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容摘要:

院属企业资质,校企共建应用技术服务团队,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年技术服务经费收入达到 300 万元;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对口帮扶西部地区 2 所高职院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学生国际交流互换学习, 3 年累计招收国际留学生 40 名,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9 第三章 中央财政 重点 支持 的 专业 及专业群 建设 项目 第一节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土木工程系 项目建设周期: 2020 年 9 月 — 2020 年 9 月 项目负责人:王丰胜(系主任,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 肖玉德(系副主任,副教授) 王 东(道路教研室主任,讲师) 王常才(系副主任,副教授) 杨爱武(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朱新实 (省公路 局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卞国炎( 省交通基本建设监督站总工、教授级高工) 汪志成(中铁四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 彭申凯(省路桥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吴跟党(巢湖市路桥公司总经理、高工) 彭 玲(系专业教师,副教授) 严任苗(桥梁教研室主任,讲师) 齐永生(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 王林攀(实验室主任,讲师) 凌训意(系专业教师,工程师) 沈晓燕(系专业教师,助教)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0 一、项目建设背景 按照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需要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生产分工与合作、资源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为适应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适应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需求,加强对从事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 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 人才的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安徽地 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历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冲。 截止 2020 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 148827 公里,公路密度 公里 /百平方公里,全省乡镇通达率为 100%, 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 %、通畅率为 %。 “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水路建设完成投资 1040 亿元左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3500 公里以上;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 5000 公里;建成农村公路 6 万公里。 根据国家及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将是我国交通事业的大发展时期,我院是安徽省 交通人才培养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 近五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超过 98%,专业对口率超过 90%。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未来几年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 二、现有基础与优势 (一)专业历史、招生就业、社会声誉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始建于 2020 年, 10 年的 高职 办学历程积淀了丰厚的专业底蕴,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2020 年被确定为“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专业” , 2020 年被确定为 安徽省示范 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1 本专业生源 充足 , 2020 年本专业报考率为 186%。 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2020 年初次就业达 %, 2020 年、 20 2020 年初次就业 均超过 93%。 经过 10 年的发展变革,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设备先进,产学研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行业“上手快、下得去、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能 型 专门 人才, 分布在交通建设、管理的各个岗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为交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得用人单位 好评。 中交集团、中 铁集团等大型企业连年选聘本专业毕业生,并且人数逐年增加。 (二)师资队伍、实训条件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业教师 22 人,其中高级职称 9 人,中级职称 9 人,初级职称 4 人,在读博士 6 人,具有硕士学位 15 人,“双师素质”达 %,从生产一线引进教师 10 人;另从生产单位聘任了 18 名兼职教师。 本专业拥有校内实验实训中心 8 个,总建筑面积 4000 平方米,设备资产总价值1200 多万元,设备先进完备,较好地满足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校内实验、实训、培训、产学研结合的需要,同时也是安徽省“双 师素质”培训基地;为满足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岗位技能实训的要求,本专业建立了紧密型实训基地 8 个,一般性实训基地26 个,实现了校企互动、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三)培养机制 、课程建设、教学成果 1. 培养机制 本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 生涯发展的需求。 培养机制 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实行高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2 观、以适应具体岗 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综合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训、考核方法等改革,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部分整合,将实训、课程设计、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建成《公路施工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 省 部 级精品课程 2 门,校级精品课程 2 门。 根据专业要求、课程特点、授课内容的需要,开展了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 方法;通过特色基地建设、内部延伸、外部联合等方式建立了“系(所)企一体、产学研合作”的教学体系;已主编、主审和参编的出版教材 17 本;承担了多项科研、教研项目,科研经费达 230 多万元,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专业教师近三年来发表论文共 71 篇,获奖论文 8 篇。 (四)社会服务、产学结合 多年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立足交通,面向社会,紧跟交通产业链发展形势,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教师队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技术服务为主导,业务培训为补充,依托学院人才集中的优势,广泛开展多种社会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993 年,先后勘察设计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通乡油路及村村通工程累计里程达 4200 多公里,承担独立大、中桥设计 128 座,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46 个,里程达 2600 公里,创造经济效益 3200 多万元。 