坡体崩塌严重且基本呈对称分布。 路线右侧上斜坡崩塌全长 450m,高约 230m,平均坡度 50176。 ,下缓上陡,岩石裸露,坡体岩性为混合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冻融风化严重 ,岩体极为破碎。 由于边坡上部仍然较陡,边坡不稳定,随时发生崩塌、落石现象,边坡坡面、坡脚随处可见崩塌的岩块体,潜在崩塌体体积依然较大,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直接危及公路安全。 2) K29+350~ K29+750 段崩塌( K线 方案) 路线 沿 吐尔洪河 沟口左侧布设,在该崩塌体下方 以路基形式 通过,该段河谷原本较宽,水流较为平缓,水流平稳,河谷右侧岩质坡体较缓,但坡面岩体极为破碎,左侧岩质坡体较陡,左侧上斜坡崩塌段全长 400m,高约 150m,平 均 K29+350~ K29+750段右侧崩塌岩体 K29+350~ K29+750 段右侧潜在崩塌岩体 坡度 45176。 ,下缓上陡,上部坡体局部直立,坡体岩性为片麻岩,岩石裸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冻融风化严重 ,岩体较为破碎。 由于沟口左侧布设有正在建设的引水发电厂房,拟建路线从左侧崩塌体下部通过。 现坡面崩塌物岩体体积较大,上部潜在崩塌体体积依然很大,随时有发生崩塌、落石可能,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直接危及拟建公路安全。 3) K31+200~ K31+350段崩塌( K线方案) K31+200~ K31+350 段右侧崩塌坡脚坡面 K31+200~ K31+350 段右侧崩塌坡面岩体 路线沿吐尔洪河河谷左侧坡脚 布设 , 在该崩塌体下方以 路基 形式通过, 该段河谷较窄,平均宽度约 25m,河谷在该段转弯较急,河谷左右两侧岩质坡体较陡,路线右上方坡体崩塌严重,坡崩塌段全长 200m,高约 200m,平均坡度 45176。 , 上部坡体局部直立,坡体岩性为片麻岩,岩石裸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冻融风化严重 ,岩体较为破碎。 岩质坡体坡面堆积有大量崩塌岩块,已形成宽约 100m,高约 40m 的岩堆,崩塌物岩体体积较大,最大块体体积约 10m3,上部岩体随时有发生崩塌、落石可能,发生频率高,危害极大,直接危及拟建公路安全。 路线在该段拟采用明洞通过,明洞长度 150m。 4) K35+500~ K35+600段 和 K35+600~ K35+750段 崩塌( K线方案) K35+500~ K35+600 段左侧崩塌全貌 K35+600~ K35+750 段左侧崩塌 路线沿吐尔洪河河谷右侧坡脚 布设 , 在该崩塌体下方通过, 该段河谷较窄,平均宽度约 20m,沟底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河谷两侧岩质坡体较陡。 坡体岩性为片麻岩,岩石裸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冻融风 化严重 ,岩体较为破碎。 路线左侧上斜坡崩塌段全长 150m,高约 200m,平均坡度 50176。 ,上部坡体局部直立,上部岩体随时有发生崩塌、落石可能,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直接危及坡脚拟建公路安全,路线在该段拟采用明洞通过 ,明洞共计长度 300m。 5) K35+850~ K36+100段 崩塌 ( K线 方案) 路线 沿吐尔洪河河谷左侧布设,在该崩塌体下方 通过,该段河谷较窄,平均宽度约 20m,沟底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河谷两侧岩质坡体较陡,坡体崩塌严重且基本呈对称分布。 左侧上斜坡崩塌段全长 2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