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内容摘要:

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由于其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 此时教师如果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及时地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具体感知这些生活情境,然后再来研究所学的知识,就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 24 时计时法》时,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 形象地看到了一天的时间变化过程。 同样《认识时、分、秒》一课,教师通过观看刘翔跨栏的比赛过程认识了秒,加深对“秒”的体会,直观形象,而且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对许多课文的内容都缺乏生活经验。 比如一些常识性、历史性课文,有关描写风景名胜的文章等。 学习这些文章,如能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图片、录像、文字等,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比如《黄山奇松》播放迎客松、送客松等奇松的图片,让学生在观赏中体会祖国大好河山。 在《石头书》一课中,播放化石形成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感知化石形成 的原因和年代久远,就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石头书的来历。 ② 学生对事物本质 理解 较难 时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也是造成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的原因。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动态展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图形密铺》一课,学生通过欣赏进一步体会到密铺的特征,利用电脑操作弥补了手动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 060945243 课题组长:李红霞 刘蕾 课题组成员:朱玮娟 杜卫忠 殷卿 徐卫星 黄宏 高克勤 沈建芬 黄振华 吴红 结题报告执笔:朱玮娟 9 操作中动作慢、内容少的不足,大大宽泛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操作中的各种可能性。 ( 3) 用在优化教学设计上 信息技术 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在使用时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 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适时适量使用,达到其他教学手段 不能完成的任务。 例如在三年级古诗复习课中,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闯关的游戏,有背诵关,字词理解关,知 识点滴关,课外积累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把闯关游戏制作成课件,每闯过一关电脑中就会响起祝贺的掌声,并且上升一个“台阶”。 形象的设计、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一节课下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 4) 非每节课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 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来进行恰当选择。 例如第九册语文《在 大海中永生》一文,这是记叙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大海的动人过程的文章,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章,情感基调比较特别,学生对其人其事并不了太解,所以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就非常必要。 而同一单元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因为文章后有高尔基的介绍,课文中也有插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高尔基,就不一定非要制作课件。 如果有学生有特别需要,可以通过课前课后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补助。 《詹天佑》一文中,理解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是难点,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水平考虑,选择采用多媒体呈现还是利用模型动手演示这个 过程。 教师经过多次实践后普遍认为学生学习讨论该难点后,动手操作后再利用动画呈现,既可以检测讨论结果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效果比较好。 ( 1) 研讨模式:“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 我们 通过三年来的摸索,以“一课三议”或“三课一评”为研讨模式, 首先由课题组成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 060945243 课题组长:李红霞 刘蕾 课题组成员:朱玮娟 杜卫忠 殷卿 徐卫星 黄宏 高克勤 沈建芬 黄振华 吴红 结题报告执笔:朱玮娟 10 员执教某一课,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原则,和“乐余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比对照,找出问题所在, 针对是否需要整合,整合是否 有效进行探讨,然后由该执教者修改教案后再次进行执教,课题组再研讨,最后形 成第三次教案,进行第三次执教,进行探讨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这样的研讨模式 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适时进行的反思和总结,进一步了提高整合的水平。 ( 2) 学习模式:专题性 学习 +自学 +反思 课堂上信息技术手段的纳入,必然需要教师 信息素养的提高。 首先, 专题性学习: 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 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惟有现代教育教学 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因此,教师的反思能力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成败。 ( 3)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对于一些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网络教学 ,这样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就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的交互 功能, 计算机不仅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更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师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来拓宽互动的空间。 在课堂上 打破单一的交往模式,创造出新颖的交往方式,拓宽师生的交往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这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结构清晰,但是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背景遥远复杂,仅仅利用书上的文本资料来学习,学生的收获不大。 教师就采用网络教学,把与“莫高窟”相关的资料制作成一个学习网站,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主交流,教师组织指导交流。 大量的图片,大量的历史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真正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4) 评价模式: 不断完善乐余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也在不 断完善中。 乐余中心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评价表 上课老师: _________ 课题: 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 分 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 060945243 课题组长:李红霞 刘蕾 课题组成员:朱玮娟 杜卫忠 殷卿 徐卫星 黄宏 高克勤 沈建芬 黄振华 吴红 结题报告执笔:朱玮娟 11 教学目标。 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等目标,体现多智力因素。 ,大纲要求,反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0. 2 教学设计 、思想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难易适当、面向全体、兼顾个别。 、环节优化、重视技能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优化 有效。 0. 1 教学方法与手段 、灵活、有创造性。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0. 1 教学能力 ,教学气氛活跃、和谐。 、严谨;教态端正、热情、亲切,教学资源设计精当,应用规范熟练。 馈及时,课堂调控能力强。 0. 1 教学媒体运用 ,有利于解决重、难点,有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环境。 到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 的培养。 ,时机适宜,媒体内容的选择科学、准确,媒体内容的组成结构合理流畅。 0. 2 教学效果 ,人人参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0. 3 评价 分数 典型事例: 课堂教学质量得到 提升 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途径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主动提出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 060945243 课题组长:李红霞 刘蕾 课题组成员:朱玮娟 杜卫忠 殷卿 徐卫星 黄宏 高克勤 沈建芬 黄振华 吴红 结题报告执笔:朱玮娟 12 问题的工具。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教学,突破重难点, 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处处洋溢着课改的气息,灵动的课堂,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 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我校 在张家港市第九届第十届课堂教学展示月活 动中分别进行了数学、语文教研组展示活动,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致好评。 在市级“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校作为承办学校,同样展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尝试,获得与会专家的认可。 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课题论文,制作教学课件, 高燕、高克勤、马丽丽、黄振华等多位老师参加市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评比,分获市二、三等奖。 课题论文在《文苑 .》《教师论坛》等报刊发表,在苏州市课题论文评比中获二三等奖,课件制作获省级 奖项 多件。 教师 队伍 的 科学素养不断累积 ( 1)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快速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到,学习资源的丰富和扩大,方便快捷的教与学、学与学交互,为建构主义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它不但使建构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