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习题答案内容摘要:

量误差。 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任何测量过程,由于受到计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测量误差。 所谓测量误差 δ ,是指测得值 x与真值 Q之差,即 δ = x– Q。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量器具误差;( 2)测量方法误差;( 3)测量环境误差;( 4) 人员误差。 8. 何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 三者有何区别。 如何进行处理。 答: 随机误差是指在一定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其数值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的误差。 它是由测量中的不稳定因素综合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系统误差是指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均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的规律变化的误差。 前者称为定值 (或常值 )系统误差,后者称为变值系统误差。 粗大误差是指由于主观疏忽大意或客观条件发生突然变化而产生的误差,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这类误差。 用概率 与数据统计的方法来估算随机误差的范围和分布规律,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 发现系统误差后需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可以从产生误差根源上消除;用加修正值的方法消除;也可用两次读数方法消除系统误差等。 粗大误差的特点是数值比较大,对测量结果产生明显的歪曲,应从测量数据中将其剔除。 剔除粗大误差不能凭主观臆断,应根据判断粗大误差的准则予以确定。 判断粗大误差常用拉依达准则 (又称 3σ准则 )。 ?以它表示测量结果可减少哪一类测量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答:如果进行大量、多次重复测量,随 机误差分布则服从统计规律,多次测量的精度高,可以减少随机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0. 试从 83 块一套的量块中,同时组合下列尺寸: 48 .98mm, , mm。 答: 40 一块 一块 一块 共计 3 块 一块 一块 30一块 共计 4 块 一块 一块 共计 2 块 11. 用比较仪对某尺寸进行了 15次等精度测量.测得值如下: 20 .216, 20 .213, 20 .215, 20 .214,20. 215, 20. 215, 20. 217, 20 .216, 20 .213, 20 .215, 20. 216, 20 .214, 20. 217, 20. 215, 20 .214。 假设已消除了定值性系统误差,试求其测量结果。 答:解:( 1)求出算术平均值 nx 1? ??nx1i i = ( 2)计算残余误差 由 iv = xi x 分别计算出残余误差值,然后计算出 01i i ???n v及 681i 2i ???nv 22。 ( 3)判断变值系统误差 根据“残余误差观察法”判断,由于该测量列中的残余误差大体上正负相同,无明显的变化规律,所以认为无变值系统误差。 ( 4)计算测量列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由贝塞尔公式: S = ???n vn 1i 2i11得 S ≈ m 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由 δ lim =177。 3S得 δ lim =177。 3S =177。 3 =177。 ( μ m) ( 5)判断粗大误差 用 3σ 准则判断误差,由前面计算的测量列残余误差值可知,所有测得值的残余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 m,故不存在粗大误差。 ( 6)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极限误差 nSx ?σ ≈ m 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mil x? = 177。 3 xσ = 177。 3 m≈ 177。 1μ m ( 7)确定测量结果 由 Q =)(mil xx ??= xx σ3? 得单次测量结果(如以第 1次测得值 x1=为例) Q =)(mil xx ??=177。 (mm) 12. 在尺寸检测时,误收与误废是怎样产生的。 检测标准中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国家标准规定应只接收位于规定尺寸极限之内的工件。 亦即只允许有误废而不允许有误收。 实际中采取规定验收极限的方法,即采用安全裕度抵消测量的不确定度。 验收极限是检验工件尺寸是否合格的尺寸界限。 13. 设有如下工件尺寸,试按《光滑工件 尺寸的检验》标准选择计量器具,并确定验收极限。 ( 1) ?200h9,( 2) ?30K7,( 3)一般公差尺寸( GB/T1804— f)的孔 ?120。 答:以 ?200h9 为例: ( 1)确定安全裕度 A和验收极限。 按内缩方式确定验收极限,则 上验收极限 =dmax- A=200 mm- = 下验收极限 =dmin+ A=200 mm- mm+ mm = ( 2)选择计量器具 由表 46查得分度值为 的千分表,它的测量不确定度为 mm=u1= ,可以满足要求。 1 15题参见课本 第 5 章 习题答案 1. 表面粗糙度的含义是什么。 对零件的工作性能有哪些影响。 答:零件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就是表面粗糙度。 