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考研建筑史内容摘要:

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 :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体向内侧倾斜。 通则权衡部分 :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 1/100 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 称为收分。 :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 ,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 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 复合建 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 :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随着曲线的平面布局,步移景异,层层推出或从某一观赏点出发,通过房屋山门窗或围墙的门洞作为画框来取景,或者通过走廊与漏窗来看风景。 :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 :大的水面上做的许多小的水湾,使得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无法看到水面边界的全貌,使睡眠有深远之感,余味不尽。 :池岸一般都用石块叠 成曲折自然的形状,只有少数地带砌成整齐的池岸,可以用来停船的地方。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 “天人合一 ”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越。 把人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的景色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 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 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的山川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 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竟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 与轴线 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1)前者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为创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宫贵族休息,娱乐之处,后者是贵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乐 而建的。 3)前者在大范围内以堆土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再适当点缀山石,山中叠山,假山与真山相结合。 后者以山石造山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规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单株为主。 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联为整体。 园中空间与景物布置主次分明,不宜均匀分布。 大小空间疏密相间,构成有节奏的变化。 水面的处理方面。 池的大小有主次之别,水面处理有聚分不同。 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叠石造山是为了创造山林景色。 体形高大的山林,一方面可以在山上建亭阁,眺望园林,俯望全园,达到扩大空间感的 目的,另一 方面可以阻隔视线,增加园中宁静的 气氛。 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 我国古代园林中占有 极重要的 位置。 山池是园景的骨干,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则常在建筑物内,同时建筑又是与山,池,花木共同的 构成园景。 所以它即是观察对象,又 是风景观赏点。 花木在 私家园林中以单株为主观赏,园林以老树为难得,略有几株,能使园林显的苍古深郁。 营造法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慢道):是在斜道 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辇道或御路):是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阶级形踏跺 :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 “单勾阑 ”二层为 “重台勾阑 ”。 :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 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 “通面阔 ”中间一间为“明间 ”左右侧为 “次间 ”再外为 “梢间 ”,最外的称为 “尽间 ”,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屋架上的 “檩 ”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 “通进深 ”,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屋面坡度。 (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宋):先 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 “举 ”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 “折 ”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 “举 ”到多高,仿佛是 “偶然 ”的结果。 :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 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 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 :(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 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斗口下垂直部分 :斗下倾斜的部分 :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5.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7.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跳头上置横栱的 :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 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 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支撑平傅的 构件 :(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 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效果,只用于里跳。 :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 ,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两椽袱。 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 清代称为太平梁 (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 布 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 :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门扇不用木框,完 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 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廊,围墙等处。 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 形象的窗棂。 (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 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 )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 明显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反宇为阳 ”举架举折的 运用。 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 佛光寺大殿。 :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 337.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台基,屋身,屋顶。 :一种装饰性建筑物。 有两根或四根并列直柱。 上有檐额。 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处。 亦指为庆贺而用竹木等搭建的类似牌楼的临时建筑物。 :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 建筑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