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初三化学上册方程式和知识点总结复习内容摘要:

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取 用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 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 :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 四 、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 考点 知识总结 ( ml 整理) 第 10 页 工具 —— 量筒和滴管。 取用 大量 液体 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 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 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 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取用 少量 液体 时可用 胶头滴管。 要领:悬、垂。 见前 6 取用 定 量 液体 时可用 量筒和 胶头滴管 , 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 读数时, 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 五 、 固体试剂的 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 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 添加砝码要用 镊子 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 先大后小 ;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 =右盘质量 +游码质量 即: 药品的质量 =砝码读数 +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 =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 纸上 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 玻璃器皿 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 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考点 六 、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①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②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⒈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 4560 度 ⒉固体: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 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 , 先预热后集 中药品加热。 注意 A: 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 考点 知识总结 ( ml 整理) 第 11 页 B: 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 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 七 、 仪器的装配 :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 (小心。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 ),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左包右进) 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 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八 、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 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 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 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 : 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 : 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 是:仪器内壁上的水 既 不聚成水滴,也 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 1 空 气 考 试 要求: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8 世纪 70 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法国科学家 拉瓦锡 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 考点一 ) 装置图(见书 P2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 考点 知识总结 ( ml 整理) 第 12 页 实验现象: A、红磷燃烧发出黄 白 色火焰, 放出热量, 冒 出 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原理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 五氧化二磷( 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点燃 2P2O5 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 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 :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 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 ,瓶内体积变化小 ),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 原因可能 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 ( 考点二 ) (按体积分数):氮气 ( N2) 78%,氧气 ( O2) 21%(氮气比 氧气约为 4: 1) ,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 CO2) %, 其它气体和杂质 %。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 % % 空气 成分 口诀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 考点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 :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 标准 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 考点四 )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 水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不能供给呼吸, 化学性质不活泼。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 考点 知识总结 ( ml 整理) 第 13 页 氮气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 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 考点五 )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 ( 一氧化碳 ( CO) 、二氧化氮 ( NO2) 、二氧化硫 ( SO2) )和烟尘。 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 在 的 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 臭氧空洞 (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 、 酸雨 (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改善环境状态、 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 —— “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 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 :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见教材 P32。 课题 2 氧气 考试要求 知道氧气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识别化合反应 认识氧气与与常 见物质(碳、磷、铁、蜡烛、硫)的氧化反应 考点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 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 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 二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木炭 (黑色固体) 燃烧 实验现象: 在 氧气 中: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 出 热 量 ,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 考点 知识总结 ( ml 整理) 第 14 页 文字表达 式:碳( C) + 氧气( O2) 二氧化碳( CO2) 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 慢慢 . . 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硫粉 (淡黄色) 燃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