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立网校20xx年消防工程师押题冲刺资料:技术实务内容摘要:
不应小于。 三、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指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或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四、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系指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前室或阳台、凹廊,通向前室、阳台、凹廊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设有两道防火门和防排烟设施,发生火灾时能做为安全疏散通道,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 更多免费高清课件 8 (一)防烟楼梯间的类型 2.带前室的防烟楼梯间 ( 1)由走道进入前室和由前室进入楼梯间的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平时及火灾 时乙级防火门处于关闭状态。 (二)防烟楼梯间的适用范围 发生火灾时, 防烟楼梯间能够保障所在楼层人员安全疏散,是高层和地下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 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防烟楼梯间: 1.一类高层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 32m 的二类高层建筑; 2.建筑高度大于 33m 的住宅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 32m 且任一层人数超过 10 人的高层厂房; 4.当地下层数为 3 层及 3 层以上,以及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 10m 时。 (三)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防烟楼梯间除应满足疏散楼梯的设置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当不能天然 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规定设置防烟设施,并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 2.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的前室合用; 3.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 178。 ,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178。 ;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 178。 ,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178。 ; 4.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五、室外疏散楼梯 (二)室外楼梯的构造要求 室外楼梯作为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扶手的 高度不应小于 ;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 2.倾斜度不应大于 45176。 ; 3.楼梯和疏散出口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 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4.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门开启时,不得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 5.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 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其它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 第五节 避难层(间) 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 如果作为避难使用的只有几个房间,则这几个房间称为 避难间。 一、避难层 1.避难层的设置条件及避难人员面积指标 ( 1)设置条件。 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 2)面积指标。 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可按 5 人 /m178。 计算。 2.避难层的设置数量 根据目前国内主要配备的 50m 高云梯车的操作要求,规范规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 50m。 3.避难层的防火构造要求 ( 3)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第六节 逃生疏散辅助设施 一、 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一)应急照明 2.设置要求 ( 1)建筑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照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 ②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间)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 ③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 第七章 建筑电气防火 第一节 电气线路防火 一、电线电缆的选择 (二)电线电缆导体材料的选择 固定敷设的供电线路宜选用铜芯线缆。 (三)电线电缆绝缘材料及护套的选择 阻燃电缆燃烧时的烟气特性 可分为一般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无卤阻燃电缆三大类。 二、电气线路的保护措施 (一)短路保护 应在短路电流使导体达到允许的极限温度之前分断该短路电流。 (二)过负载保护 过载保护电器的动作特性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更多免费高清课件 9 ,后者应小于等于导体允许持续载流量; 倍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 (三)接地故障保护 TN 系统接地保护方式: ,采用短路保护兼做接地故障保护; TNC、 TNCS、 TNS 系统,不适用于谐波电流大的配电系统; TNS 系统,不适用于 TNC 系统。 