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2728—20xx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总体技术要求内容摘要:

所有的电源柜应能监测输入电压值、电流值和各输出分路的状态;还应具有现场显示输入总电压、总电流的装置。 所有并机 UPS系统的旁路输入必须是频率、相位完全相同的同一路交流 电。 UPS 备电时间 A级机房的 UPS 系统蓄电池后备时间宜满足系统设计负荷工作 30min 以上, B 级、 C 级机房的 UPS系统蓄电池后备时间宜满足系统设计负荷工作 10min以上。 大容量后备蓄电池组宜选择单体端电压为 2V的蓄电池组。 每台 UPS连接的蓄电池不宜超过两组,最大不能超过四组。 供电系统部署要求 集装箱数据中心供电系统部署宜与传统的数据中心机房保持一致,其供配电建设应按 YD/T 2542中规定的 执行。 9 车载设备机械性能要求 YD/T XXXXX— XXXX 8 满足运输需求 内部车载设备包括机架、电子设备、管路线路、配套设备均要能承 受海、陆、空运输过程中的冲击、振动、碰撞。 集装箱机房供应方可以参考相关标准拟定相应的测试方案,以保证满足运输需求。 机房设备运抵目的地后,供需双方对交货进行以下方面验收: —— 内部设备的机械构件、电路板没有明显的断裂、残余变形、裂纹、严重划伤和其它机械损伤; —— 上电工作正常,各项性能参数指标符合需求。 满足抗地震需求 内部车载设备要根据应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抗地震等级,按 YD5083的要求进行设计与验收。 建议试验针对内部车载设备,而无需对整个机房进行抗震测试。 堆叠的集装箱机房要考虑相应的抗震需求,可通过集装箱间 的固定措施来满足。 10 接地和防雷要求 集装箱机房交流电源线的引入 集装箱中心机房的交流供电应采用 TN( TNS、 TNCS)方式。 如果集装箱所在区域,地网建设良好,建议采用 TNCS模式, 否 则采用 TNS方式。 TNS的配电模式见图 4所示: 图 4 TSS 模式 TNCS的配电模式 见图 5所示 : 图 5 TNCS 方式 YD/T XXXXX— XXXX 9 低压埋地电缆应选用铠装电缆或穿钢管埋地引入集装箱中心机房中,埋地长度不宜小于 15m(当高压电力电缆已采用埋地敷设时,低压侧一般不作要求),电缆金属铠装层和钢管两端应就近与变压器地网和机房地网连通。 集装箱中心机房内所有交流用电及配电设备均应采取接地保护;交流保护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严禁采用中性线作为交流保护地线。 集装箱机房室内的等电位连接设计 集装箱内应放置主接地排( MET),主接地排通过接地引下线接入到集装箱外部的接地网上。 集装箱机柜内部设置有接地汇流条,机柜汇流条通过接地线与主接地排进行星型 连接,机柜接地线不小于 16mm^2;也可采用沿集装箱机房的内周长或走线架铺设水平接地汇集线,即机柜分别与接地汇集线连接,接地汇集线再与主接地排进行连接。 接地汇集线采用 25mm 3mm的扁铜带。 集装箱机房内安装的设备应和集装箱内的其它金属部件绝缘。 连接示意图如图 6所示: 图 6 机房的等电位连接示意图 集装箱并柜或堆叠的等电位连接设计 集装箱进行上下堆叠时,上集装箱的引入线直接和下集装箱的 MET连接,总接地引入线从下集装箱的 MET引入,和集装箱接地网互联。 集装箱进行水平并柜时,每一个业务集装箱应通过一根等电位 连接线缆和配电集装箱进行互连。 接地线材及布线方式 接地线、接地汇集线需根据设备故障电流和结构应力进行选择。 接地引下线应采用 40mm 4mm的热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为 95mm^2的多股铜缆,接地引下线需要与 MET进行防松脱设计。 主接地排( MET)应靠近交流防雷箱和配电箱,交流防雷箱接地线长度应不大于 1m。 交流电源线、光缆,空调电源线、配电箱接地线、室内接地排引下线在室内走线架上布线时应与机房内部信号电缆保持一定的空间间隔。 电源口防雷 集装箱交流电源的防雷设计遵照 GB 50343和 YD 5098,设置三级防雷器。 防雷器的配置需要根据环境进行选择,集装箱从外部取电的总配电柜放置第一级防雷器,集装箱内部配电柜集成第二级防雷,机柜内的配电单元实现防雷的第三级防护,每一级防雷器需要能实现协调防护。 建议第一级防雷器选择最大放电电流为 100kA( 8/20us);第二级防雷器选择最大放电电流为 40kA( 8/20us);建议第三级防护的最大放电电流为 10kA。 两级防雷器之间的退耦距离(电源线长度)应不小于 5m。 11 监控与消防系统要求 YD/T XXXXX— XXXX 10 监控系统 监控是对箱体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动力及机房环境进行检测、综合评 估并实现对执行部件操作控制改善设备运行环境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动力(交直流电源、蓄电池、油机)、箱体环境、箱体热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基础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消防系统等。 监控系统应具备告警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的基本功能。 