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内容摘要:
类。 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 当水温低于 20℃或高于 30℃ ,水中溶氧不足, pH 值高于 8 或低于 6 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 ,甚至造成死亡。 因此, 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 20~ 29℃, pH值 6~ 8。 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水的深度,一般以 10~ 15cm 为好,每天换一次池水。 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 10 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 1~。 生长前期( 10~ 20 天)。 小蝌蚪 10 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 因此,在饲养上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 4 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 饵料投放时间白 天或晚上均可,每天 1 次 ,但要定时。 投饲量一般每 1500 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 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 20 日龄时 ,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 ,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 ,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 V”字型花纹。 10~ 20 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 ,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 ,水的深度以 10~ 20cm 为宜 ,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生长中期( 20~ 50 天)。 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 日龄后蝌蚪除投 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 这一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 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 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 300~ 500 尾为宜 ,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 ,到 50 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 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生长后期( 50~ 78 天),这一时期是 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 50 日龄左右 ,体长达 4cm 以上 ,长出后肢 ,后肢长出后约 2 周 (65 日龄 )开始长前肢 ,前肢长出后 ,尾部开始被吸收,此时石蛙蝌蚪就停止觅食进入变态期。 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 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 (浅水区只有 3cm 左右的水位 ),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 蝌蚪进入变态期到变态完成需 10 天左右 ,进入变态期的蝌蚪变态率可达 95%左右。 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 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 1 次 ,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 合理掌握饲养密度 ,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 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 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 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 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 4~ 7 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 7~ 9 三个月中可以变态 ,8~ 9 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 ,到第二年 4 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蝌蚪随着外界气温的下降其活动和摄食量逐渐减小,当池水水温降到 10℃以下时,就基本上停止活动和觅食,趋于冬眠状态,但越冬期的蝌蚪并非完全处于冬眠状态, 15℃以上会正常活动、摄食,此时应增补饲料来增强御寒能力。 当水池水温降到 2℃时,对蝌蚪就构成生命威胁,部分抵抗力差的蝌蚪就会被冻死,当外界气温降到 0℃以下,池水表面冻结时,在几小时内就可造成蝌蚪死亡。 因此,石蛙蝌蚪进人越冬期后,就要将池水升到 20 厘米以上,当气温降到 0℃以下时,要在 池上加覆盖物,池内活水常流以防池水结冰。 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 1 厘米,体重在 2 克左右,比原来的蝌蚪还小,采食量、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 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 虽然,幼蛙尾巴缩掉就开始觅食,但觅食量很少,一般每二天 1次,每次只能吃 1 条 2 日龄的小蝇蛆。 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一般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 10 天以后,幼蛙就进入正常的活动和觅食状态,每只蛙每天可食 1 条 4 日龄的蝇蛆。 幼蛙在 1 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 1 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一日本大平 2 号蚯蚓,以后以蚯蚓为主料,一般不喂蝇蛆。 到 1 个半月以后,可以喂给本地小蚯蚓。 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可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 到 2 月龄以后就可投喂如筷子粗细的土蚯蚓,但小幼蛙不宜喂大蚯蚓。 作者曾发现 1 只体长 6.5 厘米,重 32g 的幼蛙,吞食 1 条长 15 厘米、小指粗的土蚯蚓 (环毛蚓 )。 该蛙还没有将蚯蚓完全吞到肚子里,蚯蚓就在它的肚子里析腾,将蛙的胃钻破并进而在体侧钻了一个洞,石蛙的脂肪体因而露出体外,这时石蛙还不肯放口,直至同归于尽。 由此可见,石蛙虽然 胆小但也很凶猛。 在投饵方式上要注意活的饵料投放在池内食台上,不能直接投到池水中以免污染水质,并应掌握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日投饵在傍晚前后,按体重的 10%进行投喂,同时也因个体大小,食欲、气候、气温、数量而酌情增减。 饲料要求种类多样,新鲜富营养,足量、少次地进行投喂,以保证蛙营养全面、生长迅速、少患疾病。 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 1015 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 2026℃时每天换水 1 次,气温超过 37℃ 时,水深保持 10。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
相关推荐
燃空气,在温度达到 1000℃时切换成空气不足燃烧。 2h 内,上部燃烧室的升温必须仔细观察,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 在窑体加热升温期间,烧嘴面板必须检查其是否密封良好,启动卸料机构使窑内的料柱处于运动中,防止棚料。 第 4 页 共 8 页 200℃以上,启动窑上部热交换器。 开窑点火注意事项 :。 点火前必须松动窑体膨胀螺栓 15~ 20mm,待石灰窑生产正常稳定后再紧固。
定位:每次投喂时,均将饲料投放在固定食台上,既利于龟的摄食,又方便及时收集残余饲料,不会污染空气和水质。 定质:每次投喂的饲料,必须保证新鲜、适口,以满足龟直接吞食、不经咀嚼的特点。 定量:同一季节投喂的饲料基本等量。 由于食欲及气候的改变等因素,则应及时增减饲料量。 一般夏季投喂的饲料量约占龟体重的 7%10%(指动、植物混合饲料 )。 投喂量应以投喂饲料后 2 小时内取食完毕或少量剩余为适度
疗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驻村干部:负责所驻村狂犬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协助村委会做好调查摸底和免疫或捕杀过程中的群众工作。 (四)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宣传,免费刊播科普宣传知识及狂犬病防治公益广告等。 (五)警务室:负责禁养区外的农村养犬的审批及违章犬只的处理工作,负责扑杀疫区范围类的全部犬只及农村“五犬”。 四、 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全面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
动。 当电源电压降低到额定电压的 55%时,电动机能实现自动起动, 380V 电动机的最大 起动电流不得超过其额定电流的 650%。 在规定的起动电压的极限值范围之内,电动机转子允许起动时间不得低于其加速华能应城 “上大压小”热电联产新建工程 1x350MW 超临界 +1x50MW 机组 脱硫工程 粉仓附属设备技术规范书 9 时间。 电动机在冷态下起动不少于 2 次,每次的起动循环周期不大于 5
54 第 3章 气藏工程论证 从煤层岩石力学特征来看, 3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 15煤层顶板以灰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根据煤层及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测定结果表,知道其厚度均为 ,满足合采要求。 根据煤储层压力统计, 3煤储层与 15煤储层均为欠压储层,两煤层的平均储层压力梯度分别为 、 ,两煤层的平均储层压力梯度梯度差别不到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进行排采时,压力传递速度相差不大,适合合
机。 (6)增压风机的风量应为锅炉满负荷工况下的烟气量的 110%;增压风机的压头应为脱 硫装置在锅炉满负荷工况下并考虑 10℃ 温度裕量下阻力的 120%。 烟气系统应装设烟气换热器。 在设计工况下,经烟气换热器后的烟气温度应不低 于 80℃。 当采用回转式换热器时,其漏风率不大于 1%。 烟气换热器的受热面均应采取防腐、防磨、防堵塞、防沾污等措施,与脱硫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