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试卷及答案10套内容摘要:

0~100 68~85 36~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中值 第 12 页 共 34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考试试卷 4 一、判断题( 101分 =10分) 两种集料的细度模数相同,它们的级配一定相同。 ( ) 水泥试验初凝时间不符合标准要求,此水泥可在不重要的桥梁构件中使用。 ( ) 混凝土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尺寸的四分之一。 ( )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以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为测量值,如任一个测值与中值差超出中值 15%时,则 该 组 试 验 无 效。 ( ) 石灰有效成分试验中,滴定终点的判断是以第一次红色全部消失,静置呈无色为准。 ( )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时的温度越高,则稳定度愈大,流值愈小。 ( ) 在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中,用水量是由水泥混凝土设计强度和设计坍落度确定。 ( ) 车辙试验主要是用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 ( ) 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大小起决定作用的是加水量的大小。 ( ) 沥青老化后,在物理力学性质方面,表现为针入度变小,延度减小,软化点升高等。 ( ) 二、填空题 ( 251分 =25分)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含义包括 、 、 、。 试验室配合比设计中,应采用三组不同 w/c进行水泥混凝土强度检验。 一组为计算 w/c,其余两组应较计算 w/c增减。 马歇尔模数是 与 的比值。 沥青的三大指标包括 、 、。 生产硅酸盐水泥时掺入适量石膏的目的是起 作用。 水泥石易受腐蚀的根源是其中含有易受腐蚀的 和 水化产物。 硅酸盐水泥中对抗折强度起重要作用的矿物是 ,对水泥的早期强度贡献 最大的矿物是。 沥青的组分中, 决定石油沥青的流动性, 决定沥青的高温稳定性。 当采用间断型密级配矿质混合料配制沥青混合料时,形成 结构类型,该结构类型的沥青混合料粘聚力 C较。 目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主要有 、。 1进行砼抗压强度检验时,试件的标准尺寸为 ,进行砼抗折强度检验时,试件的标准尺寸为。 第 13 页 共 34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1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 ,消石灰的主要成分为。 三、单项选择题( 161分 =16分) 提高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抗滑性,要特别注意沥青混合料中的( )。 A、沥青用量 B、沥青稠度 C、粗集料的耐磨光性能 D、集料的化学性能 为获得具有较大内摩擦角的沥青混合料,须采用( )集料。 A、中粒式 B、粗粒式 C、细粒式 D、相同粒径 道路石油沥青的标号按( )划分。 A、油分含量 B、蒸发损失 C、闪点 D、针入度 水泥胶砂强度检测时,水泥与标准砂的比例为( )。 A、 1∶ 0 B、 1∶ 5 C、 1∶ 0 D、 1∶ 5 水泥熟料矿物组成中耐化学腐蚀能力最差的是( )。 A、 C3S B、 C2S C、 C3A D、 C4AF 钢中最有害的元素为( )。 A、 S与 P B、 Mn与 Si C、 N与 Si D、 Mn与 N 硅酸盐水泥适用于( )混凝土工程。 A、快硬高强 B、大体积 C、与海水接触的 D、受热的 试拌调整混凝土时,发现拌合物的保水性较差,应采用( )的措施来改善。 A、增加砂率 B、减小砂率 C、增加水泥 D、减小 W/C 材料的几种密度中,以( )最小。 A、表观密度 B、表干密度 C、毛体积密度 D、堆积密度 沥青延度实验时,标准试验条件为温度 T=( ),拉伸速度 V=( )。 A、 25℃ 5cm/min B、 20℃ 10cm/min C、 10℃ 5cm/min D、 15℃ 10cm/min 1 通过采用( )的方式可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 A、添加粗集料 B、减少沥青用量 C、减少矿粉 D、添加矿粉 1 对密级配Ⅰ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件两面各击( )。 A、 100 B、 50 C、 75 D、 35 1 一组三根标准水泥混凝土抗折试件进行抗折试验,其极限破坏和在分别是 3 5 35 4 33,则最后的试验结果是( ) MPa。 A、 3 55 B、 3 55 C、 4 33 D、 3 14 1 普通碳素钢的强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 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网篮法):( 1)试样经缩分符合规范要求;( 2)将集料置于浅盘中,放入 105℃177。 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取 ma;( 3)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 浸入溢流水槽中,调节水位,天平调零;( 4)调节水温,将试样移入吊篮中,调节水位,读取 mw;( 5)第 14 页 共 34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擦干试样表面自由水,称取试样饱和面干质量 mf,注意颗粒不得丢失;( 6)将试样漂洗至清澈并浸泡 24小时;正确顺序 ( ) A、( 2)( 1)( 6)( 3)( 4)( 5) B、( 1)( 6)( 3)( 4)( 5)( 2) C、( 1)( 3)( 6)( 4)( 5)( 2) D、( 6)( 1)( 3)( 4)( 5)( 2) 1 用负压筛法测定水泥细度时,负压在( ) pa范围内正常 A、 30004000 B、 40005000 C、 40006000 D、 50006000 四、简答题 ( 64分 =24分) 简述石灰的硬化过程。 