动力系统监控 箱体内动力系统监控: 集装箱内应该有专用的监控服务器负责收集主供电的电压、电流变化量值以及过压、欠压、过流等状态信息。 经过监控服务器的汇总,通过 TCP/IP协议按 CS或 BS的方式由远端的计算机调用。 集装箱体内的动态 PUE值和各子系统的功率值可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驻留软件计算输出。 如使用交流供电建议每机柜使用带以太网接口的 PDU分线盒, PDU的每路输出均可独立控制通断, PDU内部的嵌入式系统能够计算每路输出的功率值。 环境系统监控 箱体内运行环境监控: 集装箱内应该有专用的监控服务器负责收集箱体内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监控项目应至少 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报警、水浸、门磁和防盗。 集装箱内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建议采用带有 RS485接口的智能传感器,以实现全数字的环境监控。 也可使用全 IP的智能传感系统,即所有的传感器均具有以太网接口,整个监控系统可由服务器通过箱体内的交换机或是 HUB来采集信息状态以供远端的计算机查阅,并且应该提供至少一个 KVM供箱内的使用维护者检查和设置箱内的传感器。 对于前后维护的机柜,每个机柜均应设置 2套温湿度传感器,分别监测进风和出风处的温湿度。 单面维护的机柜可仅设置一套传感器。 箱体内的动力系统监控和运行环境监控的监控服务 器可合二为一。 安防系统 出入门控制系统 箱体机房每个门区应有门禁控制。 当门区采用单面控制时,每个受控门区设置 1个读卡器、 1个电控锁和 1个出门按钮;当门区采用双面控制时,每个受控门区设置 2个读卡器、 1个电控锁。 每个电控锁按单扇门和双扇门分单门锁和双门锁。 火灾发生时,消防联动系统可将门禁控制器电源切断,门禁自动释放。 入侵报警系统 在机房防护区应设置不同原理的探测器,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声音复核装置,宜设置声光显示装置,利用探测器和其他防护装置实现对禁区的出入口、通道、通风口、天窗等立体交叉设防。 视频安防 监控系统 集装箱设备机房应设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即在机房周界监视区域内进行视频探测、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不应有盲区。 如机房前后维护走道,空调间,过度间均应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监控区内。 基础设备管理 YD/T XXXXX— XXXX 11 基础设备包括服务器、存储、安全以及网络设备。 服务器的管理要求提供独立的管理通道,采用统一的 IPMI管理接口, FE组网。 存储,安全以及网络设备可通过对应的设备开发对应的接口,按照管理软件具有能解耦上下文的插件模块,保持管理系统的开发性、解耦能力。 消防系统 消防系统应该作为单独的系统处理,消防系统监控独立地拥有自己的温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 温湿度传感器和烟感传感器可以同时输出干接点信号到运行环境监控服务器作为辅助告警输出。 集装箱内应装配合气体灭火系统的报警装置。 在机房内设置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或与吸气式探测器相组合的两级探测器;在集装箱的进口处,设置气体灭火控制盘及紧急启动、停止按钮;在集装箱门内上部设置报警、喷射各阶段响应的声光报警装置;在集装箱门外上方设置放气显示灯及蜂鸣器。 只有当两级探测器均发出报警信号后,气体灭火控制盘才向钢瓶发出放气动作信号,同 时接受其返回信号。 集装箱内主配电箱(柜)内进线处应设置剩余电流检测点。 防火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值宜为 500mA。 电气火灾报警系统控制器应安装在本建筑物的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内,由消防控制室或值班室统一管理。 集装箱内探测、报警传输和 50V以下供电的控制线路应采用耐压不低于交流 300V/500V的多股绝缘导线或电缆。 线路敷设应穿保护管或线槽明敷设。 所穿钢管和金属线槽均应有涂防火涂料等防火保护措施。 进行 IDC机房规划时,依据 GB 50370中的规定: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的最小保护高度应 大 于 300mm.。 当架空地板净空 高度≥ 300mm时,地板下宜布置气体灭火喷头。 机房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按照一个防护分区考虑气体灭火系统。 监控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概述 对箱体动力、环境、安防、设备、消防系统实施集中监控管理,通过实时监视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侦测和上报故障,可实现系统的集中维护管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及设备的安全性。 