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菇高效栽培技术员手册内容摘要:

子实体生长阶段还应加强通风换气,每天通 风 3 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 10~ 20 分钟,必要时可随时通风。 通风时可在阳畦前框和北框分别揭开 20~ 30厘米的通风口,通风口不易过大,应缓缓通风。 风大的天气更应注意,强风不能直接吹在子实体上,否则子实体将萎缩枯死。 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线,应根据子实体色泽和生长情况调整光线。 一般从草帘中透过阳光不超过光照量的 1/10。 ( 3)死菇原因 有以下几种:料温低于 24℃ ,或气温骤然降低,温差过大;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幼菇生长时培养料湿度过小,空气相对湿度过低,通风量过大;子实体幼小时,向培养料 内浇水或向幼菇上喷水;杂菌污染或害虫蛀食;菌种衰老,菌丝生长势弱;营养不足或采收时损伤菌丝。 如果子实体萎缩死亡,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 4)采收加工 适宜条件下,出菇后 4~ 5天即可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鸡蛋大小(或稍小),外包膜将要破裂时采收。 草菇子实体生长迅速,容易开伞,因此,每天早、晚各采收一次,必要时中午加采一次。 采收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子实体还未充分生长,影响产量;过晚,子实体开伞,失去商品价值。 采收时应小心,一手按住菇体基部培养料,一手将菇体轻轻旋转拧下或用刀切下,也可用剪子 剪下,切不可拔取,否则将损伤菌丝和周围的幼菇。 每潮菇采收期满 3~ 4天,采收期不宜过长,否则将影响下潮菇生长。 采收下的草菇仍能继续生长和开伞,应及时加工处理。 将采下的草菇用小刀切去基部泥土或培养料,及时上市出售或送食品厂加工,也可制作干菇或鲜菇淹渍保藏。 采收一潮菇后,应采取措施保证一二潮菇生长,才能提高产量。 第一潮菇采收后,应及时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和 pH值,浇一次 pH值为 8~ 9 的石灰水,调整培养料的含水量,使之达到 70%左右, pH值达到 8~ 9,以满足草菇菌丝恢复生长的要求,同时又可防止杂菌发生,然后按菌丝体阶段要求管理。 经 4~ 6天,再次检查培养料的含水量与 pH值,如果湿度小,再浇一次 pH值为 8~ 9的石灰水,然后按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管理,创造出菇条件,即控湿、保湿、加强通风换气,并给予光线刺激,促其迅速出二潮菇。 ( 5)病虫防治与补肥 草菇栽培处于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病虫害和杂菌。 病虫直接危害菌丝体和子实体,杂菌与菌丝体争夺营养,一旦杂菌生长占优势,容易造成栽培失败,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防治病虫害及杂菌。 只要培养料经过暴晒,保证堆积发酵的质量,调节适宜的 pH值,选用适宜菌龄的优 质菌种,在草菇生长发育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一般不发生杂菌和病虫危害。 如果操作不严格,发生了杂菌和害虫,应及时除治,要治早治了,不能任其蔓延。 防治方法见平菇有关部分。 采收一潮后,培养料内营养消耗较大,影响出二潮菇及产量,可补肥,使菌丝恢复生长并保持出菇能力。 补肥种类与方法:一是煮菇水,即采收草菇后加工时的煮水。 将煮菇水适当稀释喷浇培养料,此种方法质优、价廉、安全;二是尿、麸皮、饼粉类加水发酵腐熟,过滤煮沸 10分钟以上,加水稀释后喷浇培养料;三是增菇灵、恩肥及其他食用菌增产剂,可在拌料时拌入,也可在菌丝体恢复生长阶段喷浇培养料,按说明要求准确施用,防止浓度过大或过小;四是 %的尿素、 1%的蔗糖和 %的水,制成营养液,直接喷在培养料上。 (四)压块栽培法 在室外塑料棚内将栽培料压成一定大小的料块,将菌种播到料上,通过管理料块进行草菇栽培。 此法在塑料棚内进行,环境条件容易控制,栽培料出菇面积大,管理方便,可提前和延后栽培。 由于北方地区夏季多雨,气候多变,因此压块栽培应在半地下式大棚或地棚内。 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的地方建棚,也可在庭院内建棚,棚向多为东西向延长,也可南北向延长。 长 10~ 15米,宽 3~ 5 米。 半地下式大棚挖深 50~ 60厘米,将土堆在土坑四周,地上部分堆土 50~ 60厘米,其上用竹片搭架呈弓形,为了使棚架牢固,可在棚架中央立若干个竹竿。 棚架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棚长的方向一端留门;地棚向下挖深 1~ ,地上用竹片搭架呈弓形,棚架上覆盖薄膜和草帘。 半地下式大棚,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而地棚全部在地下。 半地下式大棚和地棚内容易控制湿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夏季栽培草菇易获高产。 畦和压块 在垂直于棚宽的方向做畦床,畦床宽 1米,长依棚宽而定,畦床高 10厘米。 棚中央沿棚长的方向留 30~ 50 厘米的走道。 畦床四周有浇水沟和排水沟。 压块栽培可用棉籽壳和麦秸作培养料。 培养料的选择、配制及堆积发酵方法见室外阳畦栽培的有关内容。 用木板做一个木模子,长 70厘米,宽 22厘米,高 35厘米。 做棉籽壳料块时,将木模子放在棚内畦床上,先在木模内铺一层发酵好的培养料,稍压实,四周撒一层菌种;其上再铺一层培养料,四周撒菌种;压实整平后,在整个料面上撒一层发酵好菌种,稍压菌种,使其与培养料充分接触,最后 在菌种上薄薄地撒一层培养料,以刚盖住菌种为宜。 每个料块用干棉籽壳 3 千克,菌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 3%~ 5%。 铺料播种后,去掉木模子,即成料块。 料块之间距离 20~ 25 厘米,以便料块四周出菇。 畦床上做满料块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做麦秸料块时,将木模子放在棚内畦床上,先在木模内放一层麦秸培养料,由于麦秸松散,铺料后要用力压实,在四周撒一层麸皮,麸皮皮撒一层菌种,再铺一层麦秸培养料,四周再撒麸皮,再撒一层菌种,再铺料,压实后在整个料面上撒一层麸皮,其上再撒一层菌种,将菌种稍压一下,最后再铺少量麦秸,以刚盖住菌 种为宜。 每个料块用干麦秸 5 千克,麸皮用量是培养料干重的 5%,菌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 3%~ 5%。 铺料播种后,将木模子去掉,用塑料绳将麦秸料块绑紧,以防塌散。 料块之间距离 20~ 25 厘米。 每个畦床上做满料块后,在料块上覆盖地膜保温保湿。 压块播种后以控温保湿为主。 料温保持在 35~ 38℃ ,以促进菌丝生长。 当料温超过 40℃ 时,揭开地膜散温,如仍不能降温,可在棚膜上覆盖草帘或棚内通风。 当料温较低时,继续在料块上覆盖地膜,白天揭开草帘晒棚膜,使棚内升温。 同时保持棚内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畦沟内经常浇水,保持地面 沟内潮湿,每天用喷雾器向棚内喷水,使空气相对温度保持在 80%以上,以满足菌丝生长和减少培养料蒸发失水。 每天早、午、晚揭开棚膜和地膜通风一次,通风口30~ 40厘米,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 棚内尽量保持弱光或黑暗条件,以促进菌丝向培养料内生长。 正常情况下,播种第二天菌种块长出新菌丝,第三天菌丝向培养料内生长。 菌丝生长 7天左右,料块表面出现一层白色菌丝,这时可控制条件转向子实体生长阶段管理。 首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