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章程内容摘要:

究院导师及所招研究生均享受创新研究院科技特区的政策待遇。 第九条 交叉研究中心不隶属于任何院系,其交叉研究团队导师、团队骨干研究人员为双聘双属,各自行政关系仍分别隶属于所在学院,所完成的科研工作量,采取双算制,既计入为创新研究院的工作量,也计入其所属院系的工作量。 第十条 交叉研究中心需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做好对研究生的指导及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培养。 第四章 准 入 与 组 建 第十一条 交叉研究中心是由创新研究院院长及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建设规划,按照大的交叉领域建立, 分批启动建设。 中心在不同研究方向下设交叉研究团队。 第十二条 交叉研究团队进入交叉研究中心,除符合跨学院、多学科的基本要求外,其准入条件应符合以下之一: 已经承担国家重大交叉项目; 已承担国家面上交叉项目,并有望争取到国家重大交叉项目; 已经承担地方、企业支持的重大交叉研究项目; 提出原创新、具有培育前景的成长型交叉研究项目。 第十三条 交叉研究团队的认定程序: 根据拟建设交叉研究中心的多学科领域发布申请通知。 由基本符合准入条件的交叉研究团队经各自所在院系同意后,提出立项申请。 创新研究院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中优先考虑有国外引进优秀学者、或者与国际合作紧密的团队 根据评审结果排序,确定入围团队,报学校批准。 第十四条 交叉研究团队总体要求精干,其人员构成要求: 团队带头人,要求是多学科交叉项目的负责人,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具备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 4级教授及以上。 团队骨干研究人员,要求至少 3 名以上跨学院、多学科研究人员。 团队成员根据多学科研究需要自由组合,经评审后确认。 团队组成人数根据已承担的多学科交叉项目经费来确定,一般已承担重大项目的, 按每年人均 30万元;预期培育的,按每年人均 10万元。 第五章 考 核 与 退 出 第十五条 交叉研究中心实行聘期考核。 根据交叉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及目标,创新研究院院长与中心首席专家、交叉研究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分别签定聘任书,确定聘期目标责任及绩效任务考核指标。 第十六条 交叉研究团队以三年为一个聘任期,其聘期考核由创新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负责。 原则上对交叉研究团队实行团队整体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争取到新的重大交叉研究项目、国家基地、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以及培育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或者获得提名)。 第十 七条 对各交叉研究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年度考核。 对未能履行好交叉研究职责、任务的成员,团队带头人在年度考核后可提出人事调整意见。 第十八条 对研究生实行年度考核。 由多学科导师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年度考核。 考核结果报创新研究院和学校研究生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对 交叉研究团队实行“ 3+ 1”退出机制。 交叉研究团队在考核合格后,争取到新的重大交叉研究项目,直接转入下一聘期,其研究院导师及研究生均可继续享受学校科技特区的待遇政策。 如果未争取到新的重大交叉研究项目,可延期一年。 若考核不合格,则该 交叉研究团队整体退出创新研究院。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创新研究院是学校为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而试行的科技特区,是旨在从交叉研究中孕育重大原始创新,孵化重大项目、国家基地及重大成果,培育优秀创新人才。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不能整体进入创新研究院,其中的团队可与其他学科、学院联合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创新研究院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交叉研究基金 管理办法 (讨论稿) 为支持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和运行,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学校专项设立“创新研究院交叉研究基金”,特制定本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交叉研究基金是学校支持创新研究院发展的专项基金,其经费来源于学校预算拨款,也接受来自于企业、社会的资金捐赠。 第二条 基金资助目的是支持创新研究院依托交叉研究中心,组织交叉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孕育和孵化交叉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培育科研新的生长点。 第二章 资助范围及形式 第三条 基金的资助范围:定向资助各交叉研究中心的交叉研究团队、交叉研究项目,要求团队、项目一体 化运作,资助经费主要作为交叉研究团队、项目的拓展或启动,以形成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交叉研究。 第四条 基金的支持原则: 以跨学院、多学科为前提,支持创新研究院范围内的交叉研究团队(项目),培育交叉科研的新生长点; 以国家目标为导向,支持交叉研究团队争取到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国家基地、重大交叉研究项目); 以重点领域方向为突破,集聚有限的经费投入,重点投入预期成长性好的交叉研究方向、项目,力争在若干交叉学科领域形成特色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