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 常用水泥有哪几项主要技术要求。 如何区别废品和不合格品。 影响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有哪些。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简述沥青混合料中沥青最佳用量 OAC1的确定方法。 五、计算题( 10分 + 15分 =25分) 某工程用混凝土,经试验和调整,水灰比应用 0、 5,砂率宜用 0、 34,单位用水量 为 190Kg。 经测定该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为 2375kg/m3。 ( 10分) ( 1) 试计算其试验室配合比; ( 2) 若施工现场砂含水率为 3%,( 3) 石子含水率为 1%,( 4) 试计算施工配合比。 一级公路沥青路面面层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所用矿料级配类型为 AC13Ⅰ型,现有集料类型为碎石、石屑、砂、矿粉,其筛分结果及规范要求级配范围如下,试用 图解法 设计该矿质材料的组成(只需算一次,并校核一次)。 ( 15分) 筛孔尺寸( mm) 1 0 1 2 5 75 36 18 0、 6 0、 3 0、 15 0、075 通过百分率( %) 碎石 100 9 4 2 0 0 石屑 100 100 100 80、 3 4 3 1 2 0 0 砂 100 100 100 100 90、 5 80、 2 70、 5 3 2 1 3 0 矿粉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8 2 AC13 100 90~100 68~85 36~68 24~50 25~38 10~28 7~20 5~15 4~8 中值 第 15 页 共 34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考试试卷 5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20分。 ) 钢的含碳量增加,钢的抗拉强度( )。 A、相应增加 B、相应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降低 试拌调整混凝土时,发现拌合物的保水性较差,应采用( )的措施来改善。 A、增加砂率 B、减小砂率 C、增加水泥 D、减小 W/C 沥青的化学组分按三组分分析法可分为( )三个组分。 A、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 B、饱和分、芳 香分和树脂 C、油分、树脂和沥青质 D、饱和分、油分和树脂 为了获得具有较大内摩擦角的沥青混合料,须采用( )集料。 A、中粒式 B、粗粒式 C、细粒式 D、砂粒式 引起硅酸盐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的原因之一是水泥熟料中( )含量过多。 A、 CaCO3 B、 Ca(OH)2 C、游离 CaO D、 H2O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主要参数是( )。 A、 W,C,β B、 W,W/C,β C、 C,W/C,β D、 W,C,W/C 石灰等级划分主要是以下列成分含量( ) A、有效氧化钙加氧化镁 B、氧化镁 C、氧化钙 D、 MgO含量 当普通硅酸盐水泥中( )不符合国标规定时,该水泥为废品 A、细度 B、 3天强度 C、终凝时间 D、安定性 粗集料的毛体积密度是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毛体积的质量。 其中毛体积不包括( )。 A、矿质实体 B、闭口孔隙 C、开口孔隙 D、颗粒间空隙 新拌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用( )表示。 A、坍落度 维勃稠度值 坍落扩展度 B、坍落度 维勃稠度值 粘聚性 C、可塑性 稳定性 流动性 易密性 D、坍落度 保水性 粘聚性 1关于稳定土材料的描述,不正确的为。 A、属于半刚性材料 B、水稳定性好 C、耐磨性好,所以宜作路面材料 D、有较好高的后期强度 1水泥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是按照 来划分的。 A、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 B、轴心抗压强度的标准值 C、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最大值 D、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 1以下关于沥青的指标,叙述不正确的是。 A、针入度的单位是 B、粘度的单位是 C、延度的单位是 cm D、软化点的单位是176。 C 1水泥的初凝时间不宜太 终凝时间不宜太。 A、长,短 B、短,长 C、长,长 D、短,短 1关于沥青老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沥青老化后针入度会增加 B、沥青老化后路用性能劣化 第 16 页 共 34 页 答案参见我的新浪博客: C、沥青老化后可以进行再生处理 D、 沥青老化后化学组分发生了改变 1硅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成份为。 A、 C3S、 C2S、 C3A、 C3AF B、 CaO、 Al2O Fe2O SiO2 C、水化硅酸 D、过火石灰含量 1建筑材料通常应具备的工程性质。 A、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 B、力学性质、耐久性、抗冻性、密度 C、强度、耐久性、和易性、抗冻性 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