微观上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之间的波长 λ1mm 的几何形状误差是 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 表面粗糙度轮廓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耐磨性;( 2)配合性质稳定性;( 3)耐疲劳 性;( 4)抗腐蚀性;( 5)结合密封性。 2 轮廓中线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规定了取样长度,还要规定评定长度。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 答: 表面粗糙度轮廓中线是为了定量地评定表面粗糙度轮廓而确定的一条基准线。 可以有 轮廓最小二乘中线 和 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其中用 最小二乘 法求出的中线是唯一的,而 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并不唯一。 取样长度是测量或评定表面粗糙度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至少包含 5个微峰和 5 个微谷。 评定长度 ln:取标准评定长度 ln= 5lr。 若被测表面比较均匀,可选 ln< 5 lr;若均匀性差,可选 ln> 5 lr。 3. 什么是轮廓峰和轮廓谷。 答:由基准中线测量起的峰高值即轮廓峰,如下图中的 ZPi;由基准中线测量起的峰低值即轮廓谷。 如下图中的 ZVi。 4.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评定参数有哪些。 简述其含义。 答:有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RZ;轮廓最大高度 Ry;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 Sm。 每一个评定参数的具体含义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5.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是否选得越小越好 ?选用的原则是什么 ?如何选用 ? 答: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用, 一般应按零件的表面功能要求和加工经济性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标准参数值。 即在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较大的粗糙度参数值。 并不是越小越好,这样做只能提高加工成本。 在确定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应对载荷、润滑、材料、运动方向、速度、温度、成本等因素进行考虑确定适当的标准参数值。 具体选用表面粗糙度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在同一零件下,工作表面的粗糙度数值一般比非工作表面小; (2)配合性质要求较高的配合表面,要求配合稳定可靠,粗糙度值应选得小些。 例如,在过盈配合中,配合牢固性、可靠性,要求愈高,则 表面粗糙度数值愈小;在间隙配合中,工作时有相对运动的表面,比不作相对运动的表面粗糙度值要取得小; (3)摩擦表面比非摩擦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小,且速度越快、压力越大的摩擦表面,其数值也越小。 (4)对承受变动载荷的零件表面,以及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 (如沟槽处 ),粗糙度数值要小。 (5)一般情况下,在同标准公差等级、同基本尺寸时,轴的粗糙度数值应比孔小; Zp2 lr Zv6 Zv 5 Zp6 Zp5 Zp4 Zp3 Zv4 Zv3 Zp1 Rz 中线 Zv1 Zv2 (6)配合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应与尺寸和形状公差相协调。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越小,表面粗糙度数值也越小。 在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参数值之间没有确定的函数关 系; (7)运动精度要求高的表面,表面粗糙度数值要求小; (8)接触刚度或测量精度要求高的表面,表面粗糙度数值要求小。 表 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参数值之间的关系 形状公差 t与尺寸公差 IT的关系 Ra与 IT的关系 RZ与 IT的关系 T ≈ 60% IT Ra ≤ IT RZ ≤ IT T ≈ 40% IT Ra ≤ IT RZ ≤ IT T ≈ 25% IT Ra ≤ IT RZ ≤ IT T < 25% IT Ra ≤ IT RZ ≤ IT 6. 表面粗糙度的常用测量方法有哪几种 ?电动轮廓仪、光切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各适于测量哪些参数 ? 答: 略参见课本例题 7. 在一般情况下,下列每组中两孔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允许值是否应该有差异 ?如果有差异,那么哪个孔的允许值较小。 为什么 ? ① 60H8 与 20H8 孔; ② 50H7/h6 与 50H7/g6 中的 H7 孔; ③ 圆柱度公差分别为 40H7 孔。 答:① 60H8 与 20H8 的 孔 都是 8 级精度的孔。 虽然基本尺寸 φ 20 的尺寸较小,加工较 φ 60 困难,但是二者精度等级相同,所以两者的表面粗糙度参数值没有差异; ② 、 ③ 如上。 8. 表面粗糙度的图样标注中,什么情况注出评定参数的上限值、下限值。 什么情况要注出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