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化工集团乙烯改扩建工程配套供热工程2215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内容摘要:

曲应力。 锅筒由于荷载大,垂直高度高,为安装方便而采用 U 形吊杆。 在锅筒二侧布置 2 根吊杆,其冷态安装位置中心距已考虑到锅筒热态运行时的膨胀量。 吊杆上端用螺母搁置在锅筒的支承梁上,水冷壁的前墙通过焊在管子上的吊耳和刚性吊架吊至炉顶钢架上,其余三面墙和水冷屏通过集箱上的刚性吊架吊至炉顶钢架上。 屏式过热器的悬吊均采用高冠密封支承结构,管屏的荷载通过小吊杆悬吊在中间过渡梁上,然后采用弹簧吊架悬吊在炉顶钢架上,在热态运行时保证吊架始终处 于受力状态。 防磨措施 锅炉采用循环流化燃烧方式,在燃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循环物料,物料的循环倍率达到 30,因此燃烧系统和尾部受热面的防磨至关重要。 按照燃烧生成的烟气量合理选取炉膛截面积,将烟气速度控制在性能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可显著减轻炉膛受热面的磨损。 在后烟井对流烟道中,尽管烟气含灰量较低,但是随着烟温降低,灰的硬度增加,选取适宜的烟气速度是防止对流受热面磨损的一个重要措施。 炉膛布风板浇注 120mm 左右的高强度耐磨浇注料,炉膛锥段区域四周的水冷壁管子上焊有销钉,并敷设 80mm 厚(距管子中心线)的高温耐火 耐磨层。 在锥段和垂直段交接的区域,水冷壁管子弯向炉外突出,保证炉膛内下落物料垂直落在耐磨层上。 另外,耐磨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1 层以上的烟气侧管子焊缝要求磨平,焊缝残留高度不大于 1mm。 炉膛上部的水冷屏和屏式过热器,在其下部表面及穿墙部分,管子上焊有销钉,并敷设 70 mm 厚(距管子中心线)的高温耐火防磨层,防止上升烟气磨损管子。 炉膛上部后墙烟气出口的四周水冷壁管表面,敷设 80mm 厚、 381mm 宽的环形高温耐火防磨层,防止烟气流向改变时磨损该区域管子。 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旋风分离器及旋风分离器出口烟道内壁采用防磨可塑料,设置高 密度销钉加以固定,保证耐磨材料牢固可靠。 敷设 114mm 厚的高温耐磨层,在施工过程中要求耐磨层表面平整,光滑过渡。 分离器中心筒采用高温高强度耐磨的奥氏体不锈钢材料。 在 U 型回料器、冷渣器及其连接管路内,凡是与高温高浓度灰粒接触的烟道内表面,均敷设一层高温耐磨浇注料和一层耐火保温浇注料,用 “Y”型销钉固定。 尾部对流烟道中的受热面,对于高温过热器、省煤器和空预器,在烟气进口的第一排管子迎风面上,均加装防磨罩防止管子磨损。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时炉膛压力处于正压状态,炉膛下部密相区的工作压力可达到10kPa 左右, 锅炉设计时通过完善的密封设计,防止发生漏烟漏灰现象,为用户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锅炉分别在炉膛、旋风分离器和后烟井设置三个膨胀中心,其中在炉膛水冷壁上设置三层膨胀中心(标高为 、 和 ) ,在旋风分离器上标高 处 设置一层膨胀中心,后烟井包复墙上设置二层膨胀中心(标高为 和 ),保证 锅炉受热部件在运行状态下能够定向有序地自由膨胀,每一处的密封结构都有确定的膨胀方向和膨胀量,为密封设计提供明确的参考量,使密封设计建立在可靠的基 础上。 炉膛采用光管加扁钢焊接的膜式水冷壁结构,气密性良好,可敷设轻型保温炉墙,减轻锅炉自重。 炉膛炉顶管由前墙水冷壁弯折形成,其膨胀量与四周水冷壁一致,使炉顶密封设计简单,可直接与二侧水冷壁密封焊。 炉膛上部仅布置宽节距的水冷屏和屏式过热器,其横向节距均大于 600mm,便于现场施焊保证安装质量。 水冷屏与炉顶管直接采用梳形钢板焊接,屏式过热器采用金属膨胀节密封,可吸收与水冷壁的膨胀差。 在水冷壁下集箱管座处采用密封盒进行密封,环形集箱的管座处采用折边板进行密封。 水冷壁上布置按ALSTOM 公司技术设计的正压人孔门, 人孔门的内表面敷设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能有效防止受热变形而产生烟气泄漏。 在炉膛与旋风分离器进口烟道、旋风分离器与进口烟道、旋风分离器与出口烟道、旋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2 风分离器与回料器、旋风分离器出口烟道与后烟井、预热器进口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了金属膨胀节或非金属膨胀节,以吸收热位移。 膨胀节自身具有耐磨耐高温性能,膨胀节的压缩量应保留合适的余量,保证一定的使用寿命。 后烟井四周包覆墙采用光管加扁钢焊接的膜式壁结构,因全部采用汽冷式包覆墙,各处的膨胀量相同,可简化密封设计。 后烟井炉顶管与包覆前墙、包覆后墙的连接处不设集箱,而是采用 管子直接相连,使密封在结构上得到保证,炉顶管与包覆侧墙直接焊接,中间无膨胀节。 包覆前墙环形集箱的管座处采用折边板进行密封。 高温过热器进出口、进出口与包覆前后墙穿管处采用密封盒结构,密封盒的上下部分布置金属膨胀节,可吸收宽度方向上的热位移。 4 设计和运行条件 系统概况 本工程将建设 2 台 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主控系统采用一套完整的 DCS 进行集中控制,并设置一套 PLC 辅控系统用于 BOP 部分的监控。 本期工程装设 2 台 410 t/h 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自然循环单汽包、单炉膛、平衡通风、全封闭 布置,固态排渣。 