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尼斯等提出了物质平衡模型;  1972年 , 米都斯等人提出了 《 增长的极限 》 ;  1972年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 1980年起 , 美国东西方中心环境和政策研究所一直倾力于环境经济学研究 , 其著名环境经济学家梅纳德 胡 弗 斯 密 特 ( Maynard ) 和约翰 狄 克 逊 ( John Dixon) , 其代表作有 《 环境 、 自然资源与开发:经济评价指南 》 ;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 我们共同的未来 》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 列昂节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8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统计署组织专家研究资源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经过多年探索和多次国际专家会议研讨,于 90年代中期出版了 《 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 SEEA) 》 应用手册,并建议世界各国试 /施行;  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和克鲁格,谢弗克和班德帕亚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 Kuzs Curve)的假设;  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 托宾( James Tobin)和伏 诺德豪斯( )针对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福利的缺陷,提出了 “ 经济福利量 ” ;  90年代以来,英国环境经济学大卫 皮尔斯( David ),在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环境经济问题研究  1997年, Constanza等人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在国际上掀起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的热潮。  总之 , 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同时在两个方面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扩展了环境科学的内容 , 使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增添了经济分析的视角;二是使经济科学在更为现实和客观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增强了经济学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解释力 , 而这二者又都为人类克服环境危机的现实行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环境经济学虽仅有四 、 五十年的发展历史 , 却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涵义 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