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江省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 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取 ;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 2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 取。 当纵 向或横向水平杆的轴线对立杆轴线的偏心距不大于 55mm时,立杆稳定性计算中可不考虑此偏心距的影响。 模板支架计算时,应先确定计算单元, 明确荷载传递路径,并 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绘出计算简图。 钢管截面特性取值应根据材料进场后的抽样检测结果确定。 无 抽样检测结果 时, 可按附录 A查取相关数据。 优先选用在梁两侧设置立杆的支撑模式,通过调整立杆 纵向 间距 使其 满足受力要求。 在梁两侧设置立杆的基础上再在 梁底 增 设立杆时, 应按等跨连续梁进行计算, 按附录 B查取相关系数。 钢材的强度设计值与 弹性模量应按表。 表 Q235钢材的强度设计值与弹性模量 ( N/mm2) 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 205 抗弯强度设计值 fm 205 弹性模量 E ?105 扣件、底座的承载力设计值应按表。 表 扣件、底座的承载力设计值( kN) 项 目 承载力设计值 对接扣件(抗滑) 直角扣件、旋转扣件(抗滑) 底座(抗压) 注: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值不应小于 40N m,且不应大于 65N m。 13 木材的强度设计值与弹性模量可参照 表。 表 木材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参考值( N/mm2) 名 称 抗弯强度设计值 fm 抗剪强度设计值fv 弹性模量 E 方 木 13 9000 胶合板 15 6000 受压构件的长细比不应超过表。 表 受压构件的容许长细比 构件类别 容许长细比 [λ] 立 杆 210 剪刀撑中的压杆 250 水平构件计算 模板支架 水平构件的抗弯 强度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m fWM ??? ( ) 式中: ? m— 弯曲应力 ( N/mm2) ; M — 弯矩 设计值 (N?mm),应 按 条的规定计算; W ― 截面模量( mm3),按附录 A 采用; f m— 抗 弯 强度设计值( N/mm2), 根据构件材料类别 按 表 、 采用。 模板支架 水平构件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 = G? ?MGk + ?MQk ( ) 式中: G?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而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MGk — 模板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与钢筋自重标准值产生的 弯矩 总和; ?MQk —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标准值、振捣混凝 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产生的 弯矩 总和。 水平构件中的底模、方木应按下列公式进行抗剪强度计算: V32Q fbh? ? ? ( ) 式中: ? — 剪应力 ( N/mm2) ; Q — 剪力设计值( N) ; b ― 构件宽度 ( mm); 14 h — 构件高度 ( mm) ; fV — 抗 剪 强度设计值( N/mm2), 根据构件材料类别 按 表 采用。 模板支架 水平构件的挠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v≤ [v] ( ) 式中: v — 挠度 (mm); 简支梁承受均布荷载时: 45384v qlEI? 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时: 348v PlEI? 等跨连续梁的挠度见附录 B。 其中, q — 均布荷载 (N/mm); P — 跨中集中荷载 (N); E — 弹性模量 (N/mm2); I — 截面惯性矩 (mm4); l — 梁的计算长度 (mm)。 [v]— 容 许挠度,不应大于受弯构件计算跨度的 1150或 10mm。 计算横向、纵向水平杆的内力和挠度时,横向水平杆宜按简支梁计算;纵向水平杆宜按三跨连续梁计算。 立杆计算 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 Nut,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不组合风荷载时 : Nut = G? ?NGk + ?NQk ( ) 组合风荷载时 : Nut = G? ?NGk + ??NQk ( ) 式中: Nut — 计算段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 ( N) ; ?NGk — 模板及支架自重、新浇混凝土自重与钢筋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 N) ; ?NQk — 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荷载标准值、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 N)。 对单层模板支架, 立杆的稳定性应按下 列公 式计算: 不组合风荷载时 : HutN fAK? ? ( ) 组合风荷载时 : 15 wHutN M fAK W? ?? ( )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模板支架,考虑叠合效应, 立杆的稳定性应按下 列公 式计算: 不组合风荷载时 : H fAK? ? ( ) 组合风荷载时 : wH N M fA K W? ?? ( ) 式中: Nut — 计算 立杆 段的 轴 向 力设计值( N); ? — 轴心受压立杆的稳定系数, 应 根据长细比 ? 由 附录 C 采用 ; ? — 长细比, 0li?? ; l0 — 立杆 计算长度( mm), 按 条的规定计算 ; i — 截面回转半径( mm), 按 附 录 A 采用 ; A — 立杆的截面面积( mm2),按附录 A 采用; KH — 高度调整系数, 模板支架高度 超过 4m 时采用,按 条的规定计算; Mw — 计算立杆段由风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 N?mm) ,应 按 条的规定计算; W ― 截面模量( mm3),按附录 A 采用; f —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按 表 采用。 立杆计算长度 l0 应按下列表达式计算的结果取最大值: 0 2l h a?? ( ) 0l k h?? ( ) 式中: h — 立杆步距 ( mm) ; a — 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 mm) ; k — 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按附录 D 计算; μ — 考虑支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杆等效计算长 度系数, 按 附录 D 采用。 当 模板支架高度 超过 4m 时,应采用高度调整系数 KH 对立杆的稳定承载力进行调降,按下列公式计算: H 11 0 . 0 0 5 ( 4 )K H? ?? ( ) 式中: H — 模板支架高度 (m)。 由风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 Mw,应按下 列公 式计算: 2kaw w k 0 . 8 5 1 . 40 . 8 5 1 . 4 10 w l hMM ?? ? ? ( ) 16 式中 : Mwk — 风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 ( N?mm) ; wk — 风荷载标准值 (N/mm2), 按 条的规定计算; la — 立杆纵距 (mm); h — 立杆步距 (mm)。 考虑风荷载产生的附加轴力,验算边梁和中间梁下立杆的稳定性,对单层支架按下式重新验算: ut iHNNfAK? ? ??? ()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支架,考虑叠合效应,按下式验算: iHNN fAK? ? ??? () 式中: Ni — 验算立杆的附加轴力; 其它参数与公式 ()相同。 扣件抗滑 承载力计算 对单层模板支架,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 应按 下 列公 式计算: R≤Rc ( ) 对两层及两层以上模板支架,考虑 叠合效应, 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时,扣件的抗滑承载力 应按 下 列公 式计算: ≤Rc ( ) 式中: R — 纵向、横向水平杆传给立杆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 ( kN); Rc — 扣件抗滑承载力设计值, 应按表 采用。 R≤ kN 时,可采用单扣件; R? kN 时,应采用双扣件; R kN 时,应采用可调托座。 立杆地基承载力计算 立杆基础 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 列公 式的要求: p ? fa ( ) 式中: p —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 (N/mm2), p=AN; N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轴向力设计值 (N); A — 立杆的 基础底面面积 (mm2); fa — 修正后的 地基承载力 特征 值 (N/mm2),按。 修正后的 地基承载力 特征 值 fa 按下 列公式 计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