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销售 使用 回用 85 问卷评审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总量是多少 产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总量是多少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数量是多少 有哪些紧急状态。 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水、电、油等用量各多少。 与同行业和往年比较结果如何。 主要噪声源有哪些。 厂界是否达标。 有否居民投诉情况。 有否做调查。 产生哪些固体废弃物。 如何处置的。 86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依据 ——环境 环境影响的规模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发生的概率 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环境法律法规 87 重大环境因素评价依据 ——商业 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 改变其他活动和过程将带来的效果 改变环境影响的经济承受力 相关方的利益 能增强竞争力的商业机遇大小 因环境问题使组织存在的风险大小 88 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集思广益法 专家评估法 类比法 计算法 89 多因子评价法 ( A发生频率 ) 连续发生至每日一次 5 每日一次至每周一次 4 每周一次至每月一次 3 每月一次至每年一次 2 一年以上时间一次 1 90 B排放与法规标准值之比 大于或等于 90% 5 80%——90% 4 50%——80% 3 30%——50% 2 小于 30% 1 91 C环境影响规模 全球性严重破坏 5 国家范围的破坏 4 重大地区性破坏 3 较轻的地区性破坏 2 非严重破坏 (或无) 1 92 D环境影响的可恢复性持续性 不可恢复 5 半年以上可以恢复 4 1周至半年内可以恢复 3 1天至 1周内可以恢复 2 1天内可以恢复 1 93 E公众和媒介的关注程度 社会极度关注的 5 地区性极度关注的 4 地区性关注的 3 地区性一般关注的 2 不为关注的 1 94 评价得分 评价得分:频率 *(最高得分)影响 频率: A 影响: B、 C、 D、 E取得最大值 M 得分: X=A*M 95 优先项评价 M=5或 X大于等于 15为重要环境因素 M=5或 X大于等于 25为紧急优先项 X=20 高度优先项 X=16 中度优先项 X=15 低度优先项 96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 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b) 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97 法律与其他要求 ( ) 组织应设立并保持一个程序 建立一个获取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渠道 定期跟踪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变化 向员工传达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方面的信息 建立适合组织特点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清单 98 目标、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 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相一致,并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 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 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99 目标和指标 ( ) 1. 根据其环境方针,考虑组织的规模、经济、技术等情况制定的。 2. 要体现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重大环境因素的连续性。 3. 目标要具体,能量化的要量化,指标应是明确并可测量 4. 目标、指标是有层次的,涉及组织内部各有关部门和岗位,是一个逐渐细化、分解的过程。 5. 组织应定期评审环境目标,组织持续改进可见性的数据就是体现反映在每年不断更新的目标和指标上。 100 设定目标和指标应考虑的方面 减少废物 , 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和消除向环境释放的污染物质 在生产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其生产、使用与处置中的环境影响 控制原材料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尽可能减少新项目开发中的重大环境影响 101 环境管理方案 1. 规定各项管理部门职责并明确指标的要求 2. 制定详定的行动计划、时间表及方法 3. 明确方案形成过程的评审和方案执行中的控制 4. 明确项目的文件记录方法 5.方案是动态的应定期予以修订以反映组织目标和指标变化情况 102 20xx年公司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序号 环境目标 完成指标 现状及问题点 管 理 方 案 实施步骤与预计资金 完成时间 责任部门 检查人 监督人 1 完成ISO14001:20xx版的换版工作 顺利通过ISO14001:20xx认证 运行ISO14001:1996标准 20xx年 2月 高层领导 环境推进 委员会 环境管理 者代表 20xx年 4月 体系推进 、设计、文件编制、体系试运行等换版工作 20xx年 10月 体系推进及各部门 20xx年 11月 审核机构 预计资金:人民币 2 确保废弃物正确处理 ,避免环境污染 废弃物处理准确率100% 各部门环保意识差 ,废弃物处理未严格按规定执行 ,并在部门内建立教育、沟通和监督机制 20xx年 2月 各部门 环境推进 委员会 环境管理 者代表 相关意识的教育培圳 20xx年 3月 总务 每月 环委会 3 降低电力消耗 ,单位 产值达到 /度电。 2. 20xx年预计用电量 为 4400000kwh 电力消耗尚有节约空间 A区大机器上增设变频器,减少电力消耗 20xx年 12月 设备 环境推进 委员会 环境管理 者代表。 每月 各部门 、教育 20xx年 5月 总务 预计资金 :人民币 5万元 103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 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表现(绩效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104 1. 关于环境管理的组织结构图 2. 最高管理者应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和提供必备资源 3. 应明确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4. 应明确与环境有关的管理、执行工作的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5. 明确的汇报途径和步骤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105 环境职责和权限划分案例 环境职责 环境责任人 确定总体方向 董事长,总经理 制定环境方针 董事长,总经理 目标、指标和方案 有关经理 监控体系整体工作 管理代表、委员会 确保持续改进 所有经理 遵守程序与指导书 全体员工 106 职责划分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职责规定不清或理解不清 培训和资源不充足 权限不明确或太小 某些员工职责过多或某些却没有 不一致的职责划分 环境管理者代表权限太小或被孤立 各部门、各经理间缺乏协调 107 能力、培训和意识 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它、 或代表它从事组织 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 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确定和它的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 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108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它 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 : a) 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 c) 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109 1. 组织应根据自身的性质、规模、人员素质确定培训的需求范围,制定和保持培训程序 2. 确定员工培训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计划 3. 评审培训方案与法规或组织要求和符合性 4. 针对岗位的不同需要,组织专门的培训 5. 对培训活动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记录 6. 明确合同方是否需要进行相应培训 能力、培训和意识 110 培训计划 培训的要求 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状况 企业现有的内部条件和外部要求 培训的时间和方式 预期的效果 111 意识培训 所有员工应接受下列培训: 1. 当前环境问题的基本了解 2. 环境方针、程序和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3. 工作活动中的重大环境影响,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要求 4.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和职责 5. 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整个企业的环境绩效 112 环境管理培训 环境管理培训主要针对组织的管理层员工深入了解技术环境问题: 1. 污染的控制和预防 2. 废弃物的管理 3. 应急计划 4. 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 5. 问题的认定和解决 113 培训方法 专家讨论会、专题讲座会和讲课 机构内部的业务通讯和杂志 招贴展示 由同事、管理者进行的在职培训 114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交流它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 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就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 115 信息交流 ( ) 1. 内部交流 体现在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协作上 2. 外部交流 体现在组织与相关方之间的交流,包含了对所有环境事件的处理及反馈。 3. 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4. 要有相应的记录反应交流的效果 116 信息交流的目的 1. 有助于阐明组织对环境的承诺 2. 提高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的认识 3. 有助于员工了解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表现 4. 促进公众对组织的环境表现及所做努力的理解和认同 5. 及时将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审核和评审的结果传达组织内部有关人员 117 相关方的交流 政府法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