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简答题内容摘要:

至 45min,其活力为 ~ %。 ( 2) 纤毛虫计数 有条件时应用特制加深的血细胞计数 板,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普通的血细胞计数板加以改制(即在计数板两侧凸起部沾以薄玻片,使计数池深度达 或 )。 将滤过的瘤胃液直接滴在计数板上,再加上盖片,按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但计算时不应乘稀释倍数,并应换算为每毫升瘤胃液中的纤毛虫数。 正常时每毫升瘤胃液中约含 40 万个纤毛虫,如低于 1 万个,即可提示为消化器官疾病或消化功能紊乱。 注射时左手的中指和拇指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使其成三角形凹窝。 右手持注射器垂直于凹窝中心,迅速刺入,深约 2 cm, 右手继续固定注射器,左手放开皮肤,检查针头正确刺入皮下后,针头可自由活动,抽动活塞未见回血时,注入药液。 注意:刺激性药物及油类药物不宜皮下注射,否则易造成发炎或硬结。 、部位及注意事项。 需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 ,不 能或不宜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肌肉注射部位定位法及 针头的选择: 应选择肌肉丰厚,没有大血管、神经分布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为臀大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注意事项: 1) 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 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 ) 长期作肌肉注射的病 猴 ,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 3 ) 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 ) 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 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 淤血及血肿部位亦进行注射。 6) 针头全部一次性使用。 药物 误投入呼吸道后,动物立即表现不安,频繁咳嗽,呼吸急促,鼻翼开张或张口呼吸;继则可见肌肉震颤,出汗,粘膜发绀,心跳加快,心音增强,音界扩大,数小时后体温升高,肺部出现明显广范围的啰音,并进一步呈现异物性肺炎的症状。 如灌入大量药液时,可造成动物的窒息或迅速死亡。 抢救措施:在灌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畜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使动物低头,促进咳嗽,呛出药物,其次应用强心剂或给以少量阿托品兴奋呼吸系统,同时应大量注射抗生素制剂,直至恢复。 严重者,可按异物性肺炎的疗法进行抢救。 瘤胃穿刺注射法是当羊发生瘤胃臌气时采用的方法,穿刺部位在左肷窝中央或臌气的最高处。 方法是局部剪毛、碘酊消毒后,将皮肤稍向下移,将套管针头垂直或向下,向右侧肘的方向刺透皮肤及瘤胃胃壁,左手固定套管针,右手拔出套管针心,使气体缓缓放出。 放气完毕,可从套管针孔注入止酵防腐药。 最后用左手指压紧皮肤,右手将套管针心再插入套管中,然后迅速拔出套管针,穿孔处再用碘酊涂擦消毒。 反刍动物导胃法:牛在六柱栏内站立保定,口腔内 装置开口器,通过口腔向胃内插入较粗的胃导管,当导管进入胃内后,瘤胃内液体和气体会自行涌流而出。 压低牛头,以利液体外流,压低牛头也可避免胃内流出的液体和草渣呛入气管和肺。 在向体外导出胃内液体和草渣时,速度不要太快。 当有草团堵塞胃导管时,可向胃导管内注入清水,然后前后抽动胃导管,并将胃导管另一端放低,以利排出胃内容物;也可经胃导管灌入温水疏通后再向外导出胃内容物。 主要用于尿道炎及膀胱炎的 治疗。 目的是为了排除炎性渗出物和注入药液,促进炎症的治愈。 也可 用于导尿或采取尿液供化验诊断。 本法母畜操作容易,公畜难度较大。 母畜膀胱冲洗 大动物于柱栏内站立保定,中、小动物在手术台上侧卧保定。 助手将畜尾拉向一侧或吊起,术者将导尿管握于掌心,前端与食指同长,呈圆锥形伸入阴道 (大动物约 15~20cm 左右 ),先用手指触模尿道口,轻轻刺激或扩张尿道口,视机插入导尿管,徐徐推进,当进入膀胱后,先排净尿液,然后用导尿管另端连接洗涤器或注射器,注入冲洗药液,反复冲洗,直至排出药液呈透明状为止。 最后将膀胱内药液排除。 当识别尿道口有困难时,可用开膣器开张阴道,即可看到尿道口。 操作上应注意什么。 根据灌肠目的不同,灌肠法可分为浅部灌肠法和深部灌肠法两种。 浅部灌肠法 将药液灌入直肠内。 常在病畜有采食障碍或咽下困难、食欲废绝时,进行人工营养;直肠或结肠炎症时,灌入消炎剂;病畜兴奋不安时,灌入镇静剂;排除直肠内积粪时使用。 浅部灌肠用的药液量,大动物一般每次 1 000— 2020ml,小动物每次 100~ 200ml。 灌肠溶液根据用途而定,一般用 1%温盐水、林格尔氏液、甘油 (小动物用 )、 %高锰酸钾溶液、 2%硼酸溶液、葡萄糖溶液等。 灌肠时,将动物站立保定好,助手把尾拉向一侧。 术者一手提盛有药液的灌肠用吊筒,另一手将连接吊筒的橡胶管徐徐插入肛门 10~ 20cm,然后高举吊筒,使药液流入直肠内。 灌肠后使动物保持安静,以免引起排粪动作而将药液排出。 对以入工营养、消炎和镇静为目的的灌肠,在灌肠前应先把直肠内的宿粪取出。 深部灌肠法 将大量液体或药液灌到较靠前的肠管内,多用于马、骡便秘的治疗,特别是对胃状膨大部等大肠便秘,更为常用。 