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电源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编号:1109003-0220-内容摘要:

应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排除后自动恢复输出。 应具有以下保护报警功能:过温保护、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欠电压报警、过电压报警、交流欠电压、交流过电压、缺相报警等。 整流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 冷却方式为自冷或智能风冷。 蓄电池 主要技术参数 单体电池额定电压: 2V。 单体电池浮充电电压: ~。 单体电池均衡充电电压: ~。 单体电池放电终止电压: ≥。 主 要性能要求 环境温度在 10℃ ~ + 45℃ 条件下,蓄电池性能指标应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蓄电池在环境温度 20℃ ~ 25℃ 条件下,浮充运行寿命应不低于 10 年。 蓄电池组按规定的试验方法, 10h 率容量应在第一次充放电循环时不低于 ,五次循环应达到 1C10。 供方应提供蓄电池接线板及抗振型安装支架。 蓄电池间接线板、终端接头应选择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具有防腐蚀措施。 蓄电池槽、盖、安全阀、极柱封口剂等材料应具有阻燃性。 蓄电池必须采用全密封防泄漏结构,外壳无异常变形、裂纹及污迹,上盖及端子无损伤,正常工作 时无酸雾溢出。 蓄电池极性正确,正负极性及端子应有明显标志。 极板厚度应与使用寿命相适应。 同一组蓄电池中任意两个电池的开路电压差,对于 2V单体电池不应超过 30mV。 蓄电池使用期间安全阀应能自动开启闭合,闭阀压力应在 1kPa~ 10kPa 范围内,开阀压力应在 10kPa~ 49kPa 范围内。 两个蓄电池之间连接条的压降, 3I10时不超过 8mV。 电池组间互连接线应绝缘,终端电池应提供外接铜芯电缆至直流柜的接线板。 蓄电池以 30I10的电流放电 1min,极柱不应熔断,其外观不得出现异常。 蓄电池封置 90 天后,其荷电 保持能力不低于 85%。 蓄电池的密封反应效率不低于 95%。 蓄电池需具有较强的耐过充能力。 以 16h 后,外观应无明显变形及渗液。 蓄电池自放电率每月不大于 4%。 蓄电池在 30℃ 和 65℃ 时封口剂应无裂纹和溢流。 制造厂提供的蓄电池内阻值,应与实际测试的蓄电池内阻值一致。 蓄电池组应考虑装设蓄电池管理单元的位置。 每节蓄电池应有编号。 48V 通信电源模块 主要技术参数 额定输入电压: 110V DC( 110V直流电源系统) /220V DC( 220V直流电源系统 )。 220kV~ 750kV变电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专 用技术规范 额定输出电流:由专用部分确定。 额定输出电压: 48V。 效率: ≥ 85%。 稳压精度: ≤ %。 动态电压瞬变范围:< 177。 5%。 瞬变响应恢复时间: ≤ 200s。 温度系数: ≤ %/℃。 浪涌电流:< 150%。 纹波电压峰 — 峰值:不超过 200mV。 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 MTBF) : ≥ 30 000h。 主要性能要求 应具有监控功能,且不依赖总监控单元独立工作,应配备液晶汉显人机界面。 正常工作时,应与总监控单元通信,接收和执行监控装置的指令。 应具有短路保护功能,短路排除后自动恢复 输出。 应采用 PWM 调制制式,模块工作频率 20kHz~ 300kHz。 应具有以下保护报警功能:过温保护、过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欠电压报警、过电压报警等。 48V应采用正极接地、负极加防雷模块方式,防雷等级不低于 D 级。 48V模块支持带电热插拔。 总监控单元 总监控单元是高频开关电源及其成套装置的监控、测量、信号和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 该单元能综合分析各种数据和信息,对整个系统实施控制和管理。 每套充电装置必须配备一套总监控单元。 该单元应能适应直流电源系统各种运行方式,具备液晶汉显人机对话界面, 应能与成套装置中各子系统通信,并可与站内监控系统通信,通信接口为 RS48 RS232 或以太网。 该单元应能显示充电装置输出电压、充电装置输出电流、母线电压、电池电压、电池电流、两路三相交流输入电压、各模块输出电压电流、各种报警信号、各种历史故障信息、单体电池电压、电池组温度等信息。 