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运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导书内容摘要:

仪器的光学对中器对中偏差超限 1.现象 在对中器对准地面上一个点后,将仪器精确架平。 将仪器旋转1800后,对中器中心与地面上的点偏差超过 5mm。 2.原因分析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仪器转动频繁,致使仪器对中器产生偏差。 3.防治措施 定期对仪器的对中器进行检测,发现 偏差超过规范时,及时进行校正。 其校正步骤如下: ( 1)将对中器对准地面上的一个点后,将仪器精确架平。 使仪器的光学对中器中心精确对准地面上的点标识。 ( 2)将仪器旋转 1800后,打开对中器的校正螺栓仓(一般位于对中器的目镜盖内),用校正拨针将对中器中心向地面上点标移动一半的距离。 ( 3)重复以上 2 个步骤,直至仪器精确架平后在任意方向上,光学对中器中心都对准同一个点的偏差不超过使用规范要求。 仪器的水准管不垂直于竖轴 1.现象 将仪器大致置平,使度盘水准管和任意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当将 上盘旋转 1800时,气泡不再居中。 2.原因分析 仪器水准管与竖轴不垂直,存在偏差。 3.防治措施 当发现水准管轴不垂直于竖轴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校正,以免工程测量中产生过大偏差,其校正步骤如下: ( 1)先将仪器大致置平,使度盘水准管和任意两脚螺旋平行,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 2)再将上盘旋转 1800,用校正拨针将偏差向中间调整一半。 ( 3)重复以上两个步骤,直至水准管不论在任何方向,气泡偏离中央都不超过半格为止。 1- 地基加固 近几年当今港口不断向外海深水水域发展,大面积的围海造地形成陆域,针对这 些陆域进行地基加固以满足上部荷载使用要求,推动了地基加固技术和工艺的全面发展;同时各种工艺施工的质量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列举了常用几种地基加固工艺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强夯法加固地基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它加固地基有三种不同的加固机理,即: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取决于地基土的类 别和强夯施工工艺。 强夯时出现“弹簧土” 现象 夯击后部分区域夯击处下陷,周边鼓起,人如同踩在弹簧上,俗称“弹簧土”。 这种土质 地基难以施工,夯击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指标。 原因分析 1)在砂土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用砂土进行回填时,地下水未排除干净或地下原始砂土含水率较高,在表面砂(土)层覆盖后,阻止了原地下水的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弹簧土”。 2)在碎石层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表层石料回填厚度不够,回填时地下层含水率较高,强夯时将表层石料击穿,引起下层地下水流动上涌,形成“弹簧土”。 防治措施 1) 回填前尽可能将地下水排除干净或减小地下层的含水率; 2) 强夯过程中开挖排水明沟,排水明沟深度不小于 ,加强现场排水力度; 3) 延长两次点夯施工的间隔时间,尽可能排除地下水后再进行强夯施工; 4) 如果已经出现弹簧土,可直接将该土挖除,回填碎石或山皮土进行强夯;或者将“弹簧土”翻松、晾晒,排除地下水后再回 填进行夯实。 5) 进行加料强夯,利用挖机向夯坑回填石料,边强夯边回填石料。 夯坑沉降量较大,四周明显隆起 现象 夯击后,夯坑沉降量过大,且夯坑四周土体出现明显隆起现象。 原因分析 1) 强夯击数较多,能量较大; 2) 夯击间隙时间短,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 3) 雨期施工或土质含水量较高。 防治措施 1) 根据地质情 况,进行强夯典型施工,确定夯击能量和击数; 2) 增加点夯之间的间隙时间,确定合理的操作工序; 3) 及时排除地下水,减少土质含水量,开挖排水明沟降水,同时避免雨期施工。 责任心不强 现象 强夯过程中出现遗漏点位或少击数强夯 原因分析 1) 操作人员粗心或技术参数不明确,造成漏点或少击数; 2) 土层松散,夯沉量较大,难以一次夯满击数; 3) 由于强夯施工设备、人员的影响,造成已放好的点位遗失; 防治措施 1)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和现场管理,严格按照程序施工,即现场按图纸布置点位,在技术人员验收后开始施工, 施工时每夯一击记录夯沉量,一个点位全部击数夯击完成后在图纸上标明,整个小区点夯完成后由监理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开始场地平整和进行下步施工。 