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习题与答案内容摘要:
态。 ( 3)对题 33 图( c)中电路,因为计算基极电流: 1011001102 33EB BEEEB RR UVI 电路饱和时,集电极电流为: 题 33 图 RC=10KΩ RB=10KΩ VT +2V +12V (a) RC=10KΩ (c) +2V VT +5V RB=2KΩ RE=1KΩ + VT (b) +12V RB=10KΩ RC=10KΩ 1011010 33EC C E SEECCm a xC, RR UUVI 因为 maxC,B II ,所以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 23. 试画出用 PNP、 NPN 型三极管组成的单管共 射放大电路的原理图,标出电源电压的极性,静态工作电流 IB、 IC的实际方向及静态电压 UBE、 UCE 的实际极性。 解:用 PNP 型三极管组成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如题 34 解图( a)所示。 其中静态工作电流 IB、 IC 的实际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静态电压 UBE 、 UCE。 用 NPN 型三极管组成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如题 34 解图( b)所示。 其中静态工作电路 UU 的实际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静态电压 UBE 、UCE。 24. 电路如题 35 图所示。 说明这些电路能否对交流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为什么。 解:不能。 没有直流偏置,不能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 a) 不能。 电源 VCC使发射结反偏,不能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a) 题 34 解图 RB RL IB IC Ci + Co + +VCC RC NPN (b) Ci + PNP IB +VCC RB RC Co RL IC IC _ + VT VCC (a) RC RB uo _ + VT (b) RB ui + _ uo VCC RC VCC IC _ + VT (c) RC RB ui VBB + _ uo ( b) 不能。 集电结不是反偏,电路不具备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 c) 不能。 C2 电容使集电极交流接地,从而使输出电压交流部分为零。 ( d) 能。 有合适的直流偏置电路,输入能加到三极管上,输出也能够送到负载上。 25. 请画出题 36 图中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题 35 图 RE VCC VT RC + RB1 Ci RB2 CE RS uo + (d) us C2 RL C2 VT us + C1 RB1 RB2 RE VCC RC + uo (e) CE RS RL IC _ + VT VCC (a) RC RB uo _ + VT (b) RB ui + _ uo VCC RC VCC IC _ + VT (c) RC RB ui VBB + _ uo 题 35 图 RE VCC VT RC + RB1 Ci RB2 CE RS uo + (d) us C2 RL C2 VT us + C1 RB1 RB2 RE VCC RC + uo (e) CE RS RL 解:题 36 图中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如题 36 解图所示。 26. 请画出题 36 图中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解:题 36 图中的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如题 37 解图所示。 27. 已知晶体管的 =50, UBE=,求题 38 图所示电路的工作点。 VT RB2 (c) RC RB1 VCC VCC VT RB2 RB1 RC RE (a) VCC VT RB RC RE (d) 题 36 解图 VCC VT RCCc RB1 RC RE (b) RS ( a) RB1 VT uo RL RC RB2 + ui + ( b) VT RL uo RB RC + ui + RB1 ( c) VT RL uo RB2 RC + ui + ( d) VT RL uo RB + ui + 题 37 解图 解:经过 CCV 、 CR 、 B1R 、 BEU 到地的回路 电压方程为: 0)1( BEEBQCBQCC URIRIV 则 μA321020202051 33B1C EECCBQ RR UVI )mA( II )V()1( 6CBQCCC E Q RIVU 28. 放大电路如题 39 图( a)所示。 已知 V3CCV , U , K3CR , K150BR ,晶体管 VT 的输出特性曲线如题 39 图( b)所示。 