该单元应能对以下故障进行报警:交流输入过电压、欠电压、缺相,直流母线过电压、欠电压,电池电压欠电压,模块故障,电池单体过电压、欠电压等。 该单元应有自身故障硬触点输出。 当系统在断电之后重新启动时,应按电池的放电容量或放电时间确 定进行均充或浮充,均充结束后自动转入浮充状态,充电过程自动控制。 应有根据电池组温度对充电电压进行补偿的功能,补偿系数 3mV/℃ /只~ 5mV/℃ /只 ,基准补偿温度为 25℃。 蓄电池管理单元 蓄电池管理单元应具备的主要功能:监测蓄电池单体电压,对蓄电池充、放电进行动态监测,并应具备对蓄电池组温度进行实时测量功能。 本单元可独立设置,也可分别由总监控单元和检测模块来完成。 蓄电池采样线要经过带熔丝端子连接到蓄电池管理单元。 蓄电池电压采样精度应能精确到 3 位小数。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检测装 置 直流电源系统绝缘检测装置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在线监测直流电源系统对地绝缘状况(包括直流母线和各个馈线回路绝缘状况),并自动检出故障回路,能监测母线正对地、母线负对地电压,能检测出每个支路的正对地电阻和负对地电阻。 220kV~ 750kV变电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专 用技术规范 绝缘检测装置不宜对直流电源系统注入交流信号。 绝缘检测装置应与成套装置中的总监控单元或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 被测母线及支路正极、负极对地绝缘电阻报警值可由检测装置设置 , 报警值宜设置为7k( 110V系统)、 25k( 220V系统) , 母线对地电压检测误差不大于 177。 2%,支路电阻检测误差不大于 177。 10%。 仪表 直流电源系统应配置数字式母线电压、蓄电池电压、充电装置电流、蓄电池电流等表计,电压表精度 级,电流表精度 级。 分电柜应配置直流电压表。 事故照明切换屏 事故照明具有交直流切换功能,正常时输入电源为交流 , 事故时能瞬时自动切换到由直流系统供电。 输出回路应选用具有 AC、 DC 短路分断能力的断路器。 交流系统 引用标准 表 2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 基本条文。 在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 的各方应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表 2 技术规范引用标 准 标准(文件)号 标准(文件)名称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协议 GB 998 低压电器基本试验方法 GB 1497 低压电器基本标准 GB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 GB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GB/T 半导体变流器 基本要求的规定 GB/T 7261 继电器及继电器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DL/T 5136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生产输电 [2020]95 号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设备评估管理办法 生产输电 [2020]29 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强电力生产技术监督工作意见 国调 [2020] 222 号 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实施要求 通用要求 技术要求 1) 低 压柜技术参数见表 2。 表 2 低压柜技术参数 表 序号 项 目 内 容 1 污染等级 3 220kV~ 750kV变电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专 用技术规范 2 额定冲击耐受电压 ≥ 8 kV 3 电气间隙 ≥ 10 mm 4 爬电距离 ≥ 12 mm 5 隔离距离 应符合 JB 401285《低压空气式隔离器断路器、隔离断路器及熔断器组合电源》的有关要求,同时考虑到制造公差和由于磨损而造成的尺寸变化。 