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内容摘要:

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践行公民基 7 本道德规范;紧密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及时传达学习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不断强化对政治、经济及新时期各项科技管理政策、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为确保年度每阶段学习活动深入扎实开展起来,使学习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我局按照学习活动需要,及时征订学习所需的报刊杂志、学习读本等辅导材料,先后征订了 大量有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 、十七大 会议精神的 学习 书籍、 资料 、 VCD 光盘等,取得 了 较好的 效果。 三是 强化学习教育力度。 中心组学习会参会对象从党组(党委)成员、各党支部书记,扩大到局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并明确要求学习要有记录、有主题发言、有深入研讨、有个人读书笔记、有心得体会文章,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带动下,我局党建 创先工作 得以顺利开展, 第三轮党建创先活动受到市委通报表扬,先后有 5 个支部被评为‚先进达标党支部‛, 2 个支部通过‚达标党支部‛考评验收,较好地实现了科技系统党建工作‚走前头‛的目标。 (三) 加强 思想 道德建设 , 丰富文明内涵。 一是 深化道德教育实践。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 科技人员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 教 育,在 科技系统内 形成 了 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 新 风尚。 继续深化志愿服务、扶贫济困、敬老助残和‚知荣辱、树新风‛等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扎实开展‚活力泉州迎农运,道德新风伴我行‛主题活动。 积极 开展礼仪、礼节、礼貌教育。 二是 扎实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 8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及时召开关工委成员会议,研究解决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 制定出台了 《泉州市科技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泉州市科技局关工委关于建立奖励机制的若干规定》。 市知识产权局 积极 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 科技创意、科技创新竞赛等 深受青少年欢迎的实践活动 ,共 推荐 10 支代表队参加‚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了知识产权在我市中小学生中的教育普及。 切实抓好 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青少 年科技教育基地建设,不断用科技知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意识。 (四)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一是 深入开展科技创先,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 以落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为核心,把参与全省科技进步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作为强化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科技意识,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一项主要措施,使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通过科技创先,科技工作被放在了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通过科技创先,全市自主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制定出台了数十部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健全的、符合泉州实际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为推动创新型 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 过科技创先,全社会科技投入逐年提高, 2020 年全市科技引导经费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投入国家、省、市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 万元,比06 年增加 万元,增长 %。 通过科技创先,基层科技部门自身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 基层科技部门的 综合管理和公共 9 服务能力 大为增强。 二是 实施 五大 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夯实自主创新工作基础。 泉州 市 通过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星火产业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 持续推进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 相 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使 企业真正成为 了 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三是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科技重大专项是泉州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通过关键优势产业领域的重点突破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实现新跨越的一项重要举措。 泉州市 按照‚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切实 加强行业和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的 研究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 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陶瓷等一批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四 是 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我市 根据各县(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对全市现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包括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等的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改变企业独资与独自建设、管理、享用的原有模式,营造了开放、共享的研究试验环境。 目前,我们已在全市每个县(市)至少建立了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包括了 ASP 中小企 业信息化服务 平台、晋江市制造业协作服务平台( CSP)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