试求: VCC VT us C2 + RL C1 RB RC + uo (a) RS + ui 题 39 图 uCE/V iC/mA ( b) O 2.0 1.5 1.0 0.5 3.0 2.5 iB=40μA iB=30μA iB=20μA iB=10μA iB=60μA iB=50μA iB=0μA 1 2 3 RC 12V + Ci + VCC 3kΩ us VT Co + 600kΩ + uo 题 38 图 600Ω RS RL RB1 12kΩ O iBQ UCEQ ICQ N Q uCE/V iC/mA 题 39 解图( a) 题 39 输出直流负载值 iB=40μA iB=30μA iB=20μA iB=10μA iB=60μA iB=50μA iB=0μA 1 2 3 ( 1)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CQI 和 CEQU ; ( 2) 若 LR ,求输入电压 iu 为正弦电压时输出最大吧失真电压的幅值; ( 3) 若 K7LR ,求输入电压 iu 为正弦电压时输出最大不失真电压的幅值。 解: ( 1)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CQI 和 CEQU 的计算如下。 根据题 39 图所示电路列写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如下: CCCCCCE 33 IRIVU 分别令 0CI , CEU ,代入直流幅值线方程,得到负载线上两个坐标点, M( 3, 0),N( 0, 1),连接 M、 N 得到 输出直流负载线,如题 39 解图( a)所示。 根据直流通路,得基极静态工作电流为: 10150 3B BECCBQ R UVI 直流负载线 MN 与 AIi 时的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点 Q 就是静态工作点。 Q 点坐标为: , C E QCQBQ UIAI ( 2) RL=∞ 时,输入电压 ui 为正弦电压时输出最大不失真 电压的幅值的计算。 若 RL=∞ ,交流负载线斜率与直流负载线斜率相同,为3CLC 103 11//1 RRR. 如题 39 解图( b)所示。 输入电压 02 为正弦电压时输出最大不失真电压的幅值为: m a x 2o,m a x 1o,m a xo, ,m in UUU 由题 39 解图( b)可知,三极管 VT 的饱和压降 Uces=,这样有 E Om a x 1o, UUU , RRIU 因此, max,oU = ( 3)若 RL=7K ,交流负载线斜率为3LC 1//1 RR,此时交流负载线如题 39 解图( c)所示,三极管 VT 的饱和压降 Uces=。 输 入电压 iu 为正弦电压时输出最大不失真电压的幅值为: m a x 2o,m a x 1o,m a xo, ,m in UUU Uo,max1 Uo,max2 Uces\ O iBQ UCEQ1 ICQ Q uCE/V iC/mA 题 39 解图( b) 题 39 交流负载值 iB=40μA iB=30μA iB=20μA iB=10μA iB=60μA iB=50μA iB=0μA 1 2 3 Uo,max1 Uo,max2 Uces\ O iBQ UCEQ ICQ Q uCE/V iC/mA 题 39 解图( c) RL=7kΩ 题 39 交流负载值 iB=40μA iB=30μA iB=20μA iB=10μA iB=60μA iB=50μA iB=0μA 1 2 3 由于 E Qm a x 1o, UUU )V()//( LCCQm a x 2o, RRIU 因此 ,o U 29. 用图解法确定题 310 图( a)所示放大电路的解图工作 点 Q。 已知该电路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如题 310 图( b)所示,其中 VCC=12V。 解:根据题 310 图所示电路列写输出直流负载线方程。 CLL1 CECCCCOCCCCE )()( RRR UIVRIIVU 整理得: CCLL1 LL1CCCLL1 LL1CE IRRR RRVRRR RRU CI4622 4)622(124622 622 。模拟电子技术习题与答案
相关推荐
议皆需要表决,一般动议简单多数通过,关于重要问题的动议需三分之 二多数通过。 一般有这么几种动议: ——需简单多数通过 例: China motions to change the speaking time from 3 minutes to 2 minutes.(中国代表动议将发言时间从三分钟改为两分钟。 ) ——简单多数通过(详细说明请见 “四、非正式辩论 ”部分。 ) 例: Greece
A、为 1/3 时 B、为 3 时 C、> 3 D、> 1/3 LC正弦波振荡器电路的振荡频率为( ) A、 f0? C、 f0?1 B、 f0?LC1LC 1 2?LC D、 f0?1 2?LC 4正弦波振荡电路利用正反馈产生振荡的相位平衡条件是( ) A、 2nπ, n为整数 B、 (2n+1)π, n为整数 C、 nπ /2, n为整数 D、不确定 4
be 均相等,它们分别为 )1( A μ 22EQbb39。 beBQCQB E QbB E QCCBQIrrIIRURUVI 空载时,静态管压降、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分别为 k593308 cobesbebebebibeccCQCCC E QRRArRrArrRRrRARIVUuusu∥ R L= 5kΩ时
........................................... 4 权责 ..................................................................... 4 .................................................................... 4 2. 作业内容