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内容摘要:

性 工程 区 位于埃拉山断裂以东义敦中甸地层分区之德格小区,出露地层为以 三叠系上统 曲嘎寺 组 上 段 ( T3q2) 、图姆沟 组 (下段、上段) ( T3t T3t2) 、拉纳山 组( T3l) 为主,由下而上各地层岩性分述如下: ① 曲嘎寺 组 上段 ( T3q2): 主要分布于路线北段岗托大桥一带,公路里程桩号为 K68+080- K72+,岩性 为 灰色至深灰色粉砂质条带结晶灰 岩 、大理岩 夹 中基性火山 岩、 绿泥质片 岩。 本时期区内构造运动强烈,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同时伴有较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的地层。 ② 图姆沟 组 下段 ( T3t1): 分布于路线两端岗托大桥及白玉县城一带,公路 里程桩号为K62+990- K68+080,上部岩性为深灰至灰黑色绢云石英片 岩 ,下部为浅灰色 薄层 状结晶灰 岩夹 灰黑色绢云石英千枚 岩 、深灰色钙质片岩及条带状硅质流纹岩。 本时期区内相对稳定,火山活动随之减弱,且由于海水较浅,导致大量陆源物质沉积,形成一套浅海 —— 滨海相泥沙质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 ③ 图姆沟 组 上段 ( T3t2): 广泛分布于路线经过区,公路里程桩号为 K22+421- K24+780与 K53+680- K62+990,岩性以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为主,夹深灰至灰黑色绢云石英千枚 岩 、变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地 段间夹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角砾岩。 由于海底继续抬升,同时伴随有微弱的火山活动,区内本阶段形成一套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和碎屑岩沉积。 ④ 拉纳山 组( T3l): 广泛分布于路线经过区,公路里程桩号为 K0+000- K22+421 与K24+780- K53+680,岩性以浅灰至深灰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为主,底部夹浅灰色结晶灰岩透镜体。 本时期区内稳定沉降,且由于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基本一致,故形成一套巨厚的浅海相泥沙质沉积。 工程区 内第四系 覆盖层主要 为中晚更新统冲洪积阶地及全新统 崩坡积 、残坡积、 冲洪积 7 等 新近堆积物: A 中晚更新统冲洪 积层( Q2+ 3apl) : 分布于 金沙 江 两 岸 Ⅲ~Ⅳ级沉积阶地上 ,分布高程 高于江面 70~ 220m,估计厚度 30~ 100m,具典型二元结构。 上部为灰 黄色~黄褐色 粉质粘土或含砾粉质粘土 , 厚约 8~ 20 米,间夹粉细砂透镜体。 下部为灰黄色至浅灰色含泥砂砾石土,砾 石成份 多 为 花岗岩、闪长岩、绢云石英千枚岩、绿泥片岩、结晶灰岩、辉长岩等 ,颗粒 直径 约 为 2cm~ 6cm, 含量 约占 60~ 65%;另外,砾石土中含少量卵石,粒径大致为 6~15cm,含量约占 15~ 25%,充填物以泥质和粉细砂为主,其含量约占 20~ 25%。 堆 积物 厚度变化较大, 从几 米至数十米不等, 分选性较好,具水平层理;磨圆度高,颗粒多呈圆形或次圆形, 结构密实 ,呈半 胶结 状。 B 全新统 崩坡积层( Q4col+dl): 广泛 分布于 金沙 江两岸 及其支流的峭壁之下,为 杂色块碎石土。 块石、碎石成分均为绢云石英千枚岩、绿泥片岩及火山角砾岩,其粒径多为 8~30cm,少量块石直径甚至大于 1~ 2m,多呈尖锐棱角状。 堆积 厚度 5~ 20m 不等,结构松散 ,无分选。 C 全新统坡洪 积层( Q4dl+pl): 广泛分布于金沙 江两岸 及其支流河谷斜坡之上,以深 灰色~ 浅 褐色碎石土 为主。 碎石成分多为绢云石英 千枚岩、绿泥片岩及火山角砾岩等,颗粒直径大致 3~ 15cm,充填物以砾石为主,含少量泥砂,无分选性,磨圆度差,颗粒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 堆积 厚度 约 1~ 8m,结构疏松~稍密。 D 全新统 冲 洪 积层( Q4apl): 广泛分布于金沙 江两岸 及其支流河谷Ⅰ~Ⅱ级沉积阶地之上,为浅灰至灰黄色 含漂 砾 卵 石土。 漂石、卵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花岗岩、石英脉岩、火山角砾岩、结晶灰岩等,其中卵石含量约占 50~ 60%,漂石含量约为 20~ 30%,卵石粒径大致为 8~ 20cm,漂石粒径则多在 30cm 以上,偶见 200cm 以上漂石;充填物以粉细砂为主,夹少量圆砾,其含量约占 15~ 20%。 堆积 厚度 约为 0~ 15m, 分选性较好,具流纹交错层理,磨圆度高,颗粒多呈圆形或次圆形, 结构状态差异较大,疏松~密实均有。 2. 地质构造 工作区 在 大地 区域 构造 上位于 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向中部转折地段的埃拉山断裂东侧之义敦优地槽褶皱带 , 所属次级构造单元为德格优地向斜之龚垭褶皱束。 构造复杂,主要构造形迹 由西至东 有: ① 格达断层 位于金沙江右岸 , 南起江达县格达乡,北至来马乡扎西寺, 走向 约 NW330176。 ,断面倾 向约 SW247176。 , 断 层破碎 带宽 约 10~ 15m, 其下盘出露地层为上 三叠统曲嘎寺组和图姆沟组千枚岩、片岩。 ② 东扎向斜 位于金沙江右岸,西毗格达断层、东邻白垭乡断层。 由埃色经东扎至白玉,轴线总体走向为 330176。 ,轴面 倾角 55176。 ~ 65176。 左右, 表现为南宽北窄,卷入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拉纳山组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 ③ 岗托背斜 位于金沙江右岸岗托区,西毗格达断层、东邻野那向斜。 背斜轴线北起于有须多,经热湿至岗托西分为两支,主轴面两翼产状对称,东翼产状为 65176。 ∠ 75176。 ,西翼产状为 195176。 ∠75176。 ,轴面近于直立。 而东支则东翼陡、西翼缓,东翼产状为 50176。 ∠ 71176。 ,西翼产状为 200176。 ∠ 52176。 ,轴面倾向南西。 背斜总体 走向 325176。 , 卷入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和图姆沟组结晶灰岩夹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 ④ 白垭乡断层 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北起林切,经白垭南至抹尕,延伸长约 70Km。 断层走向 NW320176。 ,断面产状 215176。 ∠ 75176。 ,破碎带宽约 50~ 100m,最宽处白垭乡一带达 200~ 300m 宽,两翼出 8 露地层均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拉纳山组结晶灰岩、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破碎带岩石普遍绿泥石化。 ⑤ 下日西背斜 位于金沙江由南东转向南西处之河坡大桥下游,为一向北倾没的小型背斜 构造。 轴线走向 NW335176。 ,两翼岩层倾角极陡,一般大于 55176。 ,卷入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结晶灰岩夹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 ⑥ 岩比向斜 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北起旧西,经岩比南至麦日,全长约 56Km。 该向斜东邻龚垭背斜,西与白垭乡断层相伴,轴线走向约 322176。 ,轴面倾向北东,倾角约 45176。 ~ 55176。 ,两翼产状变化较大,东翼倾角为 55176。 ~ 75176。 ,西翼倾角为 50176。 ~ 65176。 向斜核部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和曲嘎寺组结晶灰岩、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其北段东翼岩层倒转。 ⑦ 革学断层 位于金沙江左岸革学一 带,长约 13Km。 断层走向约 160176。 ,断面产状 250176。 ∠ 60176。 ~ 65176。 断层破碎带宽数十米,见断层泥和糜棱岩。 上盘出露地层为图姆沟组结晶灰岩,逆冲于下盘拉纳山组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之上。 ⑧ 革学背斜 位于金沙江左岸革学北侧,北起寓色东,南至夏喔,全长约 11Km。 背斜东邻习学向斜,西毗岩比乡向斜,轴部走向约 NW325176。 ,轴面倾向北东,倾角多为 60176。 左右,为一向南东倾没的狭陡背斜,其核部地层为图姆沟组结晶灰岩夹绿泥石英片岩,两翼地层为拉纳山组绢云石英千枚 岩 、绿泥石英片岩,背斜东翼产状为 40176。 ∠ 83176。 , 西翼产状为 260176。 ∠ 41176。 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自喜山运动以来,青藏高原 表 现 为 大范围隆起抬升, 本区在此抬升过程中 发育了 与抬升相对应的、强烈侵蚀切割而 形成的 金沙江大 峡谷 ,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各级夷平面。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 2020), 项目 区地震 动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即地震基本烈度 为 VII 度, 属于中硬较稳定场地。 4. 水文地质 条件 ① 地下水补给源 测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受自然地理 、 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因素综合影响,按含水介质的贮水性能和地下 水的水力性质,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基岩孔隙溶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 第四系孔隙潜水的补给源主要为 地表泾流 和大气降水,部分为地下水 , 而 基岩孔隙溶隙水和 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源较单一, 多 为大气降水 ,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