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直板技术正面技术内容摘要:

这时来球的旋转弱、弹力强、上升很快,应以借力为主,转腰向前、手腕固定、不收小臂,此为 快带 ;上升中期时弹力弱、旋转强、球开始下扎,收小臂的动作幅度小、但速 度要快、腕力稳定地稍加自发力,此为 快点 ;高点期时旋转与上升力都会相对减弱但依然存在,借力为辅、自发力为主的发力比例就可适当选择了,此为 快攻。 此三项均为正手近台快攻基本技术,其中的快带与快点的拍触球时的空间位置都在台内,所以练习时站位应距台 40cm 左右;快攻的击球时间在高点的周期内即高点前期至高点后期的时空段,所以基本站位应距台 65cm 左右。 在正手快攻不定点练习过程中,应选基本站位 (65cm),回击台内正反手短球的 带 或 点 时,应采用常用基本步法如单步、并步、跨步等或与单步的组合步法,注意移动过程中应保持 稍高的重心。 这三项正手近台快攻基本技术在平时我们区分得并不是很清楚,习惯统称为近台正手攻;也有球友在台内、台外击球练习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确,将本是对正压力的感觉体验练习中加入摩擦的成分,所以,正手攻训练能真正达到目的要求的并不多。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正在正手攻练习阶段的球友们有一点帮助。 弧圈 怎样拉 加转弧圈球 、 前冲弧圈球和侧弧圈球。 怎样拉正手加转弧圈球。 加转弧圈球的飞行弧线较高,速度较慢,但上旋性很强。 由于强烈的上旋有助于制造更好的弧线,因此拉加转弧圈球不易失误,稳定性较高。 正手加转弧圈 球是对付强烈下旋来球的有力武器。 此外,比赛中当自11 己位置不好或对方来球难度较大不利于抢攻时,也常常使用加转弧圈球作为过渡。 虽然加转弧圈球的运行速度较慢,但是球在落台后会急速下滑,如果对手不适应此技术的特点或没有控制好的拍面角度,常常会回出高球甚至直接出界。 正手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⑴ 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 引拍时,身体稍向右扭转,手臂自然下垂,手腕做内收动作,将球拍引至身体右下方。 ⑵ 右脚掌内侧蹬地,伸膝,腰、髋向左上方转动,带动手臂从下向前向上迎球挥动。 ⑶ 击球瞬间,快速 收缩前臂。 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是在下降前期,拍面稍前倾,摩擦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上的位置。 发力方向以向上为主,略带向前。 ⑷ 发力的关键是球拍触球前动作要逐渐加快,到触球时达到最高速度。 ⑸ 击球后迅速还原放松,准备下一板击球。 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易犯错误: ⑴ 经常拉漏。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向上发力过多,只追求尽可能 “ 薄 ” 的摩擦球而忽视了向前的撞击动作,导致拉漏。 纠正办法是思想上要认识到 “ 打摩结合 ” ,以 “ 摩 ” 为主,才能做到既拉出强烈的上旋球,又不会拉漏球。 二是由于动作不 熟悉,稳定性不够,导致找不准击球点。 解决方法是明确正确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右侧前方,每次练习时加以注意即可。 ⑵ 拉球时只用手臂发力,忽略腰、腿、髋等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配合,导致拉球很费力,但效果并不好。 解决办法是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拉弧圈球时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用力十分重要,之后对着镜子多做一些徒手的挥拍动作基本上就可以了。 怎样拉正手 前冲 弧圈球。 前冲弧圈球 飞行弧线低、速度快、前冲力强,落点后弹起不高,但急向前冲并向下滑落,能起到与扣杀同样的作用。 常用于对付发球、推挡球、搓球以及中等力量的攻球,离台相持时,也 可以利用它进行反攻。 在实际运用中,步法移动的速度快、范围广。 要点: ① 引拍的幅度大,尽可能增大挥拍的动作,半径。 ② 加快挥拍速度,在球拍达到最大速度时触球。 ③ 单纯用上肢发力,前冲力不强,因此腿、髋、腰的配合不可缺少。 ④ 磨擦力大于撞击力,球拍与球的吻合面要合适,防止打滑。 一般来说拉前冲弧圈球事要在球的高点期和下降前期,拍型要保持在30度角左右,挥臂应以向前为主向上为辅,由腿开始发力,至腰、臂、手腕。 在球与拍接触的一瞬间应尽量使球与胶皮摩擦,以产生强烈旋转。 拍与球接触的瞬间手腕的动作要快,以得到较快的速度。 注意在拉前冲提高正手拉球力量的几点注意事项。 几点注意事项略加说明。 12 拉手适当放开。 在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 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 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摩擦球不宜过薄。 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 在同一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 接触球的侧面太多。 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腰部收紧。 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量传递的枢纽。 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力集中。 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 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含胸。 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 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错误。 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量更集中。 高重心。 有许多人在正手拉球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腰腿的力量,总是试图通过较大幅度的预蹲,来拉长股四头肌 ,为最后发力创造条件。 但是,乒乓球拉球的发力毕竟不同于推铅球,它是一种速度非常快的发力方式。 如果蹲得过低,在很多时候,还没等抬起来,拉球已经结束了,最后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影响拉球的速度质量。 击球瞬间手腕内收。 手腕在击球前,应该相对放松,但击球瞬间,要有力量非常集中、但动作不是很大的内收动作,这样容易使力量更为集中,动量传递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真正体现出鞭打的效果。 同时,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指要突然抓紧球拍,使发力有一个牢固的支点。 直板运动员要体会中指顶住球板的感觉,这 样才能使发力最后作用在球板上。 怎样拉正手侧旋弧圈球。 侧旋弧圈球的飞行弧线比前冲弧圈球高,但比加转弧圈球低,在空中向对手的右侧偏斜。 由于球落台后急剧向右侧下滑落,因此侧旋弧圈球可以加大对手跑动的范围和回球的难度。 此外,比赛中当本方位置不佳,不太适合发力拉、冲时,常用侧旋弧圈球作为过渡,因此它还有变化比赛节奏的作用。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① 站位与拉加转和前冲弧圈球时相似。 引拍位置略低于前冲弧圈球,手腕放13 松。 ② 挥拍路线由后下方先向右侧前方,再向左前上方用力摩擦球。 ③ 触球部位由右侧 中部或中部偏下的位置向左侧上方摩擦。 身体随势向左扭转,以加大侧旋的力量。 ④ 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一板击球。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时易犯的错误主要有: ① 挥拍路线不对,没有向右侧的 “ 兜 ” 球动作,只是单纯向侧拉,因此球出手后侧旋不强。 ② 手腕不够放松,因此击球时,难以发挥手腕的鞭打作 对以上错误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明确侧旋弧圈球的挥拍路线和手腕动作在击球时的重要意义,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徒手挥拍练习或多球练习即可。 