2) 当土质松散时,夯沉量较大,容易造成吸锤及起锤困难,可以在点夯施工前进行一次普夯,增加表层的承载力,减少沉降;也可分几次完成点夯施工,确保夯击击数。 3) 强夯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夯击点的保护,一旦发现点位遭破坏,及时重新布置点位。 二、振冲法加固地基 振冲法又名振动水冲法,它是利用振动和水冲加固土体的方法,最早用来振密松砂地基,后来逐渐发展为两大分支,即适用砂基的振冲挤密和适用 于粘性土地基的振冲置换。 本文适于深厚吹填砂不加填料地基基础加固。 砂土出现孔洞现象 现象 振冲结束后,地基表面不规则地出现孔洞现象。 原因分析 1) 振冲加密砂土时砂土中水量不足,未能使砂土达到饱和, 振冲后致使地基表面出现孔洞; 2) 振冲过程中的留振时间不够,未能使砂土充分液化; 3) 砂层中含泥量较高,不具备无填料振冲的施工条件; 4) 振冲过程中未及时进行人工回砂。 防治措施 1) 加强泡水,振冲施工前单独增加水泵提前泡水,使砂土含水充分饱和;振冲时增大水压; 2) 延长振冲过程中的留振时间,增加振冲上拔、下 沉循环次数,同时减慢上拔、下沉的速度; 3) 合理布置回砂工序,固定每台设备回砂工人,专项回砂; 4) 如砂层中含泥量较高,需对振冲方案进行调整,采用外加碎石或外加中粗砂振冲施工。 电流超标或无法达到振冲深度 振冲过程中,施工电流超过设备额定电流,或者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振冲深度。 原因分析 1) 砂层干燥,含水率低,造孔电流偏大; 2) 地下存在不明障碍物,如土工布、编织袋、石块等; 3) 表层已密实,振冲器难以穿透; 防治措施 1) 将施工小区四周围起,形成区域化施工,同时增加泡水力度,确保砂层含水饱和; 2) 施工时观察电流 变化,延长振冲施工时间,减慢上拔、下沉速度; 3) 查看地质资料,粗步判定不明障碍物,变更实际施工深度。 点位遗漏 现象 施工过程中,发现个别振冲点位被遗漏现象。 原因分析 1) 未按程序施工,造成点位遗漏; 2) 由于振冲沉降量大,前排孔位施工时,造成后排孔位沉降,布置好的点位遗失; 3) 由于施工设备、人员的影响,造成布好的点位遗失; 4) 由于场地积水较深,造成布好的点位淹没; 防治措施 1) 按程序施工,按施工图纸布放点位,经技术人员、监理验收后方可施工,每施工一组桩,在施工图纸标明; 2) 为避免沉降,造成孔位 遗失,可在施工区外,测放一排孔位,作为引入点,及时复核施工区的点位; 3) 开挖排水明沟,避免现场积水。 三、塑料排水板加固地基 竖向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地基,是在地基中设置竖向塑料排水板形成排水井,然后利用建筑物本身重量分级逐渐加载或是在建筑物建造以前,在场地先行加载予压,以增加作用于土颗粒的有效应力 来加速地基固结沉降,使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同时强度逐步提高,达到地基处理的效果。 打设过程中经常发生塑排回带或不下带 现象 施打塑排时导管已下沉达到设计深度,上拔时,塑排带随导管同时上拔,在提升一定高度后, 塑排开始留带,从导管上拔至塑排留带位置即为塑排回带长度;如导管上拔塑排也一直上拔,未曾留带,即为塑排不下带。 原因分析 1)未穿透淤泥层,底层粘土含水率高压不住排水板; 2)桩靴与导管的密封性差,有淤泥进入导管,使导管内发生阻塞,排水板难以在淤泥中生根; 防治措施 1)加高压水,一是依靠高压水将桩靴脱开,塑排带能顺利留下;二是依靠水压力冲击阻止管外淤泥的进入; 2)增长桩靴与导管间链条的连接长度,让排水板在淤泥中有一个预压的时间; 3)增加桩靴与导管间的密封性; 4)调整桩靴的结构形式,可用 圆形、锥形或三角形的桩靴; 5)根据设备能力,增加塑排的施工深度,穿透淤泥层,进入硬土层留带。 打设过程中发生断带 现象 塑排施打过程中,塑排带断裂,从管靴口脱落或导管外塑排带直接断开。 原因分析 1)管靴封口不严密,泥沙进入插管,堵住导管,卡住排水板造成断带; 2)由于碰到硬地基时,插板机振动时间较长,将排水板与桩靴连接处振断,造成排水板断带; 3)由于排水板日晒雨淋,材料老化,造成断带。 防治措施 1)加高压水,泥沙不易进入,保持管内干净畅通; 2)减少振动时间,或根据地质情 况,调整塑排施工深度; 3)加强对塑排的保护,避免日晒雨淋,同时控制塑排的供应速度,避免大量塑排放在施工现场; 4)发现断带,在原位置附近再补打一根。 3 打设深度不够 现象 塑排施打未达到设计要求深度 原因分析 1)责任心不强,稍微碰到硬层就提管上拔,未穿透中间硬层,而达不到设计深度; 2)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是岩基或抛石,塑排无法施工。 3)振动锤激振力偏小,难以穿透硬层。 