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讨论稿)—20xx0123合稿内容摘要:

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 重要意义 在鄂尔多斯设立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将有力 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弘扬生态文明,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新局面 , 为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创造了典型范例。 对 促进 西部地区 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鄂尔多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环境恶劣,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 重点区域 ,目前处于经济建设的上升 期。 推进鄂尔多斯先行示范区建设,对促进我国西部地区 经济 发展,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依托科技、管理创新 ,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提供示范经验。 11 对 资源型城市 的 转型升级 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鄂尔多斯作为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 重要的煤炭供应基地 , 形成了以能源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 为改变 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 ,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 ,积极 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继续保持能源化工行业稳定增长的同时, 积极推动非煤产业的发展,大力 发展 清洁能源、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 等。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对西北地区 脆弱 生态环境保护具有 借鉴 意义。 鄂尔多斯 地处我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境内有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 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全市总面的 48%, 每年有 1 亿多吨泥沙进入黄河,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保护、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多年来,鄂尔多斯坚持“生态立市”,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为西部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 我市生态环境的修复, 积累的经验对生态保护有示范作用。 对 建立 西部生态安全 屏障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西北地区 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是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鄂尔多斯位于首都北京的西北上风向, 是京津风沙源治理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加大了沙化土地治理、防护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 率。 作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重要一环,鄂尔多斯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树立生态理念,保护森林植被,建立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核示范意义, 也有利于维护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12 三、 总体要求 (一 )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主 体 功能区规划, 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科学 规划、合理开发, 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开发、集约发展的要求,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 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围绕 自治区“ 8337”发展思路 ,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空间和建设美丽草原,着力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和技术创新保障体制。 严守 生态红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 资源型、荒漠化西部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 ) 战略定位 生态环境 保护 的典范。 坚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时间与空间公平 ” 的原则 , 以生态立市, 将鄂尔多斯 打造 成 西北地区的生态之城、 绿色之城, 培育绿色产业、让经济绿色化、生态经济化,形成良性互动。 继续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减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使之成为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条件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典范。 宜居 宜业 宜游 的生态 城镇。 严格执行 生态红线 ,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利用产业转型 和 农牧民 向城市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中心城 13 区组团发展,旗县产业化发展,乡镇特色发展。 构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依据 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以及发展基础,形成工业与城镇、 城镇与农牧区协调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 环境 ,容城入林,加大城镇绿化和美化工作, 产城融合, 使鄂尔多斯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西部地区甚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 ,建设美丽的鄂尔多斯。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把我市建设成为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依托煤炭、天然气资源优势,采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IGCC)、碳捕集等绿色煤电技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 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燃煤机组,推进煤电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和档次。 鼓励沿河地区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建设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电源点, 鼓励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不断提升风电和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消纳比例, 通过科学利用煤、气、油、铀等资源, 大力挖掘风光资源, 打造国家绿色能源基地。 绿色农畜产品基地。 在沿河、城郊和西部牧区等环境较好地区,打造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草牧场等生态产品的产出率,打造高端、标准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依托呼包鄂城市群以及华北地区市场需求,建设优质农牧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西部 产业 转型的示范。 我国西部地广人稀,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总体 相对滞后,但资源丰富、特产众多、文化各异, 存在发展的挑战也有大量的机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 鄂尔多斯依托资源优势, 近几年来在经济基础上升的同时坚持优化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开展 产业转型 升级,调整产业结构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后续将 继 14 续 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巩固和完善产业转型的成果,形成可推广、能示范的 新 模式,为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制度创新的先行区。 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环境资源保护体系、经济发展和政策体系, 探索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 (三 ) 主要 目标 利用五年的时间,我市生态文明 建设 取得 积极成效, 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 初步建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xx万元左右, 服务也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x%,单位 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年下降 x%和 x%。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x%、 x%、 x%和 x%,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 约束性指标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市主要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天数平均大于 300 天 /年 ; 资源产出率 为 xx、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 为 xx、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为 xx、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为 xx; 城镇供水水源地 水质安全, 全面达标, 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达 xx; 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健全,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达 xx,均 处于 自治区 前列 ; 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 ,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 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鄂尔多斯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15 表:鄂尔多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基本值 2020 年 目标值 2017 年 变化率 经济发展质量 1 人均 GDP 万元 2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 3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 ::37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5 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 品种植面积比例 %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6 国土开发强度 % 7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千公顷(统计年鉴)/635 万亩(农牧业局) 8 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 亿元 /平方公里 亿元 /平方公里 9 用水总量 亿立方 米 10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 11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吨水 万吨/亿元 1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13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 % 14 GDP 能耗 吨标准煤 /万元 15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 /万元 1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17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 准煤 3265 18 资源产出率 万元 /吨 16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基本值 2020 年 目标值 2017 年 变化率 19 矿产资源三率(开采回采、选矿回 收、综合利用) 20 绿色矿山比例 7/908 2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22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2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48% 24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5 林地保有量 万公顷 61083750亩 26 森林覆盖率 % % 27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 米 8239308立方米 28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 % 29 湿地保有量 万公顷 万亩 30 禁止开发区域面积 万公顷 万平方公里 31 水土流失面积 万公顷 32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 万公顷 平方米公里( 2020年) 33 自然岸线保有率 3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3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万吨 二氧化硫 万吨 以国家 、自治区下达指标为准 氮氧化物 万吨 化学需氧量 万吨 氨氮排放量为 3003吨 36 空气质量指数( 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 % 330 天/365 天 17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基本值 2020 年 目标值 2017 年 变化率 3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38 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39 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 % 40 城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41 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 % 90 42 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 % 95% 43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 % 44 二级及以上能效家电产品市场占有 率 % 90( 2020) 45 节水器具普及率 % 88( 2020) 46 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 % 47 有关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体制机制建设 48 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核的比 重 % 49 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 出比例 % 26331 万元/4832535万元 50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 GDP 比重 % 51 环境信息公开率 % % 四、 主要任务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主的方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空间 开发布局 、 产业 发展 结构 、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 资源综合利用 水平 、生态环境 系统 、文化体系 、 体制机制 和基础 能力。 (一 ) 调整 空间布局 按照 全国 和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 规划要求, 合理控制开发强 18 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明确 旗县 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1. 城镇建设空间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 按照“一主两副十五镇,四条优化发展走廊”的空间布局结构 , 加强与周边城市融合对接,推进呼包鄂城市群建设 , 加快推动市域城镇南北扩展、东西联动, 建立 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的城镇发展体系。 大力推进城镇规划,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确定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合理控制建设规模 , 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 全力推进东胜区、阿康片区城市核心区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继续相向发展,完善带状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树林召和薛家湾两个副 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就近工业园区产业支撑,积极吸纳要素向城市汇集。 继续深入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工程,提升锡尼、乌兰、嘎鲁图、敖勒召其等十五个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开发建设水平,逐步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集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沿河、沿边和沿路走廊发展,通过强化轴向交通联系,促进辐射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努力实现“产城融合”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推进城镇和园区融合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