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doc内容摘要:

进技术、工艺和科研转化成果,弥补自身在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意识强的科技型生产企业。 —— 集成各方资源,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 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推动从种植、提取、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体系。 加强与广西中医药领域行业协会及国内其他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参与相关技术、产品和行业标准建设。 与港澳台、东南亚和日韩地区的协会(商会)及 WHO、 FAO 等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对接国际标准,解决中药及相关保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可能面临的标准障碍。 —— 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 ,对接外部技术、企业和市场,推广地区品牌。 依托“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选择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发起“玉林市现代中药及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国家及广西自治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商会(协会)等参加,吸引先进技术、成果和项目在本地转化,帮助本地企业寻找资源、拓展市场,为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言建策。 发挥协会力量,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论坛、年会,把握市场热点、趋势,不断强化自身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通过本地企业扶持和外部知名企业引进,形成 23家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外知名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培育 12个系列产品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新药、 20 510个市场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的特效中药产品和健康保健品,行业实现产值达到 20 亿元左右。 力争到 2020 年,培育 510 个产值过亿元的中药材加工及保健品生产企业,行业整体产值规模突破 50 亿元。 ( 1)天然色素 发展思路: 依托本地特色原材料资源供给优势和发达的商贸环境,吸引本地企业、国内(及港澳台、日韩)天然色素行业知名企业进入,与本地特色作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合作机制,规划栀子、姜黄、苋菜等 原料种植基地,推动前端原材料加工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断延伸。 发展重点: 选择姜黄、栀子、甘蔗等重点领域,开展天然色素提取与加工。 与本地甘蔗、柑橘、荔枝等种植开发相结合,提取焦糖色素、甘蔗红色素、柑橘黄、花色素苷等色素产品。 —— 利用资源和区位条件,吸引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入驻,建立原料种植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原材料种植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 大力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专用原料基地 +生产加工”等发展模式,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种植。 —— 推动本地企业与清 华、中国农大、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过程所、广西农科院等外部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天然物提取先进技术、成套工艺和科研成果。 积极引导本地食品加工和医药生产企业、农业生产和经营机构进入天然色素领域,推动 21 产业升级及企业多元化发展。 —— 依托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吸引港澳台产业资源进入,开拓国际市场。 以产品终端应用和市场渠道为引领,带动上游原料种植、中游产品加工与生产环节的发展。 —— 利用本地研发教学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行业发展支撑平台。 挖掘玉林师范学院等本地教学研发资源,建立行业发展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展 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在研发、检验检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集合各方资源,创建天然色素产业基地,打造地区品牌。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行业发展标准体系,积极申建自治区级、国家级天然色素产业基地,打造地区行业品牌,进一步集聚行业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目标: 结合本地亚热带自然气候、多山多丘陵的地理条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规划 510 个专业原材料种植基地,引进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通过外部引进和本地企业扶持,建立一批以天然色素提取为核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 培育产业集群。 到 2020 年,初步建立 “原材料种植 色素提取 产品加工”天然色素产业链,行业产值规模达到 35亿元。 到 2020年,行业整体产值规模达到 10亿元以上,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天然色素生产基地。 ( 2)生物饲料及添加剂 发展思路: 利用本地木薯、甘蔗、秸秆、稻壳的原材料的优 22 势条件,推动本地传统饲料生产、畜禽养殖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相关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传统饲料向生物饲料升级。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启动绿色食品工程计划,构建涵盖“饲料 养殖 加工 销售”各环节的绿色产业链条,形成区域品 牌。 发展重点 :生物蛋白饲料,包括单细胞蛋白饲料;饲用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饲用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等。 —— 推动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成果。 依托春茂等本地饲料生产和养殖龙头企业,与中国农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生产技工和工艺,推动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 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共建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联合培养及技术人员培训体系等多种合作机制,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 依托本 地养殖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吸引行业知名企业建立生产基地。 在生物蛋白饲料及氨基酸领域,重点吸引 12 家国内饲料加工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大型生物饲料生产基地,并向关联行业拓展,培育农业深加工产业群。 在饲用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领域,同诺维信、新华扬等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与本地养殖企业形成直接对接,并形成对华南及东南亚市场的有效辐射。 —— 实施绿色养殖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龙头企业 23 打造绿色产业链。 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启动“绿色猪肉”、“绿色禽蛋”工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行业协会、农户共同参与,建立 涵盖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绿色养殖”体系,形成产业链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与水稻、木薯、甘蔗等相关加工企业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废弃物、动物排泄物生产饲料或肥料,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目标: 到 2020年,培育 12家大型生物饲料生产企业、35 家生物添加剂企业,整体行业产值达到 20亿元左右。 到 2020年,建立起以生物饲料生产和应用为核心的绿色养殖体系,生物饲料及添加剂产品辐射华南及东南亚地区,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生产基地。 ( 3)农业生物药物 发展思路: 以本地养殖 业、果蔬和中草药种植等行业发展为基础,结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规划建设,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的方式引进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农业生物药物生产基地,转化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与上下游产业资源共同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发展重点 :生物兽药,利用生物技术开展植物(中药)提取,转化细菌类生物兽药新药;生物农药,围绕本地农林种植业主要病害及发展需求开发产品,包括瓜果实蝇诱剂、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天然杀虫剂、物理防治产品等。 —— 对接外部科研资源,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推动本地兽药生 产企业、养殖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企业与中国农大、中国 24 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生物兽药、生物农药领域转化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进入农业生物药品领域。 —— 联合各方力量,吸引行业知名企业入驻。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组织本地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相关投资者参与,在资金、劳动力、销售市场等各方面为国内知名农业生物药物生产企业入驻提供支持。 —— 实施农业生物药物示范与推广工程。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基地 +公司 +农户”、“公司 +农户”等形式,发展绿色养殖、绿色农业,促进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 :到 2020年 ,在生物兽药和生物农药领域引进 35家国内行业知名企业,培育 510家本地农业生物药物生产企业,行业总体销售收入超过 5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2亿元。 到 2020年,成为广西及西南地区农业生物药物主要生产基地,在全国及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三)新材料产业 依托机械、电子、陶瓷等行业发展基础,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与国内行业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加工和生产技术,推动重大项目落地,重点培育特种陶瓷、稀土材料、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并向下游制造及关联行业延伸。 发展思路: 依托陶土资源 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园中园”的模式在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建设特种陶瓷工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坚持技术引进和产业引进相结合,联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 25 高校及企业研发中心等共同打造特种陶瓷成果技术转移和孵化平台,在结构陶瓷、电子功能陶瓷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非金属新材料重要领域实现集聚发展,延伸现有陶瓷产业链,形成集特种陶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艺术陶瓷于一体的陶瓷产业体系。 发展重点: ( 1)多孔陶瓷、蜂窝陶瓷及净化设备;( 2)电子陶瓷及器件,点火器、电声器件、超声器件、传感器等;( 3)耐火陶瓷材料。 —— 依托产业园区 承接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接清华、北科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研发资源。 跟踪国内特种陶瓷主要研发机构的研发进展,设立特种陶瓷成果项目库,积极引进重大产业化成果,重点关注无铅压电陶瓷、低温共烧陶瓷( LTCC)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 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结构陶瓷和电子陶瓷领域的重点企业。 重点关注企业的品牌、技术水平、发展潜力等,引进国内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特种陶瓷转移企业。 关注国外特陶企业的投资动向并适时对接。 —— 以“园中园”模式在北流陶瓷产业园建设特种陶瓷工业园,推动特种陶瓷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清洁环保”的总体思路,联合各方力量建设特种陶瓷产业园(基地),集聚特种陶瓷企业,实现集中供能、原料制备专业化、生活及行政服务设施集中化与专业化。 —— 搭建特种陶瓷产业交流与展示平台。 依托中国(北流)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吸引投资及项目落地。 支 26 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将其打造成为产品展示、电子商务、信息交流、品牌宣传的网络交互平台。 —— 依托本地教学资源开展特种陶瓷材料专业人才培养。 设立陶瓷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开展特种陶瓷材料研发和人才培 养,筹建特种陶瓷材料研究实验室或特种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培育 23 家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 1个特种陶瓷的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以电子陶瓷、工程结构陶瓷发展为重点的特种陶瓷产业链,行业整体销售收入达到 10亿元以上。 到 2020年,建立自治区级或国家级研发平台、质检中心和非金属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设施,将玉林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特种陶瓷生产基地。 发展思路: 组织力量对本地稀土资源分布、矿床类别、品位和储量情况进行深入勘察,做好稀土资源管 理、保护和开发的长远规划。 以国家稀土开发和产业管理政策为导向,以“战略储备、有序开发、环境保护”为原则,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选择合适时机进入稀土开采领域。 近期,结合本地机械、陶瓷、电子等优势或培育产业发展特征,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关联产品、零部件配套的潜在需求,利用珠三角及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机遇和周边区域稀土原材料获取便利,培育集成稀土加工、新材料开发、机械加工与生产等环节的产业链,引导外地和本地企业布局稀土深加工领域,在钕铁硼磁体、永磁电机、永磁体零部件等细分领 27 域形成一定优势。 发展重点: 以稀土永磁材料为 重点,围绕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钕铁硼磁体、永磁电机、永磁体零部件、电动汽车、电机、电子、环保家电等各产品领域布局上下游产业,构建稀土材料加工及机械、电子产品产业链。 —— 引入国内稀土永磁材料及下游零部件加工制造企业。 结合本地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利用稀土原材料获取便利条件,吸引北京、浙江等地的稀土永磁材料加工和生产企业入驻,为本地及珠三角区域下游产业提供配套的同时,延伸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 —— 跟踪基于第三代技术的稀土永磁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借助资源优势承接项目成果转化。 —— 加强与南方各大稀土产区及粤浙等 地下游企业的联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并落实南方五省区 15 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引进东部永磁及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地材料产业与东部产业的对接、协调和联动发展。 发展目标 :力争到 2020 年,引入 12 家稀土材料加工企业,510 家永磁材料及相关产品开发和应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 5 亿元。 到 2020 年,构建起涵盖稀土新材料开发、产品加工及应用的产业体系,在西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占据一定地位。 发展思路: 利用龙潭临海区位优势,结合北部湾及珠三角 28 地区石化产业优势、 原料供给和市场配套条件,培育以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的化工新材料产业。 积极引导国内外新材料领域知名企业入驻,支持企业协同发展、联合布局,在产业链上下游及产品开发方面形成关联和集聚效应。 鼓励本地冶炼、机械、建材、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发展化工新材料及相关配套产业,加大技术引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建设集生产、加工和集散于一体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 重点生产华南、东南亚及外围市场潜力广阔的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