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构 进一步加强了 动物疫病监测 各项工作的管理。 河南省 按照 “研究监测模型,建立监测网络,筛选监测方法,采集监测样本,实施监测检验,汇总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发布监测预警 ”的技术路线, 建立了 《河南省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设管理规范》 ,划分 省、市、县三级监测职责和分工, 并 强化了动物防疫信息报告和监测信息报告网络监管,使全省 174 个疫情信息报告点、 143 个监测信息报告点和 1038 个规模养猪场生产防疫信息传输 无差错。 重庆市对市级和 区县监测工作进行分工,市级监测主要进行血清学复核检验、病原学监测和疑似疫情诊断,区 县对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免疫抗体监测。 天津市 成立了疫情测报科,全面组织、协调、开展流行病调查 、疫病监测 和疫情测报工作。 陕西 省为各市疫控中心、疫情测报站统一订购监测试剂,做到动物疫病监测工作方法、标准、试剂 三 统一。 云南省 除 对 16 个州市、 30 个动物疫情测报站和边境动物疫情监测站的 监测疫病种类、监测数量、监测方法、监测诊断试剂等作统一 要求 外 ,明确规定了省、州、县各级的工作职责分工、每种疫病监测的任务数、方法及经费补助办法等。 安徽省 为保证采样规范,真实反映免疫效果,制定了《动物疫病监测样品(血清、棉拭子)采集技术规范》。 河南、安徽等 省份 还开展了包括 动物疫病监测 工作 考核 和基层防疫员工作考核 ,确立了以监测数据考核验证防控实效的指导思想,将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作为免疫实施和免疫实效方面考核评定的 依据。 通过这些管理措施, 建立 监测相关 管理制度和 细化 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了监测各项业务工作, 促进了监测各项工作的落实。 ( 三 )监测工作 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升 为做好动物疫情和疫病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处理和上报等一系列工作, 天津市 成立了疫情测报科,全面组织、协调、开展 本区域动物 疫病监测、 流行病调查和疫情测报工作。 重庆市 在汇总本区域 各类 信息 基础上 ,结合同期国内外发生的主要动物疫情信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等 信息处理手段, 进行 综合分析评估, 将分析结果 上报。 福建省 及时收集整理 130 个病种动物疫病信息 、 国内外和省内有关动物疫情和防控的信息, 并利用“福建动物防疫网” 网络 发布相关动态信息, 促进了动物疫情、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信息报送工作和动物防疫宣传工作。 吉林省 确定专职的疫情监测员,以基层防疫员为支点、高危地区为重点设立疫病监测网点 安排专人专岗开展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动物疫情和疫病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处理和上报等 一系列工作。 青海省加强了 监测信息传报的 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保证了 47 个州、县和 2 个种畜场动物疫情和监测信息报送工作运转畅通, 27 个县 (市 ) 通过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网络系统报告发生普通动物疫情 和疫病信息 837 起 , 涉及 发病动物 万头。 并且为做好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 日常管理和维护, 2020 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原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上报流程,规范了相关填报制度,提高了全国动物疫情和疫病监测信息的采集、汇总、处理、上报、分析的效率。 在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努力 下,目前我国已 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地全国疫情和疫病监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信息化体系, 为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评估疫情风险、预测预警动物疫情提供了 大量 的基础数据。 我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 四 ) 积极 探索监测工作机制 各级疫控机构积极探索监测 工作 新模式,开展定点监测、 定点和 紧急调查、联合监测、 专项监测 等 多种 形式 的 流调和 监测工作。 甘肃省 根据所属 14 个市州的动物养殖情况、流通模式、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地理环境等特征综合考虑,选择了 3 市 、 3 县(区)作为省级定点监测的固定监测点,按月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的血 清学和病原学监测 和 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 ,累计检测各类样品 5900 份。 吉林省将基 层防疫员作为测报点,高危地区为测报重点,对养殖密集区、水网地带、交易频繁地等通过定点流调、专项流调和采集监测样本的方式进行了疫病调查 , 全年共调查规模 养殖 场 12445 个,散养户 182448 个。 内蒙古 发挥 基层 疫情报告网络和边境动物疫情观察报告员的作用,加大对野生偶蹄动物、野生鸟类等动物 的 重点疫病的监测。 北京市 建立了 15 个畜禽疫病流调哨兵场,每月收集哨兵场 养殖和动物疫病 等 信息, 定期 开展 监测。 辽宁省 确定了 3 县、 51 个饲养场 的 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