第二节 用电设备防火 三、电动机防火 (一)电动机的火灾危险性 电动机的具体火灾原因有几个方面: 相运行 耗过大 (二)电动机的火灾预防措施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方式包括直接启动、降压启动两种。 : 电动机应安装在不燃材料制成的机座上,电动机机座的基 础与建筑物或其他设备之间应留出距离不小于 1m 的通道。 电动机与墙壁之间,或成列装设的电动机一侧已有通道时,另一侧的净距离应不小于。 电动机与其他设备的裸露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应小于 1m。 第八章 建筑防爆 第一节 建筑防爆基本原则和措施 二、防爆措施 建筑防爆的基本技术措施分为预防性技术措施和减轻性技术措施。 (二)减轻性技术措施 第二节 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范围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 炸性气体环境 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058)第 条规定,爆炸性气体、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分为 3 个区域等级。 ( 1) 0 级区域(简称 0 区)。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的场所。 ( 2) 1 级区域(简称 1 区)。 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 3) 2 级区域(简称 2 区)。 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二)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 ( 1)按释放源的级别划分 1)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 0 区。 连续级释放源是指预计长期释放或短时频繁释放的释放源。 类似下列情况的,可划为连续级释放源: ① 没有用惰性气体覆盖的固定顶盖贮罐中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② 油、水分离器等直接与空间接触的易燃液体的表面; ③ 经常或长期向空间释放易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蒸气的自由排气孔和其他孔口。 二、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 (二)平面和空间布置 、休息室 甲、乙 类厂房内不应设置办公室、休息室。 当办公室、休息室必须与本厂房贴邻建造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不燃烧体防爆墙隔开和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配电所 ( 1)甲、乙类厂房属易燃、易爆场所,运行中的变压器存在燃烧或爆裂的可能,不应将变电所、配电所设在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内或贴邻建造,以提高厂房的安全程度。 如果生产上确有需要,允许专为一个甲类或乙类厂房服务的 10kV 及以下的变电所、配电所在厂房的一面外墙贴邻建造,并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 ( 5)生 产、使用或储存相同爆炸物品的房间,应尽量集中在一个区域。 ( 3) 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 遇湿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仓库应设置防止水浸渍的措施。 防止液体流散的基本做法有两种:一是在桶装仓库门洞处修筑漫坡,一般高为 150mm~ 300mm;二是在仓库门口砌筑高度为 150mm~ 300mm 的 门槛 ,再在门坎两边填沙土形成漫坡,便于装卸。 更多免费高清课件 10 第三节 爆炸危险性建筑的构造防爆 二、抗爆 (一)防爆结构形式的选择 架结构。 (二)隔爆设施 在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场所,应设置隔爆设施,如防爆墙、防爆门和防爆窗等,以局限爆炸事故波及的范围,减轻爆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具体要求如下:。 防爆墙必须具有抵御爆炸冲击波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能。 ( 1)防爆砖墙:只用于爆炸物质较少的厂房和仓库。 构造要求:柱间距不宜大于 6m,大于 6m 需增加构造柱;砖墙高度不大于 6m,大于 6m 需增加横梁;砖墙厚度不小于 240mm;砖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每 垂直高度不应少于构造筋;两端与钢混 凝土柱预埋焊接或 24 号镀锌铁丝绑扎。 ( 2)防爆钢筋混凝土墙:理想的防爆墙,构造厚度不应小于 200mm,多为 500mm、 800mm,甚至 1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20。 第四节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防爆 一、电气防爆原理与措施 (二)电气防爆基本措施 、电弧和危险温度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布置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没有爆炸危险的环境内。 ,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仍应接地,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 在电气设备可能出现故障之前,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或自动切断爆炸危险区域电源。 即正确地划分爆炸危险环境类别,正确地选型、安装防爆电气设备,正确地维护检修防爆电气设备。 、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 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 三、爆炸性混合物的分类、分级和分组 (一)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爆炸性物质可分为三类: Ⅰ类:矿井甲烷; 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 Ⅲ类:爆炸性粉尘(含纤维)。 第九章 建筑设备防火防爆 第一节 采暖系统防火防爆 一、选用采暖装置的原则 、乙类厂房和甲、乙类库房内严禁采用明火和电热散热器采暖。 、可燃纤维的生产厂房对采暖的要求: ( 1)为防止纤维或粉尘积集在管道和散热器上受热自燃,散热器表面平均温度不应超过 82. 5℃(相当于供水温度 95℃,回水温度 70℃)。 但输煤廊的采暖散热器表面平均温度不应超过 130℃。 ( 2)散发物(包括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与 采暖管道和散热器表面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时,应采用不循环使用的热风采暖,且不应在这些房间穿过采暖管道,如必须穿过时,应用不燃烧材料隔热。 ( 3)不应使用肋形散热器,以防积聚粉尘。 