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小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 因此,小学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小学生就有明显的表率作用。 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育人。 在教育过程中,小学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 才能、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各方面成为小学生的表率。 (二)、对于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一)、构建研究语文教学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课堂教学方法 小学处于基础教育阶段。 学好小学各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学科为主,心理教育为辅的原则。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完成学科目标而进行。 心理教育只是 其中的一小部分。 绝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心理辅导课。 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同时,我们根据语文课的自身优势渗透情感教育。 主要采用“感 享 达”的方法,感:用教师充沛的感情理解和传递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享:让学生享受学习,认识过程的快乐;达:达成语文教学认识学习目标的过程的同时作为提高学习情感能力的过程。 努力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如果说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是策略性的话,那么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则是操作性的。 这种操作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 Emmer)等人对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同样,埃默等人的研究和埃弗森( Everlson)等人的研究也分别证实,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和在对学生反应的反馈方面 也有明显差异。 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二)、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渗透。 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制定每个学期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具体为: 主要是提高人 际交往和学习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对情绪判断和调控能,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以及正确对待看电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