1994 年成立以来,前后承担了合宁高速公路大龙段等多条高速公路和各级地方公路、农村公路的中间交工与竣工验收检测评定任务 3100多公里,完成合同金额 1500 余万元。 2020 年底成立,在五年多的时间内共承担了 63 条公路施工监理任务,强有力地保障 了这些项目三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完成产值 1800 余万元。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3 ,道路桥梁工程研究所积极承担全省各条高速公路开工前的岗前培训及绝大部分市县工程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任务;配合交通厅质监站先后举办工程试验检测培训班 38 期,培训人员 3200 余人,举办监理培训班 30 期,培训人员 3000余人; 2020 年完成省交通厅下达的全省农村公路 GPS 普查任务 18 万公里; 1999— 2020年完成世行贷款安徽公路项目Ⅰ — 合安高速公路外部监督工作, 2020— 2020 年完成世行贷款安徽公路项目Ⅱ — 铜汤高速公路外部监督工作,合计 完成合同金额 320 万元。 、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为安徽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仅自 2020 年以来,职业培训基地就开展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软件、军转干部、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工作 26 期,接受培训人员 2400 多人次。 社会服务的拓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动手实践能力,也为全省交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 标 根据路桥工程施工的特点,与安徽省路桥集团、中铁大桥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相互聘任,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采用长、短学期交替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为企业培养 职业技能突出、后续发展能力强 的高素质 技能 型人才。 (二)具体指标 1.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由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就业信息反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主动适应安徽及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需求,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将道路桥梁从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行 长、短学期交替 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教学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按 1∶ 1 承担,人才培养效果由校企共同评价。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4 通过“ 校内与校外相 结合 、行业内与行业外相 结合 、紧密型与松散型相 结合 、国内与国外相 结合 、 生产过程 与教学过程相 结合 ” ,学校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顶岗岗位、实践课教师、资金设备, 推进校企 互动,实现融合。 通过岗位能力分析,构建“基于道路桥梁工作 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力争到2020 年,建成《基础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桥涵施工技术》等校级精品课程6 门 ; 完成《桥涵施工技术》等 6 门核心课程标准建设;在原有编写教材基础上, 联合行业企业共同 建成 2 门出版教材、 5 门校本教材、 5 门实习实训教材。 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参加道路桥梁工程生产项目、挂职锻炼、校企互聘,建成一支高技能、结构合理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专业带头人 2 名,培养骨干教师 33 人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20 人次,聘任兼职教师 44 人次,实施师资“ 双 元制 (专业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 按 1∶ 1 承担)”,确保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 95%以上。 通过自建、与安徽省高等级公路检测科研中心共建、引进 安徽省驿安特交通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进行项目合作等措施,解决学校大型设备缺乏、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建成既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又能满足生产科研需要的开放式校内综合实训中心,实现校内实训教学的真实性;通过与安徽省路桥集团、中铁大桥集团公司等六家紧密型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训 岗位、学校为企业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 在三年建设期内, 完成建筑材料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 895 万元仪器设备投资;新增中铁大桥局等 紧密型 校外实训基地 15 个 ,针对性建设校外全天候、多功能实训基地 1 处 ( 500 亩) ,使得 学校就在工地 , 工地即是学校 ,建立“校中企”、“企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 第三章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5 主动适应安徽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针对交通行业岗位需求开设不同的培训班,为本区域内再就业人员、军转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获得一项新的劳动就业技能,每年培训不少于 5000 人次;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和校办企业平台,开展道路桥梁设计、监理、试验检测、应用型科研等技术服务,年产值达 150 万以上;对口支援 1 所西部地区学校,具有共享和示范作用;每年吸引不少于 10 名留学生到校学习。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就业市场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开展和企业合作,实行实习、实训与具体岗位零距离对接,教学管理实行 长、短学期交替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1. 成立校企联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 与行业企业联合,成 立由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形成例会制度。 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就业信息反馈,引入道路桥梁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主动适应安徽及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需求,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修订;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聘请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任务,随时接受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制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收集反馈信息,将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据此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行 长、短学期交 替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通过 市场 调 研 和分析 , 根据 道路桥梁 职业岗位(群)素质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找准公路桥梁测量、施工与试验检测的工作过程和核心技能, 结合工程实施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