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部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自然分布区域 《环境保护法》 3 、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 《环境保护法》 4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环境保护法》 5 、人文遗迹、古树古木 《环境保护法》 6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环境保护法》 7 、自然景观 《环境保护法》 8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海洋环境保护法》 9 、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洄游通道 《海洋环境保护法》 10 、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 《海洋环境保护法》 11 、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 《环境保护法》 12 、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 《环境保护法》 13 、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环境保护法》 ( 1) 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 、 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地区 , 如水源保护区 、 风景名胜 、 自然保护区 、 森林公园 、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 历史文化保护地 ( 区 ) ,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 基本农田保护区。 ( 2) 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 、 天然湿地 、 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 、 天然林 、 热带雨林 、 红树林 、 珊瑚礁 、 鱼虾产卵场 、 天然渔场 、 重要湿地等。 ( 3)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 、 文教区 、 疗养地 、 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 、 科学 、 民族 、 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此外 , 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环境敏感区。 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 1) 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 2) 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 3) 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 4) 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 5) 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 目标。 ( 6) 生态脆弱区。 ( 7) 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 象。 ( 8) 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 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 、 水域。 ( 9) 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一 ) 影响预测内容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包括三方面的分析:影响因素 ( 如建设项目 ) 分析 , 即工程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受体分析 ,即受影响对象的确定;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 , 即发生了什么问题。 后两个问题往往因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预测内容:  对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 对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 或重点保护对象 ) 的影响。 ( 二 ) 影响预测方法和技术要点 生态影响预测常用方法: 类比分析 、 生态机理分析 、 景观生态学方法 、 数学模式等。 预测或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 1) 持生态整体性观念。 ( 2) 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 ( 3) 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 ( 4) 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 ( 5) 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 ( 6) 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 ( 7) 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 ( 8) 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 ( 三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 1) 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 ( 2) 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 ( 3) 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 4) 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 5) 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 ( 6) 社会文化评估基准。 (四)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类比法及应用 采用类比分析是拟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类比分析方法技术要点 (1) 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 类比对象的选择 (可类比性 )应从工程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考虑。 ①工程方面。 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也与拟建工程相类似。 ② 生态环境方面。 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最好同属一个生物地理区 , 最好具有类似的地貌类型 , 最好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背景 , 如植被 、 土壤 、 江河环境和生态功能等。 (2) 选择可重点类比调查的内容。 类比调查方法 (1)资料调查。 (2)实地监测或调查。 (3)景观生态调查法。 (4)公众参与调查法。 类比调查分析 (1)统计性分析。 (2)单因子类比分析。 (3)综合性类比分析。 (4)替代方案类比分析。 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方法 侵蚀模数预测方法 (1)已有资料调查法。 (2)物理模型法。 (3)现场调查法。 (4)水文手册查算法。 (5)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USLE)。 A=RKLSCP 式中 , A—— 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 t/hm2 R—— 降雨侵蚀力因子 , R=EI30(一次降雨总动能 最大 30min雨强 ); K—— 土壤可蚀性因子 , 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 、 有机质含量 、 土壤结构及渗透性确定; L—— 坡长因子; S—— 坡 度 因 子 , 我国黄河流域试验资料 ,LS= C—— 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 , 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 P——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 、 工程措施 、 植物措施。 水土流失评价 (1)土壤侵蚀容 许量标准。 土壤 容许流失量是指 在长时期内能保 持土壤的肥力和 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