监控系统的兼容性设计 监控系统的兼容性设计要求如下: —— 监控系统的引入不应影响被监控设备正常工作,不应改变具有内部自动控制功能的设备的原有功能 ; —— 监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 被监控设备 处于任何工作状态下,监控系统均能正常工作;同时监控设备本身不应产生影响被监控设备正常工作的电磁干扰 ; —— 监控系统应能监控具有不同接地要求的多种设备,任何监控点的接入均不应破坏被监控设备的接地系统 ; —— 监控系统应独立组网, 避免 对业务通道的数据传输产生影响。 监控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计 监控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计要求如下: —— 监控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对数据紊乱、通信干扰等可自动恢复;对通信中断、软、硬件故障等应能诊断出故障并及时告警,故障告警应有明显清晰的可视可闻信号 ; —— 监控系统硬件应能在各地通信机房提供的基础电源条件下不间断工作,恢复供电时,应能自启动运行 ; YD/T XXXXX— XXXX 12 —— 监控系统的测量精度要求为:直流电压应优于 %;蓄电池单体测量电压误差应不大于 5mV;其它电量应优于 2%;非电量一般应优于 5%;开关量应 100%准确 ; —— 监控系统在链路存在的情况下,告警响应时间应小于 5s,数据响应时间应小于 10s,命令执行响应时间应小于 10s。 监控系统的可扩展性设计 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使之具有灵活性及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监控系统网络和不同数量监控对象的需要。 12 机房分级分类标准 机房分级分类标准 见 YD/T 2441。 13 机房与外网连接要求 集装箱式数据中心与外网连接时, 可 通过 双绞线、同轴电缆或者光缆与外网进行网络连接。 与外网连接 的信号线缆应做好防雷设计,建议采用 TCP/IP协议进行通信。 YD/T XXXXX— XXXX 13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单排机柜放置方案 单排机柜放置方案 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底置方案 底置方案见图 : 图 底置方案 优点是制冷模块在地板下面,降低了因水管漏水对设备的影响;缺点是增加了设备机架的安装难度;制冷模块维护不方便;散热能力要受到开孔地板通孔率的影响。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 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 360 kW( 40英尺集装箱, 18个主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 900mm,高 2020mm,宽度支持 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 冷通道宽度 800mm,热通道宽度500mm。 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 750mm。 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顶置方案 顶置方案见图 : YD/T XXXXX— XXXX 14 图 顶置方案 优点是相对水冷换热器底置方案,无开孔板对通风量的影响,所以散热能力更强;缺点是制冷模块维护不方便;水管漏水、冷凝水对设备有一定风险;集装箱重心偏心。 单个主设备 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 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 360 kW( 40英尺集装箱, 18个主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 900mm,高 2020mm,宽度支持 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 冷通道宽度 800mm,热通道宽度500mm. 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 750mm。 单排机柜,通用服务器,液冷换热器侧置方案 侧置方案见图 : 图 侧置方案 优点是水平送风和回风路径较短,制冷系统效率高,机柜内设备冷却均匀,同时制冷模块维护方便,漏水影响小;缺点是制冷模块占用机架的布局空间,不利于提高整个集装箱数据中心的装机容量。 单个主设备柜平均功耗建议不大于 20kW,所有主设备总功耗不大于 280 kW( 40英尺集装箱, 14个主设备机柜)。 建议机柜深度 900mm,高 2200mm,宽度支持 19英寸标准插箱安装; 冷通道宽度 800mm,热通道宽度500mm。 服务器等信息设备深度不超过 750mm。 YD/T XXXXX— XXXX。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