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技术报告内容摘要:

8 就了福建省季节分 明,冬季冷凉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具体表现为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而南亚热带地区则热凉两季,冬季极不明显。 (二 ) 热量与日照 全省年均太阳辐射量 427~ 53210 3J/cm2,并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的下降而呈递增趋势。 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气温最高、太阳辐射能最强的月份为 7~ 8月,月均气温为 25~ 29℃ ,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6710 3J/cm2;气温最低、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的月份为 11~翌年 2月,月均气温为 ℃ ,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 10 3J/cm2。 全省年均气温~ ℃ ,最热月平均气温 28℃ 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 ℃ ;呈从沿海向内陆、南部向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降低的规律;全省 ≥ 10℃积温 5000~ 7800℃ ,无霜期 235~ 365 天。 全省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南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 ~ ℃ , ≥ 10℃ 积温 6500~ 7800℃ ,无霜期 350 天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而且适宜于发展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 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 ~ ℃ ,≥ 10℃ 积温 5000~ 6500℃ ,无霜期 260~ 300 天,不适宜喜温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 由于受多山地貌的影响,全省热量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局部气候更是千姿百态。 全省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每上升 100m,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下降 ~ ℃ 和 ~ ℃ , ≥ 10℃ 积温减少 220~ 250℃ ,致使在中亚热带山区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小范围内由于海拔落差大而存在着作物布局和熟制的明显差异;如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海拔 600m 以下为双季稻区, 600~800m 为单双季稻混种区, 800m 以上则为单季稻区;而中亚热带北部地区 300~400m 以下为双季稻区, 300~ 500m 为单双季稻混种区, 500m 以上则为单季稻区。 全省年日照时数为 1700~ 2300h,与全国各区相比,日照时数属中下水平。 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 东南沿海日照时数为 2020~ 2300h, 西北内陆为 1800~ 2020h,山区农业区为1700~ 1800h。 在季节分配上, 69~ 75%的日照时数集中在 3~ 10 月,与喜温作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cc4 9 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相适应,其中 3~ 6 月日照时数为 520~ 560h,占全年的 26~28%; 7~ 10 月日照时数为 860~ 940h,占全年的 43~ 47%; 11~翌年 2 月日照时数为 500~ 600h,占全年的 25~ 30%。 (三 ) 降水 受海洋季风气候的明显影响,全省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水量 1000~2100mm,其中 80%的区域年均降水量在 1500~ 2100mm。 受地形起伏造成的局 部环流的影响,全省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 1000~ 1700mm,闽西北地区则达 1700~ 2020mm,其中武夷山和鹫峰山区为福建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高达 1900~ 2100mm,戴云山和博平岭山区为次 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达 1700~ 1900mm。 全省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 常年 3~ 6月是雨季,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50~ 60%,该期降雨呈现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强度大、年际变幅小等特点,期间常因久雨而导致土壤渍涝,并影响春收作物后期生产以及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7~ 9 月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20~ 40%,该期降雨呈现因台风影响而年际变幅大的特点,台风年份常出现台风袭击下的狂风暴雨天气而发生洪涝灾害;无台风年份常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热干旱和辐合区制约下的局部雷阵雨天气,沿海地区常持续晴旱少雨,若与 秋旱相接,则旱情较为严重,而内陆地区常因热雷雨的调节,旱情相对不明显。 10月至翌年二月则是全省的干季,时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5~ 20%,常出现秋旱,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四 ) 气象灾害 全省灾害天气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寒和雹等,其中以干旱和洪涝尤为突出。 全省干旱时空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 东南沿海干旱多且旱情重,干旱频次由东南向西北降低且旱情减轻。 福州 — 南安 平和一线以东为全年的重旱区,平均每年 次干旱;柘荣 — 德化 — 武平一线以西、以北为轻旱区,平均每年 1次干旱;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为次 旱区。 (2) 以夏旱为主,其次是秋冬旱。 全省平均夏旱占 40%,秋冬旱占 38%,而春旱仅占 22%。 (3) 大规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cc4 10 模的干旱约每 11 年为 1个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呼应。 全省洪涝主要有梅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梅雨型洪涝常发生于闽江、汀江等沿河各地和下游平原地区,台风型洪涝则发生于沿海地区,尤以晋江、九龙江下游为常见。 全省风害主要有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其中以台风、大风的破坏性最强。 全省寒害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和秋寒,其中以秋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晚稻产量的一个 重要气候因素,且以北部的秋寒尤为严重。 三、水文条件 福建省境内河系发育,溪流密布,水资源总量 1197 亿 m3,是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的经常发生。 全省最主要的地表水资源是大气降水, 但降水 在季节上有显著变化,而且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 , 正常年径流深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全省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 90~ 116 万 m3/km2,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 500~ 1500mm,其中闽江流域及闽东北山区径流深为 800~ 1400mm,沿海地区为 600~ 900mm,海岛则小于 600mm。 除大气降水 外,地表水资源还包括河流、湖泊、河沟、坑塘和水库的水,全省境内河网密布,密度大于 ,水系呈格子状分布,河流流程短促但水量丰富,全省共有 29 个内河水系, 663 条河流,河流总长 13569km,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50km2的河流有 597 条,大于 500km2的一级河流有 12 条,河流流量以闽江最大,其次为九龙江,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总和为 ,总水量为。 至 1999 年止,全省先后修建各类水库工程 2719 处,总库容 亿 m3,还有坑塘工程 100889 处,总蓄水量为 亿 m3;引水工程 222898 处;供水工程 3170 处;机电井 16613 眼 ,这些水利工程较好地满足了福建省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2020 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旱涝保收面积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机电排灌面积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这对缓和旱涝灾害、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cc4 11 全省地下水资源储藏量较大,合计达 亿 m3/年,绝大部分为基岩裂隙水,按 100m 深度计,其储存资源为 344 亿 m3/年。 由于 受地貌、构造、岩性及大气降水的控制,地下水富水性分布不均。 