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的高度内容摘要:

,哲理深邃,揭示事理,饱含情趣。 2. 材料新 新颖独到的材料是写作者能够写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好文本的基本前提。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写作者无论是材料的日常素质性积累,还是为了完成具体的文本写作任务所进行的意向性 搜集,都十分注重信息材料的质与量,力图披沙拣金。 典型新颖的材料本身就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与发现,其中蕴涵着重要的写作‚主题‛,是写作者萌生新意并产生写作欲望的信息源,是写作者开掘新意并赖以表达的资料库。 生活中可供写作的材料不外乎人、事、物、理、情、景。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材料划分为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背景材料和骨干材料。 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获取的材料,其新颖性都集中表现为材料的典型性、情感的真挚性、见解的独创性、体验的深刻性和使用的独到性。 3. 结构新 9 结构是写作者依 据行文的需要对运思成果进行言语化表达时的有序安排。 实用类与文学类文本因为文体不同,其结构的总体要求区别很大。 比较而言,实用类文种因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惯例,行文时结构的模式性很强,必须遵循既定的规范表达。 反之,文学类写作则强调结构上的创新。 就文体而言,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即其所谓的文体并不能制约写作过程中表达的创新与结构的新颖。 这是因为其结构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如孙绍振教授在《文学创作论》中所言:‚具体的文学样式是为表现、强化、艺术化人生经历而被创造出来的。 文学史上一些形式在被更新,一些形式在崛起、在繁 荣,归根到底其原因都为再现生活和表现作家个性的需要所推动。 ‛因此,初学者可以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力求从结构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 4. 角度新 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视角独特是运思为文时文本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角度就是选择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由于认识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认识迥乎有别。 拓展思维空间、寻找认识问题的新视点,既是人类智慧的必然,也是为文者寻求文本新意的重要路径。 譬如,‚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 ‛有人回答说:‚春 天。 ‛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立意。 从通常的意义上,可以是水、蒸汽;从诗意的想象中,可以是绿色、生命、生机;从哲学的追问中,可以是本真、自然、哲思,因为大雪把整个世界‚变成‛白色,而雪化了以后,自然界又恢复了昔日的丰富与精彩;化学工作者认为归根结底雪是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的化学合成式。 角度创新时要注意:一是文体意识,文体不同,要求相异;二是读者意识,不同的读者对象,潜在或显在地影响着写作;三是创新意识的强度,自觉运用求异思维,拓展视域,大胆突破,善于选择思考视点,反弹琵琶,旧瓶装新酒,推陈 出新。 5. 言语新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不同于言语的重要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作为语言本身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刻内涵。 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形象、简洁、质朴、出新。 实用类文体突出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类文体强调言语的人文性。 通常作文大多强调审美性的言语表达,即文采浓郁、饱含个性、意境深邃、蕴涵哲理。 言语表达能否出新主要取决于写作者的语言素养及其在写作过程中的态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 死不休‛ (杜甫 )。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到‛、‚满‛、‚入‛、‚过‛等数易后而得之。 中国当代女记者樊云芳撰写新闻佳作《‚飞天‛凌空》也是如此,她说:‚我曾一连数天坐在首都跳水馆里,看国家队跳水新秀练习起跳、翻腾、凌空而下、入水……周而复始。 用什么来形容他们的美姿呢 ?‘大鹏展翅’,‘雏鹰飞翔’,还是‘车轮滚滚’。 这些比喻都用滥了,我希望通过现场观察得到独特的新颖的感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灵感来了,在我的视角形象中,出现了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 ‘飞天’飘逸的身姿与运动员优美的 跳水动作合成了一体,惟妙惟肖。 我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段文字:‘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托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段描写后来用进了新闻特写《‘飞天’凌空》中。 ‛言语创新意识的本质在于追求言语表达的准确得体而且有个性,从源头上则主要是平时的语言积累和作文过程中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的炼意与炼词。 