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线装配工艺守则内容摘要:

级)一致;二根 (含)以上 导线接于同一个 分流 接线端 子 时,端 子 的许载电流应不小于二根导线长期允许载流量的和。 多股导线不允许采取断去线芯的办法而达到与接线端头的配合。 导线剥线 长度应该根据与之配合的接线端头管部长度而定。 不同规格导线与端头配合,相对留出的尺寸 应符合 图 6 和表 5 的规定值。 导线接线端部 导线线芯 剪切断面应整齐,与导线径向直线成 90o,其倾斜角不超过 6o。 应使用专用剥线钳或剪刀剥脱线头绝缘层,采用剪刀剥线头时,不允许反复多次划圈式剥脱皮层,避免损伤线芯;多股绝缘导线不允许有断线现象。 导线接线端部应清洁,不允许有氧化膜、尘土或油污等。 母 线 装配 总则 母线装配, 母线和绝缘导线的布置应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涡流损耗的影响。 母线 必须 采用绝缘支持件固定,母线支持件应能承受装置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所产 生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的冲击。 母线接触面、导线的接线端头和电器端子的接触面,必须保持清洁,无铁屑、尘埃、油垢、水渍等;表面 刷镀层 不变色,无氧化膜。 母线与母线,母线与电器端子搭接其搭接面的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铜母线与铜母线搭接,应按 条表 3 规定,选择相同的处理方法; b) 铜母线与铝母线搭接其搭接面均 应搪锡; c) 铝母线与铝母线搭接,可直接搭接或按表 3 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 用户接线端子距离柜底部不得小于 200mm。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低压 装置 a) 母线与不同电位裸露带电导体 之间,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至少应符合 表 6 中的规定值 ; b) 功能单元处于分离位置时,它的主电路接插件裸露带电部件与垂直母线或静触头的隔离距离应不小于 20mm; c) 允许在母线与不同电位裸露带电导体之间 采用 热缩套管 绝缘,但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仍应符合 表 6 mm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 字 日期 ZD9111 一次线装配工艺守则 共 23 页 第 8 页 中的规定值。 表 6 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额定绝缘电压, V 60< Ui≤ 300 300< Ui≤ 690 电气间隙 mm 8 爬电距离 mm 8 注: 额定绝缘电压 Ui 与额定工作电压 Ue 的关系:当回路电 流 Ie≤ 63A 时, Ui=Ue 当回路电流 Ie> 63A 时, Ui> Ue 高压 装置 a) 高压开关柜中各组件及其支持绝缘件(即纯瓷及有机绝缘件)的外绝缘爬电比距(即高压电器组绝缘件表面的爬电距离与最高工作电压之比)相应值的应用范围规定为: —— 纯瓷绝缘 —— 爬电比距不小于 14mm/kV; —— 有机绝缘 —— 爬电比距不小于 16mm/kV。 b)单纯以空气作为绝缘介质时,柜内各相导体的相间与对地净距必须符合表 7 的 规定值。 表 7 以空气作为绝缘介质柜内各相导体间与对地间净距 mm 项 额定电压 kV 12() 24 1 导体至接地间净距 75 100 125 200 300 2 不同相的导体之间的净距 75 100 125 180 300 3 导体至无孔遮栏间净距 105 130 155 210 330 4 导体至网状遮栏间净距 175 200 225 280 400 5 无遮栏裸导体至地板间净距 2375 2400 2425 2480 2600 注:海拔超过 1000m 时 2 项值应按每升高 1000m 增大 10%进行修正; 3~ 6 项值应分别增加 1 或 2 项值的修正值。 螺栓紧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接触面应连接紧密,螺栓受力均匀 ,紧固时应按顺序对角拧紧;拧紧力矩值见表 8; b) 两搭接面连接应自然吻合,不应使母线或电器端子受到额外的应力,当折去母线一端的螺栓后,其两接触平面的间距应不大于 3mm;两平面不平行度相差最大不大于 3mm; c) 螺栓的贯穿方向应由下至上,由左于右,由后至前;螺母应置于维修一侧,螺栓长度宜露出螺母 2~5扣 ; d) 贯穿螺栓连 接的母线两外侧均应有平垫圈,螺母一侧应装有弹簧垫圈;相邻两螺栓垫圈间隔应有 3mm以上的净距。 表 8 钢制螺栓的紧固力矩值 螺栓公称直径, mm 力矩值, N m 螺栓公称直径, mm 力矩值, N m M8 10 M14 55 M10 20 M16 90 M12 35 M20 175 注:表 中力矩值允许 上下 偏差 5% 多片母线装配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多片母线间应保持不小于母线厚度的间隔; b) 相邻的间隔金属垫片边缘之间距离应不小于 5mm; c) 多片母线的弯曲度应该保持一致。 mm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 字 日期 ZD9111 一次线装配工艺守则 共 23 页 第 9 页 母线 接线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同一主母线上两分流支母线搭接头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 b) 不允许二条(含二条)或以上分流支母线在主母线上同一接触面重叠搭接(双母线可除外),二条分流支母线与主母线在同一接触面搭接时,应分别搭接在主母线的正反两个面上。 母线支撑固定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 a) 母线支架等固定应平整牢固,不应使母线受到额外的应力; b) 母线的固定金具或其它支持固定金具不应 形 成闭合磁路; c) 当母线平置时,母线支持夹板的上部压板应与母线保持 1~ 的间隙;当母线立置时,上部压板应与母线保持 ~2mm 的间隙。 d) 母排固定支持件间的直线固定距离应考虑母排的 大小和布置形式,最大不得大于 900mm。 注: c) 条 中母线支持夹板不包括外购 母线夹。 母线 的相序排列及颜色 母 线的相序排列从设备正面视察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母 线采用热缩套管或涂敷时,在同一批产品中应保持一致,其颜色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黑色; b) 采用母线相序规定的颜色。 表 9 母线相序排列及颜色 类别 垂直排列 水平排列 前后排列 母线、导线颜色 交 流 A 相 上 左 远 黄 B 相 中 中 中 绿 C 相 下 右 近 红 中性线 最下 最 右 最近 淡蓝 中性保护线 黄绿双色 直 流 正极 上 左 远 棕 负极 下 右 近 蓝 注 1: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按此相序排列会造成配置困难时,可不按表中的规定。 注 2: 中性线或中性保护线如果不在相线附近并列安排,其位置可不按表中规定。 绝缘导线装配 一次绝缘导线的 敷设 三相绝缘导线穿过金属隔板时,应从同一开孔中穿过;金属隔板孔应嵌有光滑的绝缘套。 三相绝缘导线遇有金属梁或平行的金属板时,应在同一侧敷设。 应尽 量避免沿着金属构件 表面 敷设, 距离 金属构件 表 面 应不小于 该 导线直径 的 1 倍 ;遇有尖角的金属边缘应采用防护包扎。 连接于二 个电器 接 线端子之 间的导线应尽可能地短。 表 10 绝缘导线固定最大距离 导线规格, mm2 ≤ 6 10~16 25~55 > 75 距离, mm 150 250 350 400 见图 标记 处数 更改文件号 签 字 日期 ZD9111 一次线装配工艺守则 共 23 页 第 10 页 导线敷设应有支持固定点,其固定间距参照表 10 的参考值。 支持固定件离开导线开始弯曲处应为10mm~50mm。 导线弯曲 避免直角弯曲。 弯曲半径(内弯角)不得小于导线外径的 2 倍。 导线开始弯曲处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