表 2(续) 序号 项 目 内 容 6 耐压水平 50Hz 1min 7 温升 符合 GB 中 的 规定 8 外壳防护等级 IP42 变电站等级 220kVA 330kVA/500kVA 750kVA 9 额定电压 400V 400V 400V 10 额定绝缘电压 690V 690V 690V 11 水平母线最大工作电流 2020A 3000 5000 12 垂直母线最大工作电流 1500A 2020 3000 13 水平母线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1s ) 50kA 50kA 65kA 14 水平母线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125kA 125kA 125kA 15 垂直母线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1s) 50kA 50kA 65kA 16 垂直母线短时峰值电流 125kA 125kA 125kA 17 额定分散系数 符合 GB — 1997 中 的规定制造厂规定额定分散系数,并用于温升试验 18 辅助回路的额定电压 AC 220V或者 DC 24V 2) 主要元器件技术参数。 a) 框架式断路器技术参数见表 3。 表 3 框架式断路器技术参数表 框架等级额定电流( A) 800 1000 1250 1600 2020 2500 3200 4000 5000 额定电流( A) 800 1000 1250 1600 2020 2500 3200 4000 5000 额定工作电压( V) 400 额定绝缘电压( V) 690 冲击耐压水平( V) 10000 极数 4 4 4 4 4 4 4 4 4 第四极额定电流( A) 800 1000 1250 1600 2020 2500 3200 4000 5000 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 Icu( kA) 50 50 50 50 80 80 80 100 100 额定使用短路分断能力 Ics( kA) 50 50 50 50 80 80 80 100 100 220kV~ 750kV变电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专 用技术规范 额定关合短路电流 ( kA,峰值 ) 105 105 105 105 176 176 176 220 220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 Icw( kA,1s) 42 42 42 42 65 65 65 80 80 分断时间 ( ms) 25~ 50 合闸时间 ( ms) 60~ 70 机械寿命 ( CO 循环 ) 1000(次) 有维护 20 20 20 20 15 15 15 10 10 免维护 10 10 10 10 10 10 10 5 5 表 3(续) 免维护电气寿命 ( CO 循 环 ) 1000(次) 10 10 10 10 4 2 2 安装型式 抽出式 应 配 部 件 电动操动机构 √ 操作计数器 √ 辅助触点 √ 闭锁装置 √ 智能控制单元(内置) √ 注 “ √” 表示必选。 b) 低压塑壳断路器技术参数见表 4。 表 4 低压塑壳断路器技术参数表 框架等级额定电流 Inm( A) 100 160 250 400 630 额定电流 In 100 160 250 400 630 额定工作电压 U( AC V) 400V 额定绝缘电压 Ui( AC V) 690V 冲击耐受电压 Uimp( AC V) 8000 极数 3P/4P 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 Icu( kA) 65 65 65 65 65 额定使用短路分断能力 Ics( kA) 35 35 35 35 35 免维护循环操作寿命(次) ≥ 12 000 ≥ 12 000 ≥ 12 000 ≥ 12 000 ≥ 8000 可配附件 分励脱扣器 √ √ √ √ √ 辅助触点 √ √ √ √ √ 报警触点 √ √ √ √ √ 注 “ √” 表示必选。 功能要求 柜体结构 开关柜的基本框架为组合装配式结构,螺 钉紧固互相连接成基本框架,再按方案变化需要,加上相应的门、封板、国产功能板、安装支架以及母线、功能单位等零部件,组装成完220kV~ 750kV变电站用交流电源系统专 用技术规范 整的开关柜,装置内零部件尺寸、隔室尺寸实行模数化。 在变压器室底部、前后门、进风口配钢丝网。 应保证所有柜型高度尺寸一致,保证所有柜型的固定基础框架在一条直线上,以方便土建施工。 柜型采用固定开关柜配插拔式、抽出式塑壳断路器;或采用抽屉式柜配固定式塑壳断路器。 按开关间隔独立分装且应有机械联锁功能。 1) 外壳: a) 外壳及面板为冷轧钢板(厚度 ≥ 2mm),表面静电喷塑处理,采用橘皮工艺,其余部分 采用敷铝锌板。 b) 垂直母线用功能板保护,防止偶然接触,其防护等级高于 IP30。 c) 每回路出线均应标出回路名称。 d) 柜底部(或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