直板正手拉球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吴敬平 指导) 基本原理: 乒乓球基本上是一项圆 周运动,正手和反手拉球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为轴心、以身体到身体重心的连线为半径进行圆周运动。 因此,不管是正手还是反手击球都必须符合这个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手拉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力的传递。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 基本站位: 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 调整。 击球原理: 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 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 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 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总结起来 正手拉球应注意 事项 、必须注意重心的交换,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 击球瞬间必须快速收缩14 前臂、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 击球点必须保持在身体的右前方,击球点离身体越近,越容易控制球。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拉球动作,必须和你自身具备的身体条件 相符合,只要不影响动作的发力就可以,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模式。 另外就是在击球前,球板和球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尽量主动去击球,而不要让球来撞你的球拍,或者是球与球拍之间的距离太小,容易被来球顶住,影响你的发力。 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对于我国大多数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讲,直板居多,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直板反胶的人也越来越多。 由于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 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 导思想。 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地是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 对于很多曾经经过业余体校训练的球迷来讲,要想对正手拉球动作进行改变就更不容易。 这是影响我国直板反胶运动员正手拉球力量不大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我对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中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马林和王皓的训练中,改变了以前的训练方法,特别强调了正手大力量拉弧圈球的训练,把这个问题摆在了直板反胶打法训练的首要位置来进行解决。 把训练正手拉球的意识从动作小、速度快、连续性好改变为拉球动作舒展、跑动范围大、力量大,连续 性好。 强调了在大力量拉球的基础上提高拉球的连续性和杀伤力,在平时步法的训练中要求马林和王皓加大拉球的力量,练好大力拉球后的衔接。 在实际的训练中我主要采用了发大力拉冲从中台发出的下旋球半高球,要求马林和王皓尽量用最大的力量击球,主要训练拉球时动作的舒展性,并让他们逐渐习惯发大力拉球,掌握发力的技巧,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发力协调起来,主要强调了腰腿的发力和身体重心的转换。 其次是进行了全台发力拉冲上旋球的训练,主要解决发力拉冲后的连续性和步法的移动。 通过训练,使马林和王皓的正手拉球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比 赛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在这点上是成功的,这也是在直板反胶训练上的一点突破,打破了直板正胶训练模式的旧框框。 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讲,要想提高正手拉球的杀伤力,就必须对过去打球的意识进行一些改变,尽量进行一些大力量的拉球训练。 正手拉球的方法与技巧 正手拉球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有近台拉球、中近台拉球、远台拉球,有拉上旋球、下旋球,有近台快带、反拉弧圈球,拉半出台球等等。 不管拉球有多么复杂,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步法。 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手拉球的命中率、力量的大小和拉球时的调节能力。 要想练好正手 拉球,就必须先练好步法。 而在这一点上,是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最大的区别所在,业余运动员15 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步法训练。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击球的技巧。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拉好定点下旋球: 拉冲下旋球是直板反胶最基础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时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外,要特别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 在击球的瞬间是用手腕去摩擦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时还要根据来球旋转的强 弱再加上一定的撞击。 就是人们常说的又摩又打。 拉冲下旋球旋转弱的来球要连摩擦带撞击,撞击可稍大于摩擦。 拉冲下旋球旋转强的来球必须用力摩擦击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来球的旋转。 在击球的瞬间要特别注意击球时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靠力量去硬碰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 吃球 ” ,尽量让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经常这样训练拉球,你对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拉球就会越来越有数,慢慢达到运用自如。 训练的方法,在没有多球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球一方发下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让对方搓长球到侧身位,然后发力拉冲这个球。 拉球时一定要注意用全 力拉冲,不要考虑下一板球对方是否能够防过来。 要的就是让你防不过来。 经常这样训练,你的拉球力量一定会提高。 在有多球的条件下,可让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侧身位,定点发力拉冲这种球。 拉球时要掌握好击球时间,在对方来球跳到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最好。 击球时间一定要相对固定,这样容易掌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调节。 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 在定点拉冲下旋球比较有数的情况下,再把来球的落点扩大到全台的定点拉冲,这样不断加大拉球的难度,拉球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拉好定点上旋球: 拉上旋球和下旋球不同的是,拉上 旋球击球点在来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