据 1950~ 1979 年全省 10个分流域水系控制点的实测资料,全省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254 亿 m3。 盆地间往往缺乏水力联系,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山区地下水极不均一,以岩溶水为主;平原地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和岩溶盆地为福建省主要富水地段,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基岩地区地下水则较为贫乏。 以平均最枯流量法计算,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为 179 亿 m3/年,其中宜集中开采的岩溶水和松散堆积层的地下水约 亿 m3/年,这些地下水埋存较浅,矿化度低,绝大 部分可以开采利用。 四、土壤条件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它的形成和演变与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福建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和人为 5 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 14 个土类,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三大土类占优势,合计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 赤红壤和红壤属铁铝土纲,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铁铝过程的产物, 由于成土过程中生物循环旺盛、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盐基物质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表现出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养分较贫乏、保肥供肥性能弱等共同特征。 赤红壤主要分布南亚热带地区,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和莆田市海拔 200~ 400m以下的滨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其中以漳州和泉州两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赤红壤总面积的 %,耕作赤红壤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赤土、赤砂土和黑赤土。 红壤是全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主 要分布于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福州市的低山丘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cc4 12 陵地带和河谷台地,其中以龙岩、三明和南平三市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红壤总面积的 %,耕作红壤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泥土和红泥砂土。 水稻土属人为土纲,是自然土壤在人为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发生水耕熟化为主导的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耕作土壤类型,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耕作土壤,其中以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四市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 %,主要土壤有乌泥田、灰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红土田、青泥田、冷烂田、咸土田、埭田等。 根据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可 将水田划分为滨海平原田、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等类型。 分布于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平洋田 (多为乌泥田、灰泥田 )约占 25%,分布于坡地的梯田 (多为黄泥田、红土田 )约占 35%,分布于山间谷地的山垅田 (多为青泥田、冷烂田 )约占 30%,分布于滨海平原的滨海平原田 (多为埭田 )以及分布于其它地形的水田土壤约占 10%。 坡地梯田生产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灌溉条件差,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山垅田虽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地下水埋深较浅,土体排水不良,普遍存在冷、烂、酸、锈、毒等障碍因素,土壤有效肥力低,产量也不高 ;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水田土壤,耕作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源及灌溉条件好,经过人类长期的改造利用和定向培肥,已成为福建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区。 除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外,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土壤类型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和潮土。 以上土壤 均属初育土纲,是在各种岩石残积物或经搬运再堆积的母质上发育形成,因受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或因母岩本身的某种特征滞缓了成土作用,致使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 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及闽东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岩、三明和南平市 的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紫色土总面积的 %,紫色土的土壤性状主要继承母岩的特征,土体松散,土层浅薄,抗蚀性弱,土壤侵蚀严重,致使土层不断更新而延缓土壤的发育,肥力不高。 石灰土系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地区、海拔 500m 以下的石灰岩山地丘陵的坡麓或溶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cc4 13 蚀 洼 地,以三明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石灰土总面积的 %,石灰土的土层一般较浅薄,质地较粘,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生物富集作用明显,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较高,矿质养分较为丰富。 新积土系由流水新搬运堆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溪流 、江河沿岸的低河漫滩及新河心洲,以福州和漳州市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新积土总面积的 %,新积土成土时间短,生物富集作用弱,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性状及肥力状况受母质特征支配,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风砂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发育而成,多发生于沿海平直海岸的突出部,主要分布于福州和漳州两市,占全省风砂土总面积的 %,风砂土土壤发育微弱,质地砂,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贫乏,土壤肥力低。 潮土属半水成土纲,是河流冲积平原上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九龙江及其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以福州 、泉州、漳州和南平市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潮土总面积的 %,该类土壤的地下水位较浅,由于毛细管作用,夜潮现象较为明显,土体常处于湿润状态,并有明显的干湿交替,土壤生物积累较少,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多呈微酸性反应,肥力较低。 五、植被状况 福建地处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 受纬度、海拔及地形部位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导致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 但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 、竹林和灌丛林等,仅在局部区域尚可追溯其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征。 (一 ) 自然植被 全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本和山地草甸等。 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的丘陵台地,目前仅在南靖县和溪尚存一片发育成熟、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其余地区的原生植被均已被破坏殆尽,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南栲树、卡尔锥栗、米槠、乌来石栎和大叶赤楠等。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闽85eb015c986ec55c09df2830852a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