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方案内容摘要:

用水平仪、水准尺抄平测量。 尽可能和地面相应位置点同时进行。 拱顶设一测点, 沿纵布点见表3,如图 2所示 ,测点布置位置尽可能与地面观测点相一致。 洞口及浅埋段、洞顶地表 沉降 量测 采用精密水准仪,混凝土桩及水准基点要求按“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办理。 沉陷抄平应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⑴进洞前应将所有 纵、横断面方向桩全部抄平一次。 ⑵开挖至量测断面 20m、 10m 、 5m 时、⑶开挖至量测断面时、⑷开挖超过量测断面 5m、 10m、 20m 时、⑸至衬砌前每天测量一次。 当出现沉陷值突然变大时,应酌情增加量测次数,进行监视。 ⑹衬砌后,应根据沉陷情况继续量测一段时间。 纵向沿隧道中线每 10~ 20 米左右设一个混凝土桩,横向按图所示布点安设混凝土桩。 横断面位置依据衬砌类型并结合实际地形选择在横向地形变化较小和不受仰坡开挖影响的部位。 并在洞顶山体变形范围以外设两个水准点,供洞顶测点抄平使用。 6 图 1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图 7 图 2 测点布置示意图 8 7 监控量测频率 表 6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m) 监控量测频率 ( 0~1) B 2 次 /d ( 1~2) B 1 次 /d ( 2~5) B 1 次 /2d~3d ﹥ 5B 1 次 /7d 表 7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 mm/d) 监控量测频率 ≧ 5 2 次 /d 1~5 1 次 /d ~1 1 次 /2~3d ~ 1 次 /3d ﹤ 1 次 /7d 注:Ⅰ 、 B 为隧道开挖宽度; Ⅱ 、当变形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应加大检测频率; Ⅲ 、当变形曲线趋于平缓时,在有充足的数据判断变化趋于稳定,可以停止相应项目的监测工作,并经工程师批准。 8 监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及反馈 现场量测所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其中包含着测量误差。 因此,应对所测数据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 数学处理的目的是:将同一量测断面的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以确定量测数据的可靠性;探求围岩变形或支护系统的受力随时间变化 9 的规律,判定围岩和初期支护系统稳定状态。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整理分析监测数据。 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 (位移) 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并将结果反 馈给 局指挥部、 设计、监理,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根据 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 —— 时间曲线图或散点图,在位移 ——时间曲线趋势平缓时应进行回归分析, 以 推算最终位移和掌子面位移变化规律,当位移 —— 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定围岩稳定状态,变形基本稳定应符合下列条件:隧道周边 水平相对位移 速率有明显减缓趋势,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速度小于 ,拱顶相对下沉速度小于。 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或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提出,以便修改支护参数。 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 以下 内容: (1)根据测量值绘制时态曲线; (2)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 (3)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