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区域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 新机制,促进 漯河市 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 发展。 主要任务: 继续贯彻落实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 “ 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 ” 的基本思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用地;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以优化土地利用 结构和布局为主线,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 第四节 土地利用基本 原则 —— 严格保护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进一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合理安排非农业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重点保障 中心城区和 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以 及 食品、盐化工等重点产业 发展用地, 保障廉租房等民生用地,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以建设资源 节约 型社会为目标 ,严格 执行 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 奖惩 机制, 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 扩张 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 发展 方式的转变。 ——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从实现城乡统筹、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的要求出发,优化城乡 土地利用 结构 和布局, 促进城镇化、工业化 和农业现代化 健康发展。 —— 保护生态环境。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切实加强对 沙澧河 等生态功能 区 的保护,积极开展 土地 综合整治,加大对水土流失 、土地污染的防治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第 五节 土地利用目标 为落实《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2020 年)》下达任务和保障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规划期内 全市 努力实现以下 主要 土地利用目标: ——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全 市 耕地保有量到 2020年 和 2020 年 均 保持在 公顷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 159100 公顷以上。 —— 重大发展用地得到保障。 中心城区发展用地、京广城镇发展带漯河段和伏牛东城镇发展带漯河段两大发展带中心城镇发展用地、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得到保障。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 显提高。 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和经济产出率。 单位建设用地国内生产总值由 2020 年的 万元 /公顷提高到 2020年的 125 万元 /公顷、 2020 年的 185 万元 /公顷;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由 2020 年的 172 平方米分别降到 2020 年的 145 平方米和 2020年的 117 平方米。 专栏 二 土地利用的主要调控指标 指标 2020 年 2020 年 2020 年 指标属性 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耕地保有量 约束性 基本农田面积 162002 159100 159100 约束性 园地面积 预期性 林地面积 预期性 建设用地总规模 预期性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约束性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预期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约束性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 预期性 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 — 2814 10600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 2468 5500 预期性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 2324 4694 约束性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 2415 4929 约束性 效率指标(单位: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172 145 117 约束性 人均城镇用地 127 112 97 约束 性 注: 由 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依据国土资厅发 [2020]51号文件转换确认 ; 年 城镇 人口数来源于 《 2020 年漯河市 统计年鉴 》, 2020 年和 2020 年城镇 人口 为预测值。 —— 城乡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按照漯河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分布,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规划期内统筹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生态涵养功能区建设等,形成功能合理、有机结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农用地面积由 2020 年的 公顷减少到 2020 年的 公顷, 2020 年的 公顷,期内净减少 7500 公顷;城乡 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控制在 公顷, 2020 年控制在 公顷,期内净增加 560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2020年增加到 公顷, 2020 年增加到 公顷,期内净增加 4000 公顷。 ——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得到落实。 至 2020 年,全 市 土 地整理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增加耕地面积 4929 公顷,保质保量完成 补充耕地 任务 ,其中至 2020 年, 补充 耕地面积 2415 公顷。 第三章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按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2020 年全 市 农用地面积为 公顷, 2020 年减少到 公顷, 2020 年减少到 公顷,与 2020 年 相比分别减少 2150 公顷和 7500 公顷。 ——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2020~2020 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2324 公顷以内;保质保量完成耕地补充任务, 2020~ 2020 年全市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2415公顷。 规划至 2020 和 2020 年耕地面积始终稳定在 公顷,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 159100 公顷以上。 —— 适当增加园地。 规划至 2020 年园地增加到 公顷,2020 年增加到 公顷,与 2020 年 相比分别增加 100 公顷、200 公顷。 —— 稳步增加林地。 规划至 2020 年林地面积增加到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加2900 公顷、 8100 公顷。 —— 合理安排其他农用地。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 等 用地 ,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田整理,优化沟渠、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规划至 2020 年,其他农用地减少到 公顷,至 2020 年减少到 公顷,与 2020 年 相比分别减少 5150 公顷、 15800 公顷,减少类型以设施农用地(尤其是晒谷场)和农村道路 等 为主。 合理增加建设用地。 基本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国家及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区 域、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2020 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 公顷,规划至 2020 年调整为 公顷,至 2020 年调整为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加 2700 公顷、 9600 公顷。 —— 有序增加城镇工矿用地。 大力推动工业化,加快发展城镇化,规划至 2020 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0%以上。 至 2020 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到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加 2000 公顷、 6600 公顷。 —— 合理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 逐步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至 2020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至 公顷;至 2020 年减少到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减少 114 公顷、 1000 公顷。 专栏三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单位:公顷; % 地类 2020 年 近期增减 2020 年 远期增减 2020 年 规划期 增减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面积 比重 农用地 耕地 0 0 0 园地 100 100 200 林地 2900 5200 8100 其他农用地 5150 10650 15800 合计 2150 5350 7500 建 设 用 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工矿用地 2000 4600 6600 农村居民点用地 114 886 1000 小计 1886 3714 5600 交通水利 用地 674 2326 3000 其他建设 用地 140 860 1000 合计 2700 6900 9600 未利用地 水域 0 0 0 滩涂沼泽 300 800 1100 自然保留地 250 750 1000 合计 550 1550 2100 总计 0 0 0 注:面积减少为( ),比重为占全市土地面积比重。 —— 增加交通水利用地。 优化区域交通路 网配置, 保障国家、省和市重点 交通 运输工程建设 用地 , 保障 沙澧河防洪工程、泥河洼安全建设 工程 等用地需求。 规划至 2020 年交通水利用地增加到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加 674 公顷、 3000 公顷。 —— 扩大其他建设用地。 规划至 2020 年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增加到 公顷,至 2020 年增加到 公顷,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增加 140 公顷、 1000 公顷。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2020 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 公顷,规划至 2020 年面积减少到 公顷,至 2020 年面积减少到 公顷。 与 2020 年相比,分别减少未利用地 550 公顷、 2100 公顷。 未利用地减少主要是开发滩涂沼泽(主要为滩涂)和自然保留地(主要为其他未利用地)来补充耕地和植树造林,其中近期开发滩涂 300 公顷,开发其他未利用地 250 公顷;规划期内开发滩涂 1100 公顷,开发其他未利用地 1000 公顷。 第二节 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优先布设生态屏障。 漯河市地处平原,规划期内要重点实施淮河流域生态防护林工程和平原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51 个乡镇的淮 河主要支流两侧、排涝沟渠两侧防护林体系建设,维系河流自然生态功能, 保护饮用水源 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实施交通廊道和河堤绿化、城镇和村庄绿化及荒沙、荒滩、荒地绿化,形成城乡一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国土生态屏障网络。 优化农用地布局。 按照国家及省相关规划布局的要求,优化全市农用地布局,充分考虑各地受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的土地适应性,结合各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因素,在有效保护现有耕地、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稳步进行,优化基本农田布局,推动园地和林地向沙澧河生态功能涵养区发展。 —— 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按照这一目标,规划要重点保护好各县(区)的优质耕地,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为契机,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规划期内全市总耕地面积保持稳定,不低于 公顷,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保护面积分别为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和 公顷。 ——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依据漯河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漯河市农用地分等成果,在确保调入的基本农田质量高于调出的基本农田质量、调整后基本农田连 片程度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 首先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模边界内的基本农田核减 2902 公顷;其次,将中心城区规模边界内未核减基本农田和扩展区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将县城和建制镇允建区与扩展区、基本农田保护缓冲区以及独立工矿区和双汇 1 亿只畜禽养殖基地等重点项目内的基本农田调出,将低等别、质量较差以及生态脆弱地区、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同时,将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内作为“绿心”、“绿带”保留的耕地,以及 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作为绿色开敞空间保留的耕地调入基本农田。 全市共核减基本农田 2902 公顷,调整(调出。年漯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区域规划(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