工程 设计的原始资料 气象特征和环境条件 : 该地区有关的气象数据如下: ( 1)温度 极端最高气温 ℃ 极端最低气温 ℃ 年平均气温 ℃ 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 ℃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 ℃ ( 2)湿度 年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 年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 ( 3)气压 历年平均气压: hPa 最高气压 hPa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3 最低气压 hPa ⑷ 风速风向 最大 (地面上 10 米处 )风速 m/s 平均风速 m/s 夏季主导风向 西南南 冬季主导风向 东北北 ⑸ 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 mm 日最大降雨量 mm 小时最大降雨量 mm 一次暴雨持续 时间 d 10min 最大降雨量 mm ⑹ 降 雪 量 雪 荷 载 N/m2 kg/m2 最大降雪厚度 mm ⑺ 土壤冻结深度 cm ( 8)风栽 厂区 地质 及 地震方面的基本数据 (1) 地形地貌 本项目拟建场地在华锦集团现有发电厂西侧。 场地地形平坦原勘测点孔口标高为~ ,最大高差 ,地貌上属辽河河口三 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 ( 2)场地岩性特征 勘测场地为近代退海之地,属中等复杂场地。 钻孔揭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淀物组成,由上至下依次分布为:耕土(杂填土)、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 除杂填土外,其余地层均为河流冲积成因。 ( 3)场地水文地震条件 所钻探的场地在钻探深度内遇见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其潜水稳定水位在地面 ~ 以下。 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CLNa,经分析鉴定对混凝土基础无侵蚀性。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4 ( 4) 厂区地震烈度 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 燃料 本项目锅炉燃料以乙 烯原料工程的副产品石油焦为主,乙烯原料工程的副产品石油焦的产量为 104 t/a,其不够的部分拟使用南票烟煤,该烟煤可从市场上采购。 燃料由业主输送至日用仓。 燃料的设计工况分为三种: ( 1) 燃料 资料: 高硫焦 烟煤 碳 Car % 氢 Har % 硫 Sar % 氮 Nar % 氧 Oar % 水分 War % 灰分 Aar % 挥 发份 Vdaf % 钒 Var ppm 1000 低位发热值 Qar dw kJ/kg 32380 16400 Kcal/kg 7734 可磨性指数( HG) 锅炉设计燃料: 36%石油焦+ 64%煤(重量比); 校核燃料 1: 60%石油焦+ 40%煤(重量比);校核燃料 2: 100%煤。 入炉燃料粒度要求: (见下图 )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5 推荐的煤入炉粒度分布曲线 推荐的 石油焦 入炉粒度分布曲线 石灰石特性 本工程采用的脱硫剂为石灰石, 其成分分析如下: 名称 单位 数据 CaCO3 %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6 MgCO3 % H2O % 惰性物 % 推荐的石灰石粒度:(见下图) 启动点火燃料 本工程 所用点火及助燃燃料均为天然气,其特性如下: N2 % CO2 % CH4 % C2H6 % C3H8 % C4H10 % C5H112 % 低位发热量 Qdw ar 49 MJ/kg 锅炉给水 正常连续排污率(额定蒸发量): 1% 补给水制备方式 :二级除盐 锅炉给水水质 :依照 GB/T121451999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 2410t/h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协议 17 二氧化硅含量 : ≤20 ug/L 含铁量 : ≤30 ug/L 含铜量 : ≤5 ug/L 含氧量 : ≤7 ug/L PH 值 : ~ 含油量 : < ug/L 硬度 : ≤ umol/L 电导率( 25℃ ) : ≤ us/cm 联氨 : 10~ 30 ug/L 配电系统 对于电动机单机功率大于 200 千瓦的将接入 6300 伏动力系统, 6300 伏系统为不接地系统。 对于电动机单机功率小于 200 千瓦的将接入 380 动力系统, 380 伏系统为 三相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系统。 电源频率: 50Hz 仪用压缩空气 空气压力( G) 400600 kPa 常压露点 __40__ ℃ 含油量 _≤10 _ mg/m3 颗粒度 ≤ _ um 厂用压缩空气 空气压力( G) 400600 kPa 压力露点 20 ℃ 含油量 ≤10 mg/m3 颗粒度 ≤ um 冷却水 冷渣器冷却水采用 循环 水 ,压力为 ,温度为 32℃。 5 技术条件 参数、容量 本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