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1](骨科)内容摘要:

一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 (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 ),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 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 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 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 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 (纱布可每天更换 ),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的另一种用法是: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小易畅流时,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 8 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胶管或橡皮管 (导尿管 )以替代铜制导管。 【注意点】 导管应放置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 液畅流。 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 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大多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 【适应证】 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 【用法】 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 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还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 ,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除。 【注意点】 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9 结扎法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远端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对较大 脉络断裂而引起活动性出血,亦可利用本法结扎血管,制止山血。 【适应证】 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血之症。 【用法】 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可以缝针贯穿它的根部。 再用“ 8”字式结扎法,或“回”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 结扎所使用线的种类有普通丝线、药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用较粗的普通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点】 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 ;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10 垫棉法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疗法。 它是借着加压的力量,使溃疡的脓液不致下坠而滞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粘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脓出不畅有袋脓者;或疮孔窦道形成脓水不易排尽者;或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但皮肉一时不能粘合者。 【用法】 袋脓者,使用时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加压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 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 至于腋部、 腘 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