积累语言要养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良好习惯,把日常言语、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积累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生活中 10 活的言语与阅读时的书 面语言结合起来积累。 6. 技法新 技法不同于技巧。 技巧是别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的文本表达方式,如意识流小说。 其原创性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同并借鉴运用,这样原先的技巧就转化为技法,即技法就是对技巧的借鉴运用。 初学写作者,一开始主要是模仿前人的技巧进行写作,或者是对前人技巧的灵活运用。 实际上,文无定法,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都有原创性技巧,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大都是对前人的技巧在继承的基础上富有新意地运用。 虽然如此,写作过程中仍然要有一种追求技法创新的强烈意识, 力求从表达上赋予新意。 一方面,作文时要善于借鉴继承,敢于超越;另一方面,作文时只要文本的表达富有新意也就视为表达上有了创新的价值,像李健强《‚关系学‛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 2020 年高考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张先华《大学就是牌子‚大‛的学校》等文本在表达上都很有新颖性。 四、客观实际地评价创新成果 阔,思维敏锐,善于捕捉,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终能不断跃进写作的新境界。 作文历练的内在价值就是激发写作者智慧、塑造写作者品质、提升写作者素养,这是一个日积月累、自我超越且将写作的知识 和行为不断内化为写作品质的素质性建构,它需要写作者的自信与毅力。 从文本生成的多样性和写作者素质提升的渐进性出发,正确评价文本创新的成果很有教育学意义。 作文创新的本质在于独特性,独特性来源于个体差异性。 创新性的最初萌动来源于写作者个人写作潜能中未被激活的神秘灵性。 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就是尊重写作者个性,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原发性生成,发现写作者思维中的智慧火花,及时激励确认阶段性成果,能让写作者在累积作文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作文品质。 文本创新具有因人而异的表现形态。 从作文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如其分地评价作 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写作学价值。 有论者认为,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两种。 真创造是科学家和其他创造发明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知识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是对个体而言的,其思维或品质对个人来说是新的,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 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其创造性思维的‚新‛,是以古今中外的同类思维成果为参照的。 而普通作文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性思维,其‚新‛则是以某个人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们自对他己来说,是前所未闻的,但相对于别人来说、相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新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一个 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见性的,不在于这一解决曾否有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这个人来说是否是新颖的。 ‛认识到作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个体性与层递性特点,有助于正确评价作文过程中的创新性价值。 自然科学的新颖性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 判断专利发明就有绝对新颖性和相对新颖性原则,其标准有时间性和地域性两个维度。 ‚嫦娥一号‛在中国是首创,但俄罗斯、美国早已领先,也就是说它在中国有绝对新颖性,但在世界上只有相对新颖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新颖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判断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颖性原则必须遵循 自身的学科属性。 比较而言,自然科学强调客体性、科学性、精确性,人文社会学科凸显主体性、艺术性、模糊性。 历史上许多经典的人文作品,其文本都深蕴着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表达,印记着个人超越时空的独创性文化价值,其创新价值既不能用单一的时间性尺度来衡量,也很难用客观精确的量化标准来评价。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当做炼字的佳话广为流传。 但李白早已有诗在先:‚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就时间 11 先后来判断,李白在先,但王安石却借鉴出新,展示了春的生机与活力。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原本是从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出来的,后者比原作意境更为深远。 