第二节 通风与空调系统防火防爆 一、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原则 ,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 5 层,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防火体系,防止和控制火灾的横向、竖向蔓延。 ,严禁穿过防火墙和有爆炸危险的车间隔墙等防火分隔物,以防止火灾通过风管道蔓延扩大到建筑的其他部分。 ,其排风管道应顺气流方向向上坡度敷设,以防在管道内局部积聚而形成有爆炸危险的高浓度气体。 ,宜布置在厂房之外的独立建筑内,且与所属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10m。 、过滤器和管道,均应设有泄压装置,以防一旦发生爆炸造成更大的损害。 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上,以避免其在正压段上漏风而引起事故。 、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和粉尘的排风 管道应采用易于导除静电的金属管道,应明装不应暗设,不得穿越其他房间,且应直接通到室外的安全处,尽量远离明火和人员通过或停留的地方,以防止管道渗漏发生事故时造成更大影响。 更多免费高清课件 11 二、通风、空调设备防火防爆措施 根据有关规定,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当设置机械通风设施时,该机械通风设备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通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燃油锅炉房的正常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少于 3 次 /h 确定。 ( 2) 燃气锅炉房的正常通风量按换气次数不 少于 6 次 /h 确定,事故通风量为正常通风量的 2 倍。 第三节 燃油、燃气设施防火防爆 一、柴油发电机防火防爆 (二)柴油发电机房的防火防爆措施 根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 柴油发电机房布置在民用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布置在首层或地下一、二层,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 柴油发电机应采用丙类柴油作燃料,柴油的闪点不应小于 60℃。 2.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的不燃烧体隔墙和 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它部位隔开,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6.设置在建筑物内的柴油发电机,其进入建 筑物内的燃料供给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 1)应在进入建筑物前和设备间内,设置自动和手动切断阀; ( 2)储油间的油箱应密闭且应设置通向室外的通气管,通气管应设置带阻火器的呼吸阀。 油箱的下部应设置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 三、厨房设备防火防爆 (一)厨房的火灾危险性 1.燃料多 2.油烟重 3.电气线路隐患大 4.灶具器具易引发事故 5.用油不当引发火灾。 第五节 电力变压器防火防爆 二、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设置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 和多油开关等用房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在民用建筑内时,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变压器。大立网校20xx年消防工程师押题冲刺资料:技术实务
相关推荐
出的判决、裁决等有关法律文书复印件,具体年份要求见投标人须知前附表。 备选投标方案 不 接受。 投标文件的编制 投标文件应按第八章“投标文件格式”进行编写,如有必要,可以增加附页,作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其中,投标函附录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 的基础上, 可以提出比招标文件要求更有利于招标人的承诺。 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有关工期、投标有效期、质量要求、技术标准和要求
传播、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占据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更是取决于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 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正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科教兴国 ”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国策。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知识增长迅速的今天
暂列金额 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暂定并包括在合同价款中的一笔款项。 用于施工合同签订时尚未确定或者不可预见的所需材料、设备、服务的采购 ,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合同约定调整因素出现时的工程价款调整以及发生的索赔、现场签证确认等的费用。 暂估价 招标人在工程量清单中提供的 ,用于支付必然发生但暂时不能确定价格的材料单价以及专业工程金额。 计日工 在施工过程中
段工期和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制定出技术保障、商务合同、物资采购、设备订货、劳动力资源、机械设备资源等派生计划,是进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最迟完成或最迟准备的插入时间原则,制定各类派生保障计划,做到施工有条不紊、有备而来、有章可循。 对进度计划实施检查分析 本工程建筑工程量较大,工种多,工序穿插较为复杂,对进度计划进行检查分析: ( 1)计划、统计人员密切协作,通过现场统计日报和周报,将实际进度与
行集中测验的考查课程,应当于期末考试前 进行,且不得占用其他课程时间。 6. 对部分理论课程实行二次考试。 具体办法详见《大连理工大学 本科生 二次考试管理办法》。 第十五条 成绩记载 学生应当参加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合格和考核不合格的成绩及学分均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六条 考核注意事项 1. 学生应当按学校公布的考核日程,准时参加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