防治措施 1)熟悉地质报告,基本查明该施工区的地质情况,并进行典型施工,确定塑排施工深度;同时通过典型施工确 定停锤标准; 2)重视技术交底,落实设计确定的停锤标准,按留振时间进行特殊区域的深度控制; 3)提高责任心,如实记录现场施工情况,及时与现场监理沟通,留书面材料加以说明,并与设计协商解决办法。 4)更换振动锤,增加激振力,确保能穿透硬层,达到设计要求深度。 1- 现浇混凝土质量控制 根据工程特点、结沟特性,结合现场具体条件,制定关于混凝土供应、运输、浇筑等一系列工作的施工方案。 针对现浇混凝土质量的控制要点,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 一、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混凝土搅拌设备计量不准确,混凝土 拌制不均匀,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控制不好,石子偏多,沙浆较少,坍落度偏小。 处理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设备要求 混凝土搅拌设备主要有强制式和自落式两种。 目前水工项目常用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站的设备尽量做到自动上料、自动称 量、机动出料和集中操控,使搅拌站后台上料作业机械化、自动化。 搅拌混凝土前,加水空转数分钟 ,将积水倒净 ,使拌筒充分润湿。 搅拌第一盘时 ,考虑到筒壁上的砂浆损失 ,石子用量应按配合比规定减半。 搅拌好的混凝土要做到基本卸尽。 在全部混凝土卸出之前不得再投入拌合料,更不得采取 边出料边进料的方法。 严格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未经试验人员同意不得随意加减用水。 投料顺序 投料顺序为石子 — 砂 — 水泥 — 水 — 外加剂 (水剂 ) ,搅拌机骨料、粉料和水料的加入必须按确定的时间和程序顺序进行。 强制式搅拌机一般不需干搅拌。 水一般随骨料一起或间隔 1~ 2s 加入。 骨料先行于粉料喂入至关重要。 搅拌时间 搅拌时间:搅拌时间随搅拌机的类型及混凝土拌和料和易性的不同而异。 在生产中,应跟据混凝土拌和料要求的均匀性,规定合适的搅拌时间,但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应符合表 1 规定: 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 s) 表 1 混凝土坍落度( mm) 搅拌机类型 搅拌机容积( L) 小于 250 250~ 500 大于 500 小于及等于 30 自落式 90 120 150 强制式 60 90 120 大于 30 自落式 90 90 120 强制式 60 60 90 注: 冷天施工搅拌时间应比高温时延长 50%; 掺加外加剂时,其搅拌时间应延长 30s60s; 掺粉煤灰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延长 60s。 称量要求 为确保计量精度,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 1)配料计量系统尽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 ( 2)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及设备须在有效的鉴定期内,定期进行计量动(静)校验,确保达到《预拌混凝土》( GBl4902)规定的计量要求; ( 3)每班正式称量前,对设备进行零点校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 ( 4)水泥、掺和料的计量允许偏差≤177。 2%;粗、细骨料的计量允许偏差≤177。 3%;水、外加剂的计量的允许偏差≤177。 2%。 ( 5)对骨料含水率进行检测,当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增加测定次数,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用水量和骨料用量。 二、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 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混凝土离析、分层、失水、坍落度降小以及受到污染等情况发生。 处理方法: 根据混凝土的特性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运输设备。 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大、运输距离远、道路畅通不平整时,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车;当混凝土坍落度较小、运输距离短,浇注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