即便如此,蕴涵于诗句中的个人独特生活体验与文化创造却是不能彼此涵盖的。 如上所述,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独创工程,确立作文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形成科学自觉的创新习惯,用创新的眼光采集信息、运思构念、写作文本,从过程上控制好写作行为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写作者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运笔品质,有利于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创新,循序 渐进。 古人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只要写作者视野开。 论毛泽东书信写作风范 毛泽东同志是举世公认的文章大家、当之无愧的现代语言大师。 应用写作伴随了他战斗的一生,他在这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党内同志、党外朋友、亲属、故交书信交往,谈政治原则、理论观点、方针政策,论党性修养、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话儿女亲情、故交友谊。 在毛泽东那里,书信这种古老的应用文体的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留给后人的数百封书信,今天读来,仍让人深深体味到一个伟人的品格与胸怀 ,其写作风范更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一、质朴无华,儒雅平实 纵观毛泽东的应用文,可以看出:‚质朴无华‛是其一贯的风格,这是对我国数千年以来优良文风的继承,更是作为一名伟大政治家其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个性品格在‚为文‛中的具体体现,在其书信写作中也充分表现出这一风格,从《毛泽东书信选集》中任意捻取一篇,便可作为他书信风格的有力佐证。 我们看 1937 年 6 月毛泽东致何香凝一信的片断: 承赠笔,承赠画集,及《双清词草》,都收到了,十分感谢。 没有什么奉答先生,惟有多做点工作,作为答谢厚意之物。 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 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 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承志在此甚好,大家都觉得他好,望勿挂念。 十年不见先生,知比较老了些,然心则更年青,这是大家觉得的。 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 象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 一篇三百字的短 信,表达了感谢之情、景仰之意并问及另一位故交。 感激而无受宠若惊之感,无以回赠便秉笔直言;赞誉而无阿臾奉承之词,用语质朴,恰如其分;问候故人,情真意切,直抒赞意。 读信似听一席家常话,亲切自然,大方得体,如清水芙蓉,坦然率直,质朴无华。 毛泽东的书信像他的其他应用文一样,达到了‚辞,达而已‛ (《论语》 )的境界,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平实又不失其力度,这与他在《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等一系列论著中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完全相一致的。 毛泽东的书信与他的论著共同构筑了毛 泽东的写作风范,研究毛泽东的写作风格,不能抛开毛泽东书信写作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的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功底均非常深厚,故可以根据阅读对象的特殊性,得心应手地或使用文言或使用白话,这使他的不少书信在‚质朴无华‛的基调中增添了许多古色古香 12 的儒雅之气。 如《致阎锡山》 ()、《致杨虎城》 ()、《致傅作义》 ()等就使用了文言或半文言,但这种书信让人读过之后,决无古奥费解、故弄玄虚之感,反而觉得非常典雅、庄重、得体。 我们看 1936 年 8 月 14 日致傅作义将军信的一 部分: 傅作义主席先生勋鉴: 涿州之战,久耳英名,况处比邻,实深驰系。 ……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 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 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 弟等频年呼吁,要求全国各界一致联合,共同抗日,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 幸人心未死,应者日多,抗日图存,光明渐启。 …… 庄重、典雅的称谓和敬语 (‚敬颂‛‚勋祺‛ )以及谦恭的落款 (毛泽东拜启 )更适宜于当时写信人与受信人的关系,更适宜于 受信者的身份。 严整、流畅、凝炼的文言句式,透着紧迫之感、敦促之意,亦显出我党领袖的学识与真知灼见。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后写给国民党将领、民主爱国人士的关于统战工作的信函,多采用文言或半文言,可见是有意为之,决非心血来潮的卖弄。 而他在给党内较年青同志写信时,则不用文言,更不用旧式呼谓,一律称‚同志‛,敬语大都是‚此致‛、‚敬礼‛。 这说明,毛泽东极其注意区别书信写作的对象。 在这方面,我们提倡学习毛泽东书信写作风范,并非让大家去用文言写信,而是要学习毛泽东区别书信读者、随事立体、随事立言的写作精神。 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化,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拓展,书信交际的对象也有了更多的层次,只有注意区别对待,才能更好地发挥书信的交际功用。 二、至情至理,书无不尽 没有‚真情‛写不出好文章,没有‚真情‛也写不出令人感怀的书信。 书信原本属示情类文体,其‚情‛的表达尤为重要。 毛泽东的书信中,除纯为公务而写的公函外,大都感情充沛,亦情亦理,情理交融。 ‚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