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内容摘要:

处。 (三 )低血糖反应 1.原因 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 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 注射部 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3)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 (碳水化合物 )。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 50%葡萄糖 40~ 60m1。 第五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预防 及处理 (一 )神经性损伤 1. 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 约 l 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发生 在 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 , 局部红肿、疼痛。 发生在上肢时 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 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 pH 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二 )局部或全身 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 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三 )疼痛 1.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 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 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3.预防及处理 (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 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 10 秒,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 2ml,必须分次注射。 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 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第六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 (一 )血肿 1.原因 (1)老年、肥胖、烧伤、 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 入 而造 成假象。 (5)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 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 或 时间、压力不够。 ( 7)护士临床经验不足,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 2.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 2~ 3d 后皮肤变青紫。 1~ 2 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3.预防及处理 (1)选 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拔针后用消毒纱布 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 1~ 2cm处,一般按压时间为 3~ 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 h 后局部给予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 2 次,每次 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若血肿过大难以吸 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 )静脉炎 1.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3.预防及治疗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 长其使用时间。 (3)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 2 次,每次 30 min 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 1 次,每次 15~ 20 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 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4)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第七节 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 预防 及处理 (一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因 常因输 入 致热物质而引起。 (1)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2)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 1h,表现为发冷、 寒战、发热。 轻者发热常在 380C 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 400C 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和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 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的目的。 (3)加强加药注射器的使用管理, 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 (4)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5)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6)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7)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 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8)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二 )急性肺水肿 (1)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3)老 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 ( 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也容易使钠盐及水发生潴留导致肺水肿。 2.临床袁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 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 严重时稀痰液可由 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 啰 音。 3.预防和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 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 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 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 5~ 10 min 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氧流量 6~ 8 L/ 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在湿化瓶内加入 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 入 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5)按医嘱给予镇 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6)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 )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输 入 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 pH 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3)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4)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有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 激性 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时间过长均可因机械刺激和损伤发生静脉炎。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 (1)O 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 2) 一级: 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 (3)二级: 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 (4)三级: 穿刺点发红,并扩延 5cm 左右。 (5)四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 5cm 以上。 (6)五级: 除具有 4 级症状以外,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 临床上一般以 2~4 级常见。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 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3)输入非生理性 ph 值药物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 值尽量接近 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并且输入速度要慢。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 输注刺激性药 物时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 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的抗炎能力。 (6)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针, 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或 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 (7)超短波物理疗法。 (8)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 )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 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 入 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 而损害较小。 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 入 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 ,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原因 (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 听诊 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 及 时更换输液瓶。 加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