在猪、犬等中小动物,此法适用于治疗肠套叠、结肠便秘、排出胃内毒物和异物等。 注意事项 (1)直肠内 存有宿粪时,按直肠检查要领取出宿粪,再进行灌肠。 (2)避免粗暴操作,以免损伤肠黏膜或造成肠穿孔。 (3)溶液注入后由于排泄反射,易被排出,应用手压迫尾根和肛门或于注入溶液的同时,用手指刺激肛门周围,也可通过按摩腹部减少排出。 瘤胃内纤毛虫是正常消化必不可少的原虫,在前胃弛缓时,纤毛虫可明显减少,如下降至 5 万/ m1 左右。 而在瘤胃酸中毒或瘤胃积食时,可下降至 5 万/ m1 以下,甚至纤毛虫消失。 在治疗前胃疾病时,纤毛虫计数是推断消化机能是否恢复的一个重要指标。 26.简述冷却疗法、温热疗法的应用范围。 冷却疗法具有止痛、防肿、减少继发性损伤等作用。 在运动医学领域该疗法除了用于急性外伤性损伤的早期治疗外,它还可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恢复期治疗和慢性损伤的康复治疗 应用范围: ( 1)消炎作用,理疗都可促进炎症的吸收消散,按炎症的性质,可分别选用各种疗法。 ( 2)镇痛作用,主要对神经、关节、肌肉疼痛以及内脏的痉挛性疼痛。 ( 4)兴奋作用,主要用于神经麻痹、 肌肉萎缩和 局部感觉障碍等。 ( 5)缓解痉挛作用。 ( 6)松解 粘连、软化瘢痕。 此外,有脱敏、杀菌、治癌、解热及发汗作用等。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 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 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 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 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 口愈合。 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 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紫外线依波长分为长波紫外线( 400~ 320nm)、中波紫外线( 320~ 275nm)、短波紫外线( 275~ 180nm)。 短波紫外线主要达到表皮浅层,长波和中波紫外线可深入到表皮深层,作用于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紫外线主要有如下治疗作用。 ( 1)消炎作用: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可加强红斑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机 体免疫力。 对浅层感染及开放性感染有直接杀菌作用。 ( 2)加速组织再生:小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加速组织的再生,促进创口或溃疡面的愈合。 ( 3)止痛作用:紫外线照射对交感神经节有 “封闭 ”作用,即当其兴奋性升高时,以局部红斑量照射可降低兴奋性,有显著的止痛。 ( 4)抗佝偻作用:机体皮肤中维生素 D 原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成维生素 D,参与钙磷代谢。 ( 5)脱敏作用:中波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少量组胺,被吸收后刺激组织产生组胺酶,经多次全身亚红斑量或局部红斑量照射,组胺酶不断增加,分解过敏时产生的过多组胺,而呈现脱敏作用。 ( 6)色素沉着:能治疗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适应症:皮肤损伤、皮炎、瘙痒症、疖、慢性湿疹、肌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佝偻病、溃疡、淋巴结炎、外耳炎、中耳炎、外阴炎、阴道炎、盆腔炎、脱毛、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禁忌症:皮肤癌变、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原发性湿疹等。 激光是在原子、分子体系内,通过受激辐射放大而发出的光能,具有高方向性、高亮度和相干性好等特性。 激光主要有如下治疗作用。 ( 1)消炎:小功率激光无杀菌作用,但能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氦 氖激光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代谢,均有利于消炎。 ( 2)促进上皮生长:小功率激光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血管的再生。 治疗体表溃疡时,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快一倍以上。 ( 3)穴位治疗:小剂量氦氖激光照射穴位,可穿透皮肤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对经络的影响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的功能。 ( 4)肿瘤治疗:激光的高热作用可使被照射部位的温度升高至 300℃ 时,肿瘤组织即被破坏。 ( 5)切割和烧灼:激光切割可用于体表病变的切割手术;烧灼用于治疗皮肤疣等,使 之烧灼气化。 激光应用可采用局部照射、穴位照射、激光凝固、激光气化、激光切割等。 适应症:皮肤溃疡、湿疹、神经性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